麻昌二 蔣倩

去年9月以來,針對中小學生抗壓、抗挫能力較差,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的現狀,寧海縣積極推進“寧心護航”學生心理危機預警防范集成改革,通過上好校內課堂、開展校外聯動、完善干預機制等舉措,確保心理亞健康學生有人管、及時管、有效管,全面織牢中小學心理健康安全網。截至目前,該縣所有學校都已建成省標準化心理輔導室,共開通心理咨詢熱線23條,完成心理健康排摸7萬余人次,成功干預阻止學生自殺事件9起。
上好校內課堂,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一是建好心理健康師資隊伍。在校內建立一支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在編C級以上心理證書持證人數6149人,其中市級心理名師1人、縣級心理名師2人、縣心理骨干6人。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開展教育科研、教學業務評比,心理健康教師每年參加心理類培訓達36學時以上,所有教師每學年都需要完成4小時的在線心理健康知識學習。暢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稱晉升、榮譽評審通道,積極開展心理健康科研、教學業務等培訓和評比。二是構建心理健康課程體系。確立課程核心地位,融合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將心理團體輔導活動課列入課表,保證每班兩周一課時,常態化開展心理個體輔導活動。倡導全員“心育”,以班主任為主,各學科教師為輔,多學科配合,開展全時段、全方位、全范圍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人人關注心理健康、人人幫扶心理危機、人人追求陽光向上的氛圍。改革以來,共編撰12套高質量跨學科心理校本教材,形成234篇優秀學科心理教學案例。三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設施。深入挖潛學校教育資源,充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設施,高標準、規范化打造學校心理輔導室,做到縣域學校全覆蓋。各校根據自身條件,有選擇地設置閱覽室、等候室、測量室、宣泄室、沙盤室、放松室等功能區,目前有9所學校心輔室獲評省級示范點。充分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利用一報(心理報)、一箱(心理信箱)、一線(心理熱線)、一團(心理社團)、一欄(心理宣傳欄)、一周(心理健康活動周)、一劇(校園心理劇)等“七個一”載體,宣傳心理健康知識,解答心理困惑。
開展校外聯動,促進心理教育對象廣拓展。一是強化家校合作,訂單式推送心理健康課程。在學校設立親子心理輔導中心,分學期定主題,依托家長學校或家長沙龍,重點對家長和未成年人進行心理知識義務宣講,已培訓家長2000人次以上。同時,聘請30位A級和B級心理證書持有者,組建心理健康教育宣講團,借助手機短信、網課、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定期面向社會推送心理健康課程,供各學校或社區開展“點單式”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截至目前,已開發38節心理微課,宣講133場次。二是整合社會資源,定點開通心理健康站所。強化心理健康機構建設,如:與縣衛生健康局一起,成立縣心理衛生協會;與縣中醫院合作,設立“陽明心坊”心理輔導中心;與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合作,設立“向日葵”家庭成長驛站。每個心理健康站所均由20位專業醫生和學校資深心理輔導教師擔任咨詢員,截至目前,已為上千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成功化解28起由心理問題引發的危機事件。三是依托志愿機構,定時提供心理健康服務。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緊密結合的心理幫扶體系,在每個鎮鄉(街道)設立咨詢室,招募心理健康志愿者,依托社區學院或成人學校,定期開展專題活動,為家長傳授家庭心理健康知識與干預方法。目前已為學生家長提供心理服務活動180余場次。
完善干預機制,確保心理危機學生有效管。一是建立分時排摸機制。在開學季借助心理健康網絡測評軟件或量表,全面排查全縣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情況,重點關注畢業班學生及貧困、留守、青春期等特殊群體,碰到高考、疫情等特定事件時,開展針對性普查。截至目前,共排摸出II類、III類學生106人。二是建立分類建檔機制。按照“一人一策”要求建檔,規范學校心理輔導室的檔案管理,同時借助省心理危機干預管理平臺,對各類心理危機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并在保護好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加強與公安、衛健、民政等部門的數據對接,全面探究心理問題的產生源頭,充實“個案數據庫”。三是建立分案介入機制。面對不同對象,提供相應的心理健康服務,如:針對正常群體,通過全體教師關注、班主任指導、親子溝通等舉措,加強心理課程與活動指導,提升其心理適應能力;對易患人群,經專業評估后,通過專業心理老師個別咨詢、團體輔導等形式,實施及時有效的干預;對障礙個案,根據學校的心理危機干預流程轉送醫療機構,以便得到及時、有效的醫治,并做好后期復學銜接。
下一步,寧海縣將重點推進學生心理健康危機預警防范應用建設,通過數字化改革思維和大數據手段,集成學生心理危機監測識別、分類預警、干預處置、評估反饋四大功能模塊,對學生危機事件預警和處置模式進行流程再造,完善危機溯源幫扶、數據安全管理等制度,以實現全方位心理健康數據動態歸集、專業化 “一人一策”預警信息精準推送、系統性心理危機協同幫扶,讓學生心理危機預警防范更精準、干預處置更科學。
(作者單位:寧海縣委改革辦 寧海縣教育局)責任編輯:楊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