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吟子 胡沙 熊逸琪


走進赤壁市高質量發展研究院,仿佛置身科研院所實驗室,只見一眾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員,沉浸于專業儀器間開展研究工作。
作為全省首個縣級城市綜合性研發服務機構,赤壁市高質量發展研究院成立僅1年多時間,就招引48名碩士以上人才落戶,吸引上海、山西、武漢等地20多名專家教授及團隊“扎根”,成功幫助20余家企業解決生產技術難題。
吸引高精尖人才扎根本地,不斷增強“紙變錢”能力,使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近年來,赤壁市委、市政府大膽創新開展人才工作。
四線城市引來一線人才
“縣域經濟的‘彎道超車,瓶頸在科技創新,突破口也在科技創新。”近日,赤壁市委書記董方平做客湖北日報演播室時,提出了沖刺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決心。
縣域科技創新能力如何,直接關系著縣域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而科技創新的基礎,是擁有一支成體系、相對穩定的人才隊伍。
作為四線城市,赤壁市在引人留人上的吸引力并不強。2019年,赤壁市大力實施“智繪赤壁”計劃,開展各類人才引進培育工作,試圖通過更積極的人才政策和更優質的服務保障,吸引一批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以實現高質量發展。
“政策的實施為我們引人用人提供了良好渠道,但對于真正能夠推動科技創新的高精尖人才,小城市的吸引力依然較弱。”赤壁市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股股長王紹華說。
人才引進難的同時,赤壁市內眾多企業對創新型科研人才的需求卻只增不減,企業對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喊“渴”。
為了精準配置各種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2020年4月,赤壁市委、市政府投入3個億,率先在全國設立縣級城市綜合性研發服務機構——赤壁市高質量發展研究院,為赤壁市引進高質量科研人才。
赤壁市高質量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高研院”)屬公益一類事業單位。該院設立了150多個事業編制池,用以招聘碩士以上專業人才。
赤壁市高質量發展研究院有限公司則是高研院的運營與管理實體,以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并逐步走向純市場化運營模式。
高研院以市場主體的科研需求做支撐,實行政府項目和企業項目“兩條腿”走路。
“市委、市政府提出‘四線城市,一線待遇,即用事業編制吸引碩士以上專業人才,同時根據國家對事業單位科研人員的支持政策,允許兼職兼薪和創新創業,從其所承擔項目中支付科研津貼,將其收入水平補貼到與一線城市看齊。” 高研院執行院長張西洲說。
一流服務推動人才扎根
事業編制提供了基礎保障,參與的研究項目可以提高工資待遇。但讓人才甘心扎根的,還有赤壁市營造的一流環境。
剛成立時,高研院招聘了第一批高層次人才。可還不到一個月,就有人因不能適應小城市的環境而提出離職。
為打消人才們的顧慮,讓他們安心工作,高研院執行院長張西洲把他們帶到了建設中的研究院大樓。眼前即將裝修完成的6000平方米實驗大樓里,熟悉的實驗環境、專業的實驗設備,再加上市場項目的需求和自身專業的匹配讓人才們對未來發展有了信心。
如今,高研院已經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中試放大工程中心、12000平方米的公共檢驗檢測中心,擁有實驗設備220余臺套,為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硬件完善了,軟件也跟上。每月一次的高研院創新產業論壇,均邀請來自全國的知名專家教授,為專家和人才、企業家之間搭建起了有效溝通的橋梁。
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周鶴是隨導師參加論壇后了解了高研院。畢業后,老家在黃岡的他選擇來到赤壁工作。
“雖然這里不比大城市,但在這里我可以繼續從事我的研究,并且有機會把實驗室里的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產業,這是個很好的機會。”周鶴說。
目前,周鶴正在研究一家新材料生產企業委托的中間體廢水處理問題,他所負責的環保項目已成為高研院3個基礎支撐體系之一。
同樣從事基礎支撐體系研究的還有赤壁本地人才談順。談順是武漢大學藥學碩士,畢業后在武漢當化學老師。2020年,她辭去武漢的工作回到赤壁,報考了高研院。如今,在家鄉就能從事專業的技術研究,還能有不輸一線城市的待遇,談順感覺很安心。
為了讓人才更好地扎根,赤壁市還在不斷改善配套條件。“今年6月,我們新增了126套人才公寓,并專門從上海引進民宿服務主體,打造高端的生活居住環境,讓人才們在赤壁感受到一線城市的服務。下一步,我們將在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上改革創新,加大人才發展投入,提供更精準高效的服務保障,讓人才免除后顧之憂,把更多時間精力投入到科技研發、技術創新上來。”赤壁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中山說。
聚焦產業加速“紙變錢”
引人用人投入如此之大,落腳點還是服務地方發展。只有將人才的學識、能力與地方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才能最大程度發揮人才的效用。
中試是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必經階段,高研院提供的就是中試放大的中間轉換平臺。在這里,企業的需求通過項目方式委托給高研院,高研院則派出人才助力企業解決項目難題。
維達力是赤壁市電子信息產業龍頭企業。去年起,該院和維達力合作了4個項目。“雙方聯合研發的玻璃染色技術,屬于前瞻性科技創新,對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與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赤壁市產業顧問、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洪昕林說。
2019年,洪昕林作為人才掛職,到赤壁市擔任科技副市長。多年高校的工作經歷讓他看到了科技成果轉化到實際生產中的難點。
在他的建議下,高研院以項目為載體,以市場客戶需求為導向,堅持自主研發,著力攻克赤壁六大支柱產業、特色產業鏈條中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技術。
“我們通過高研院給人才建立專業發展平臺,使科研工作者能夠無后顧之憂地服務于地方產業發展,解決地方發展中的實際困難,實現人才、地方和企業的三方共贏。”洪昕林說。
武漢大學宋恒教授團隊在赤壁成立了赤壁生合元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抗抑郁藥前藥研究,該項目獲得了300萬元的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扶持資金。
山西師范大學劉二保教授團隊以技術入股赤壁市的湖北神山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以當地廚余垃圾等為原料試產有機肥,投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3000萬元。
而高研院人才郭文強及團隊,在去年幫珠海一家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的基礎上,研發了一種能替代國外進口產品的助劑,預計可為該企業降低40%成本。為此,該企業決定到赤壁投資建廠。
截至2021年10月底,高研院已成功孵化11家企業,取得11項專利成果,對市屬規上企業進行系統調研,提供解決方案,服務企業成效十分顯著。
人才的聚集效應正在赤壁這個小城市彰顯,人才帶動產業發展的經濟效應也逐步擴展開來。種下了梧桐樹的赤壁,正在吸引著高精尖人才的聚集,為赤壁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