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壯,孟香彤,沈 東,冷 炎,鄧厚波,劉揚揚,劉鐵軍*
(1.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長春 130021;2長春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長春 130117)
劉鐵軍,長春中醫(y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任醫(yī)師,國家級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傳承工作室指導教師,全國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教師,多年來,劉鐵軍教授對中醫(yī)“下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應用,以《內(nèi)經(jīng)》“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傷寒論》“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吳又可《瘟疫論》“逐邪勿拘結糞”等經(jīng)典理論為基礎,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腸肝循環(huán)”[1]“腸道菌群”[2]等研究,認為“腑穢”是導致多系統(tǒng)疾病的根源之一,并以此創(chuàng)立“臟毒腑穢”學說指導臨床實踐。
腑,為六腑,胃、小腸、大腸、膀胱、膽、三焦,《內(nèi)經(jīng)》言“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其以“通”為根本屬性,《周易·系辭傳》曰:“往來不窮謂之通,推而行之謂之通”,《禮·學記》謂之“知類通達”,《說文解字·辵部》:“通,達也”,“通”本意為到達??偠灾?,通字解釋為通暢沒有障礙,相互連接無阻斷。故而,六腑以通暢為順,任何阻滯,無論有形之邪,或無形之邪均可導致六腑不通乃生疾病。
六腑運行有賴于氣的運行,氣為人身之根本,在六腑之道,以通降為順,整體氣機以向下為宜。傳統(tǒng)認為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是氣的運動具體表現(xiàn)形式,卻忽略了六腑“傳化物而不藏”功能本身就具有推動氣的作用。氣與六腑相輔相成,二者任何一方功能異常均會影響到彼此。如氣虛者,無力推動六腑,氣滯者則六腑凝滯等。
六腑傳導通降可調(diào)動全身之氣機,腐穢毒邪隨氣通降,由二便而出,五臟精氣滿而得以流動?!端貑枴び駲C真藏論》“胃者,五臟之本也”,一者因“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胃是五臟精微之源泉;二者胃氣通降,以降為和,胃氣降則脾氣得升,故有“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之說。胃為六腑之始,下接小腸,大腸。又據(jù)張介賓“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膀胱與之聯(lián)通。膽雖然為六腑之首,但是在解剖位置上與十二指腸相連,居于胃下。三焦從古至今爭議不斷,但可明確其具有主持諸氣,通行水道作用,“有名而無形”與諸臟腑相連。故而六腑是相互連接的一條通道,也是氣運行的通道之一,除呼吸道、脈管系統(tǒng),可視為有形的“第三氣道”。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穢,有兩種形式,一種為有形之糟粕,久則化為腐穢,而成濁毒;一種為無形之邪氣,如寒熱痰瘀,久則亦可化為濁毒。
有形之糟粕,由飲食物而來,經(jīng)腐熟由小腸泌別清濁,濁者形成糟粕,久則化為濁毒。人的生理活動,需要飲食物的支持,每日進食經(jīng)人體傳化物后“濁陰歸六腑”,于腸道形成糟粕,相對于人體即為“毒”。日進新谷,則日成新毒,若未及時排出,則通過“腸肝循環(huán)”等進一步毒損機體。
