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報業主流媒體,依然是中國傳媒發展的主力軍。2021年6月3日,由國家新聞出版署主辦的“2021中國報業創新發展大會”在成都召開,在新發展格局中報業體制機制創新分論壇上,新民晚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朱國順表示,媒體融合的根本核心還是傳播力,任何改革都必須圍繞核心來解決,而這個階段主流媒體要解決的共性問題是新媒體的融合傳播問題。
《新民晚報》的轉型與上海本地的戰略布局密不可分,上海的決策層和執行層對媒體改革布局非常重視。在深度融合的探索中,《新民晚報》在報業面臨的大轉型大改革中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2017年7月用20天的時間組建一個融媒體中心,推出視頻平臺,而隨著短視頻的提升加快,變現也在增強,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引領報界發展方向。
敬請垂注。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對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陣地提出新的要求。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順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新民晚報》相繼組建推出9個全媒體工作室。
組建全媒體工作室,翻開融合傳播新篇章
2019年2月25日,《新民晚報》推出媒體融合改革新舉措,試行推出第一批4個全媒體工作室:新民眼工作室、金海岸工作室、深海區工作室、海上客工作室。當年5月25日,組建第二批5個全媒體工作室:三分·天下、新民夜上海、幫儂忙、新演藝、上海歆克勒。
兩批共9個全媒體工作室聚焦熱點新聞、重大報道,服務于專業化、垂直化內容生產,不斷加強優質內容的生產力度,帶動整個報社的全面融合向縱深發展。9個全媒體工作室的組建,充分發揮媒體融合排頭兵、先行者作用,大大提升專業化、垂直化優質內容生產能力,互聯網爆款產品頻出,傳播力、影響力大幅提升,記者編輯積極性高漲。僅在2019年,共在9個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稿件3800多篇,其中瀏覽量10萬+的報道有200多篇,全渠道閱讀量超過千萬人次的比比皆是,《新民晚報》全媒體傳播能力提升了一個量級。
全面落實體制機制改革,頭部抓牢帶動媒體發展轉型升級
《新民晚報》全媒體工作室體制機制改革,是乘著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強勁東風,媒體融合迭代發展的舉措,是在報社原有基本框架不變的情況下,優化運行機制、突出結果導向、提升工作效率的嘗試。迭代發展的最大特點,在于用盡可能高的效率,推出盡可能好的產品,達到盡可能優的效果,產生盡可能深的影響。
9個全媒體工作室由報社主要負責人直屬領導,實行扁平化管理,決策與落實面對面,效率大大提高。每個全媒體工作室一般由3位骨干成員組成,1位部主任領銜,在保持原有工作職責基礎上,兼顧負責特定方向優質內容生產;同時,報社所有記者編輯,均可在各全媒體工作室統一指揮下,根據自己的特長,以不同方式參與工作室內容制作。所有人原有工作崗位和職責均不改變,新增加工作量另行計算薪酬。實踐證明,這種探索模式為記者編輯發揮潛能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間,帶動了全員向媒體融合轉型。
持續打造爆款產品,質變推動媒體品牌影響力不斷攀升
新民眼工作室依托“新民眼”微信公眾號,體現《新民晚報》視角和觀點,專注于時政特色,立足上海、兼顧國內外大事,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己任。作品《牢記總書記囑托,上海的操作很“硬核”》就來自新民眼工作室。
金海岸工作室依托“金海岸”微信公眾號,專注于經濟特色,貼近民生,努力打造既能笑看經濟風云,又能細數理財妙招的一片“黃金海岸”,《全球投資首選哪里?眾多外資機構掌門人:開放的上海!》是它的爆款。
深海區工作室依托“深海區”微信公眾號,專注于以我為主、深度解讀國際新聞,努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和話語權,《孟晚舟不是皮耶魯齊,華為不是阿爾斯通,中國更不是法國》是它的代表作。
海上客工作室來自《新民周刊》,依托“海上客”微信公眾號,是凸顯上海視角的媒體融合、報系融合的綜合性深度報道平臺,《一張黑洞照片,炸開國內圖片版權“黑洞”》是它的佳作。
《三分·天下》是三分鐘視頻節目,當班編輯為主持人、記者為嘉賓,解讀當天熱點新聞;《新民夜上海》聚焦夜間經濟,介紹上海好吃、好玩、好去處;《幫儂忙》以“老百姓再小的事情,都是阿拉的大事情”為主旨,與民分憂、為民解難;《新演藝》始終關注最市民、最時鮮的文娛資訊;《上海歆克勒》是一檔首席記者擔綱的體驗式視頻節目,以時尚、親歷為特征,帶觀眾進入“趣味世界”。
