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安順市充分發揮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組織政治理論水平高、語言表達能力強、不同領域不同時期參加工作的208名老同志,組成宣講團(組)27個,以小切口呈現“大主題”、以小故事講透“大道理”,深入基層一線,讓“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黨史宣講“飛入尋常百姓家”。
紅色故事中憶黨史。4月21日,在普定縣第六小學,全市“百名‘五老’百校講黨史”主題宣講啟動會熱烈舉行,拉開了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五老”隊伍進校園講黨史序幕。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安順市“五老”志愿者身體力行,緊扣本土紅色資源、黨史小故事、身邊小事例,撰寫宣講材料135篇,深入機關單位、鄉村社區、學校課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等開展宣講238場次,受眾10.9萬人次,切實以自身優勢貢獻“瀑鄉紅老”力量,成為了全市黨史學習教育的一支“宣講精兵”。
校園課堂上感黨恩。在學校,“五老”志愿者走進校園課堂,用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所學,深情講述紅色故事、黨史故事,講好安順老一輩革命家王若飛、黃齊生、陳曾固、陸瑞光等歷史人物故事,講好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中的先進事跡,既樸實、又生動,接受宣講學校的師生紛紛表示,通過宣講學習加深了對黨情、國情、世情的認識,點燃了愛黨、愛國的熱情,堅定了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
田間地頭里添動力。在鄉村,“五老”志愿者根據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和生活習俗,配置“菜單”宣講,以靈活多樣的院壩會、堂屋會、田坎會等“板凳會”形式,拉家常、擺門子,把黨史學習教育送到群眾家門口,把黨的先進思想、先進理論送到群眾心窩里……在關嶺自治縣,“五老”志愿者深入村(居)、走進家庭,通過院壩會、群眾會等方式,以通俗易懂、簡單質樸的語言講述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故事、新中國成立以來關嶺的巨大變化。與全縣廣大人民群眾一起深情回顧黨的奮斗歷史,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傳承紅色基因、激揚奮斗精神。
在平壩區白云鎮高寨村,79歲的李元朝老人結合自身經歷,從如何參軍入伍、如何堅定信念跟黨走到加入“三線”建設后遇到的種種挑戰等方面,向圍坐在他身旁的孩子們講述起了自己在“三線”建設中的種種過往,闡述了個人的真情實感,表達了自身親歷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強烈自豪感。在現場,李元朝每分享完一段經歷,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提問,每個孩子的問題中無不飽含對老一輩“三線人”不畏艱難險阻、甘于奉獻這種忘我精神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