腑氣是機體正常狀態(tài),包括正常六腑功能和氣的通降之機,是人消化之根本?!鹅`樞·經(jīng)水》曰:“六腑者,受谷而行之?!薄端貑枴の迮K別論篇》曰:“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六腑又稱為“傳化之腑”,傳化水谷,其性通降下行,每一腑及時排出內(nèi)容物,才能達到消化功能協(xié)調(diào)狀態(tài),以上通降之性,最受腑氣影響,《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中“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zhuǎn)味而入出者也”,基于此,劉鐵軍提出“六腑中軸”的概念,六腑連臟,溝通表里,連接經(jīng)絡,如同人體中軸,以通降之性,平衡機體,調(diào)暢氣機,若阻滯不通,則腑氣上逆,氣機逆亂,變生諸癥。人以胃氣為本,胃以通降為順,作為“六腑中軸”起點,胃腑上連食道,下接小腸,在腑氣的正常運行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胃氣得降,則飲食腐熟有力,受納有功,反之則生呃逆、嘔吐諸癥。小腸上接幽門,下連大腸,作為“六腑中軸”轉(zhuǎn)運點,小腸之氣得降,則可受盛腐熟之物,泌別清濁,若小腸之氣不降則受盛化物失調(diào),傳化停止,清濁不分,滯而不行,則腹痛、腹脹、腹瀉等。大腸為邪氣排出通道,其上接小腸,下接魄門,屬于“六腑中軸”終點,為消化的最終階段,主司傳導糟粕,若大腸之氣不降,則糟粕、水液停滯,毒邪停留,大腸重吸收進一步傷害人體。膀胱為邪氣排出另一通道,接受來自小腸分清泌濁,大腸吸收之津液,為“六腑中軸”水液代謝的終點,具有儲存、排泄尿液的功能,若膀胱之氣不降,開闔失權,則尿液潴留,日久成毒,經(jīng)腎的蒸騰氣化,侵害人體。《難經(jīng)·三十一難》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焦作為“六腑中軸”的核心,為水谷通道、氣化活動的始終,其氣化運行正常,則可維持飲食水谷腐熟、分清泌濁、主司排泄等功能正常[3],且其與大便阻滯不通密切相關,《太平圣惠方》曾云:“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臟不和,冷熱之氣不調(diào)……壅塞不通也”。“十一臟取決于膽”,膽腑在腑氣的運行、調(diào)暢中,起有決定性作用,膽氣得降,則膽汁疏泄有力,敢于決斷,反之則膽汁上溢,決斷低迷,生口苦等癥,怯而易驚。
濁,古有多意,一為濃厚之精,一為邪氣,一為混沌之意。糟粕不僅指糞便,泛指機體廢物,在成毒還未成毒之前的一種產(chǎn)物,或糟粕未能及時排出但尚未成毒之前,稱之為腑濁。腑濁致病,其病輕,如食肥甘厚味,六腑功能損害,腑濁生,但因未成毒,則一般向愈好。
腑濁致病主要導致一般性疾病的發(fā)生,如飲食無節(jié),宿食停于中焦,久而生濕化熱,阻滯中焦氣機,引發(fā)慢性非萎縮性胃炎[4];腑濁內(nèi)蘊,小腸傳化失司,清濁不分,下迫腸道,腑濁不除,積滯不消,清濁無泌,則成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5]。七情失和,肝氣郁結,橫逆犯脾,脾失健運,津液代謝失司,聚生腑濁,致腸道失潤,傳導失常而成腸易激綜合征(便秘型)[6]。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腑濁內(nèi)生,侵及膽腑,膽失疏泄,膽汁郁滯,氣血運行不暢而生膽囊炎[7]。腑濁結于體內(nèi),致使脾失健運,小腸不能分清泌濁,大腸傳導亢進,水濕下趨而成慢性結腸炎[8]。嗜酒過度,濕熱痰濁內(nèi)生,日久生為腑濁,郁滯氣機,血行不暢,肝絡受阻,搏結蘊熱互結于肝而發(fā)為酒精性肝病,飲食無節(jié),脾胃損傷,運化失司,腑濁內(nèi)蘊,傷及肝膽,疏泄失職,致氣機郁滯,血脈瘀阻,痰濁瘀積,肝絡受阻,濕熱瘀積互結于肝而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病[9]。
腑毒,濁之深、重,由量到質(zhì)的變化,毒即害,入營入血,日久入絡,病情兇險,易成重癥,危及生命。在正氣尚有一息承受之力,即宜改善六腑功能,通順為要,排出由濁變毒的病理產(chǎn)物。
腑毒影響慢性肝病的發(fā)展與預后。腑毒聚于體內(nèi),“腸肝循環(huán)”的首次通過作用降低,對腑毒吸收增加,其上蒙清竅,引發(fā)肝性腦??;腑毒日久,損傷臟腑功能,耗及氣血陰陽,導致機體或氣郁、或血瘀、或濕阻、或氣虛、或血虛等病理改變,從而引起發(fā)熱;腑毒結于肝絡,肝臟疏泄不能,毒邪由臟及腑,阻塞膽道,膽汁運行不暢,排泄不通,膽汁溢出,而致黃疸;腑毒犯及胃絡,阻滯不通,迫血外溢,不循經(jīng)而行,上逆導致上消化道出血[10-11]。同時,腑毒也影響部分難治性胃腸疾病,其郁結于胃絡,閉阻不通,終使胃膜損傷,胃絡萎縮、增生、異變,形成慢性萎縮性胃炎[12]。肝失疏泄,脾失運化,水濕停滯,痰濁內(nèi)生,瘀阻腸絡,形成腑毒,毒邪互結,絡脈不通而發(fā)為潰瘍性結腸炎[13]。