報社通過有效的體制機制改革,疏通將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新路線。通過各具特色、亮點頻出的9個全媒體工作室組成的全媒體傳播矩陣,拓展并提升《新民晚報》專業化、垂直化內容生產能力。創造“天天有內容、時時出爆款、頻頻受關注”的媒體價值。
深度融合、提質增效,散發傳統媒體強勁生命力
互聯網上影響力的大小,是主流媒體主力軍能不能在互聯網主戰場站穩腳跟的重要標志。全媒體工作室成立后,特別注重以互聯網特點和方式傳播優質內容,使得主流聲音的傳播力得到有效提升,話語更加響亮。近一年來的數據顯示,9個全媒體工作室創作生產的內容,已在互聯網上產生總計超過6億人次的有效閱讀,這6億人次以上的閱讀,是《新民晚報》在基本不增加人力、財力投入情況下,在互聯網主戰場的影響力增量,表明主力軍進入主戰場,只要因勢利導就大有可為。
兩年多的實踐成果表明,《新民晚報》全媒體工作室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符合互聯網發展規律、適合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要求的,也說明在媒體融合中,只要路線、方針正確,就可以有效地煥發采編隊伍的創造潛力。同時很多新媒體內容又成為報紙版面優質內容來源,充分顯現了一支隊伍同時占領兩個陣地的強大戰斗力。這些都有效增強了新民晚報社全體員工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信心和思想自覺。“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對于傳統媒體“深度融合、整體轉型”來說,這一點同樣如此。
圍繞中心,擴大布局、形成矩陣,將工作室做大做強
提升“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能力。《新民晚報》全媒體工作室的建立、媒體融合影響力的提升,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主流輿論的傳播力、影響力,提升“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能力。《新民晚報》已經有了不少可資借鑒的嘗試,下一步將重點研究如何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
凸顯各全媒體工作室特質,形成分眾化傳播優勢。9個全媒體工作室各有定位、各有傳播特色,《新民晚報》將進一步強化它們各自在時政、經濟、國際、社會、文娛、生活等方面的特點、特質,以特色創造優勢,用個性化標簽提升核心競爭能力,在分眾化傳播中體現價值觀統一和引領力合力。
以全媒體工作室機制為牽引,進一步帶動采編隊伍深度融合、合而為一。要以優質內容為引領,徹底打通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間互聯通道,加強優質內容以不同特色在不同平臺上運用的力度,進一步推進媒體融合穩步向縱深發展。
進一步擴大工作室機制覆蓋面,深化媒體融合體制機制改革,逐步完善具有《新民晚報》特點的媒體融合布局。努力把工作室機制覆蓋《新民晚報》各主要采編領域,以新機制推進媒體融合新發展,增強分眾化傳播的能力。
《新民晚報》全媒體工作室機制的建立,是《新民晚報》創新傳播方式的重要嘗試。新民晚報社將努力站在媒體融合新征程的起點上,讓內地創刊時間最長的《新民晚報》,“90后,再出發!”
(轉自中國記協網)
鏈接:
由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和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整合重組的上海報業集團目前旗下總計擁有20多份報刊,包括《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ShanghaiDaily》《新聞晨報》等8份日報,《申江服務導報》《報刊文摘》等10多份周報和《支部生活》《新聞記者》等7份月刊,擁有2家出版社,10家具有新聞登載資質的網站,18個APP應用以及50多個微信公眾號。
從2018年第四季度開始,上海報業集團匯集各方力量,圍繞“新技術、新產品、新運營”主題,進行技術創新專題大調研,共同梳理出8類引領媒體變革的創新技術。其中,把5G、大數據、智能終端和機器學習等4類作為基礎設施級的核心技術;同時,重點關注人工智能領域的文本識別、語音識別、視頻識別和人像識別等4類識別技術。
把8類技術作為行元素,把新聞傳播的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和反饋等五大流程作為列元素,上海報業集團衍生出20個智媒體單元。這些單元格,蘊含著這一輪技術創新最有可能在新媒體領域得到應用、嫁接出果實的機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