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愛
許多人對小生物的視角感到好奇,這種視角也常常被腦洞大開的影視劇編導們拍攝出來。如在電影《蟻人》中,主人公通過縮小身體尺寸可以隨意穿梭于各種巖石縫隙間。那么,以小生物的視角看東西,除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還能帶來什么好處呢?
最近,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小巧、高效的微型機器人視覺系統,該系統總重量只有248毫克,相當于一張嶄新的1元人民幣重量的三分之一。它能被安裝在甲蟲的背部,以每秒1到5幀的速度向智能手機實時傳輸視頻。
為了創造低能耗、輕重量的無線攝像系統,研究人員對一系列生物的視覺系統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動物的視覺需要很大的能量,不過,昆蟲學會了一整套節能辦法。比如,蒼蠅會用10%到20%的靜息能量來驅動大腦,而大腦大部分要用于視覺處理,僅一個視網膜就能消耗其代謝能量的8%。為了降低能量,它們只在視網膜一小片區域發展高分辨視覺功能,多轉頭少動身體,甚至只轉動眼睛。
這套微型機器人視覺系統,可以說是昆蟲視覺系統的人工版。它由黑白攝像機、機械臂和加速計組成,其工作原理是光線通過光圈,進入圖像轉換器,再通過藍牙發送到智能手機上。該攝像機采用的圖像傳感器的精度和昆蟲相當,而較低的分辨率意味著更輕、更節約電量。
起初,研究人員為了讓拍攝可以更加清晰、全面,給攝像機裝了兩個鏡頭,一個拍近景,一個拍遠景。然而,甲蟲本身個頭太小,視角十分受限。比如,甲蟲在大馬路上看到一塊橡膠,無法確定它到底是輪胎還是鞋底。于是,人們給攝像機裝了一個機械臂,該機械臂能使攝像機左右轉動30度并且平移,從而拍攝到甲蟲視角60度范圍內的畫面。此舉模擬了昆蟲的頭部功能,也就是說,在不移動甲蟲身體的情況下,研究人員可以獲得更大的視覺范圍。為了把能耗降低到最小范圍,研究人員還創造性地在系統中添加了一個特殊裝置——加速計,只有在甲蟲處于運動狀態時,才會觸發系統的拍攝功能。這樣一來,續航可以從1至2小時提高到6小時。
讓人震撼的是,通過甲蟲第一視角看到的景象,竟和我們的認知大為不同。通俗點說,甲蟲眼中有戰斗機一樣的大鳥、珠穆朗瑪峰一樣的大卡車、高聳入云的人腿……
視覺對于溝通和導航來說非常重要,當昆蟲四處移動時,捕捉和傳輸實時數據對農業生產、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非常有益。
(摘自《知識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