臟毒,腑毒之甚,損傷正氣,臟腑相表里,腑損致臟虛,壅盛腑毒由腑及臟,生為臟毒,傷人最甚。在此階段,正氣虛衰,邪氣亢盛,疾病預后一般較差,治宜扶正祛邪。
臟毒致病一般多為疾病的終末期階段。此階段病理過程復雜、致病程度嚴重,常在表里相關腑臟間傳變成毒為先,氣血陰陽俱損為主,久則流竄走注,臟與臟之間傳變,甚則再由臟傳回關聯(lián)之腑,進一步加重腑之損傷,影響臟腑功能,導致周身氣血皆虧。正氣虛弱,臟毒蘊積于肝臟,阻礙氣血,瘀毒相互搏結,邪克肝絡,津血虧耗,而致癌變的發(fā)生[14]。臟毒侵襲,臟腑功能失調(diào),氣血陰陽虧虛,毒邪交結,正虛邪實,生為癌性發(fā)熱[15]。此外,各系統(tǒng)的癌癥、肝腎綜合征、肝性腦病后期等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癌癥的臟器之間轉(zhuǎn)移等皆與臟毒致病相關。
劉鐵軍根據(jù)六腑功能及腑穢致病輕重將其分為腑氣、腑濁、腑毒與臟毒四個階段,正常狀態(tài)為腑氣,其輕者為腑濁,為亞健康或疾病前狀態(tài)或一般疾病,重者為腑毒,為重癥,更甚者為臟毒,為絕癥階段。腑穢,邪輕者化濁,濁重者成毒,毒甚者傳臟,三者相互作用,其本質(zhì)皆屬于腑氣不通,糟粕不除,久化腑穢。腑穢既是病理產(chǎn)物,又是致病因素。一方面,腑穢堵塞經(jīng)絡氣血,影響氣機升降,蘊而致病;另一方面,與風、寒、暑、濕等外來邪氣,痰、飲、濕、瘀等內(nèi)生病理產(chǎn)物相結合,進一步導致疾病發(fā)生,加重病情。腑穢核心病機為滯郁相合,影響“六腑中軸”,滯以氣滯為主,氣機的升降失常,腑氣不降,郁以食、痰、濕、火等病理產(chǎn)物郁阻為主。由腑生穢,由穢傷腑,腑病及臟,臟病傷腑,臟腑合病,日久則出現(xiàn)虛實夾雜、氣血不和、升降失常、寒熱錯雜、燥濕不濟等[16]。
腑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引起腸道菌群失調(diào)的原因和腸道菌群失調(diào)后引起的結果,通過“腸肝循環(huán)”作用于人體。研究表明,阻斷“腸肝循環(huán)”能夠有效的達到藥物過量解救,毒性物質(zhì)祛除等目的[17]。通腑化瘀法作為中醫(yī)下法的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核心之一,被廣泛運用于各種疾病治療。屈景輝等[18]運用化瘀通腑祛邪法治療大腸癌術后患者,認為其可促進腸功能恢復、提高免疫功能、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試驗研究療效顯著。孫學全[19]以“以補為通,以通為補,通補兼施”之通腑益氣化瘀法治療血管狹窄,可見良效。
在通腑化瘀法的基礎上,結合臟毒腑穢學說學術觀點,劉鐵軍創(chuàng)新性提出通腑除穢法,取通降腑氣,除邪祛穢之意,并將其運用在消化疾病的治療中,均取得良好效果[4-16,20],認為通腑除穢法急下以攻邪扶正,緩下以排毒調(diào)氣,通因通用,通補兼施,以通為補,通腑實、除腑穢、調(diào)節(jié)一身之氣機,使毒性物質(zhì)從腸道排除,切斷“腸肝循環(huán)”,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失調(diào),從而達到祛除腑穢的目的[21]。
現(xiàn)代生活中的肥甘厚味,湯酒醪醴,環(huán)境污染等因素,經(jīng)過身體的轉(zhuǎn)化即為糟粕。再者,現(xiàn)代社會節(jié)奏加快,情緒不暢,肝氣郁滯,影響六腑之功能者尤為多見,輕者周身不適,難以名狀,重者神志失常。劉鐵軍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腸肝循環(huán)”和“腸道菌群”理論,總結推出“臟毒腑穢學說”,符合現(xiàn)代疾病的特點,認為糟粕聚于體內(nèi),腑氣不通,影響“六腑中軸”的正常運轉(zhuǎn),聚而成濁化毒,變生百病。臨床治以通腑除穢,巧妙的運用下法,確有療效。這一獨特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結合,繼承了古代之精華,借力現(xiàn)代科技,傳承精華,守正創(chuàng)新,對中醫(yī)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