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華
跟投機制是員工以自有資金與所在企業共同投資創新業務或市場化業務,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一種中長期人力資源激勵方式。跟投機制目前在投資和房地產行業應用較廣。根據跟投機制的特點,通過分析近年來國家政策與地勘行業性質,論證了國有地勘企業采用跟投機制的可行性及潛在意義。
跟隨投資,簡稱跟投,是指對公司的項目工程,公司職工選擇性參與出資,與公司一起投資的行為。跟投人員在所投項目結算后,根據出資額度在項目總出資額所占比例承擔該項目的損失或分享收益。跟投機制是員工以自有資金與所在企業共同投資創新業務或市場化業務,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一種中長期激勵方式和投資方式。跟投機制目前在投資和房地產行業應用較廣。
跟投機制最早是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VC/PE)為解決投資者和管理人之間的委托代理問題而采用的一種激勵制度。按照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機構的運作模式,完整的運作流程分為籌資和投資兩個階段,專業的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機構作為中介機構,在投資方和資金使用方之間起到橋梁的作用,投資者作為資本的所有者享受項目投資收益,而具體的項目管理運作則是由機構中專業的基金管理人負責,資本所有者與投資管理者相分離,而管理者的運作能力、工作積極性以及誠信道德又與項目的投資收益密切相關,如果基金管理人基于不同的追求和目的,減少工作時間或者忽視項目風險把控等,將使投資者的利益受到侵害,存在著委托代理成本。而跟投機制通過使項目管理者與投資方共同參與項目投資,共同享有項目投資回報,實現項目管理者與投資方的身份統一,可以有效調動基金管理者的積極性,提高投資者與管理者雙方的目標一致性,規避其尋租和逆向選擇行為,同時迫使業績表現不佳的項目經理人退出風險投資行業。
房地產行業與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類似,也是一個由項目主導的行業,具備投資屬性并且人力資本的作用不可小覷,具有引入跟投機制的適用條件,因而跟投在房地產行業也得以廣泛推廣和應用。跟投機制在房地產行業的應用是一種激勵制度的創新,房地產企業借助創立有限合伙企業來實現房企自身與員工一起參與跟投機制,從而實現房企與員工的雙贏。
1.項目制、周期性。跟投一般是基于項目特別是新項目,約定在項目結算后或一定時間后(3至5 年或更長)必須退出。即使是非項目制的產品和業務,日常也會事前商定一個明確的跟投期或回購條款,不追求無終止的長時間持有。
2.高風險、高不確定性。跟投機制經常都是在新產業、新業態、新貿易類企業的增量(而非存量)業務展開跟投,這類投資創業風險較高、未來發展與收益的不確定性較強,急需通過跟投機制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盡管有一定的中長期激勵屬性,但風險投資的屬性相對更強。
3.天然“上持下”。由于跟投機制原則上都是針對新項目、新設公司,在初創階段必然都是由原公司的經營管理人員、科技研發人員等參與跟投,這部分跟投人員的勞動關系仍然保留在原公司而非新項目或新設公司。另外,當跟投的新項目或新設公司較多時,也不可能一一建立新的勞動關系。因此,“上持下”對于跟投體制來說是不可避免也是理所當然的,用其他政策文件中對“上持下”的相關約束條款來對待跟投機制是不適宜也是沒有必要的。
4.強制為主、自愿為輔。跟投機制具有較強的“對賭”性質,因此對項目決策和后續發展影響程度較高的管理層和核心骨干員工,一般采用強制跟投方式,即不允許“挑肥揀瘦”、強行捆綁,充分體現風險收益對等原則。但在實踐中,也有部分企業允許普通職工自愿跟投。
5.分享收益權、不爭決策權。跟投者主要關心的是投資收益和回報,盡管有可能跟投份額所占股比較高,但一般并不追求參與新項目或新設公司的經營管理、不謀求決策權。
2013 年11 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應加大混改力度,逐步實現員工和企業的風險利益綁定,激發國有企業的活力。2015 年8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指明,“實行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員工持股試點,通過實行員工持股建立激勵約束長效機制。同時優先支持對企業財務績效和經營發展有直接或較大幫助的核心人員、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等持股”。2016 年2 月,財政部、科技部、國資委印發《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暫行辦法》,允許國有科技型企業實施股權激勵。2018 年9 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若干政策的意見》,指出要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企業員工持股,有效實現企業與員工利益和風險綁定,強化內部激勵,完善公司治理。由于政策的助力推動,新時代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明顯加快,且取得重要進展。2018 年9月12 日,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在杭州海康威視公司召開科技型“雙百企業”現場交流會以來,??低暤捻椖扛督涷灥玫娇隙ê屯茝V。2019 年11 月,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發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央企業要完善激勵約束機制,統籌運用股權激勵、分紅激勵、員工持股等激勵政策,探索運用超額利潤分享、虛擬股權、項目跟投等激勵方式,激發企業各類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企業效益效率和國有資本回報的不斷提升。國資委的新要求務實科學,與時俱進,對完善中央企業激勵約束機制,搞活國有企業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也為央企全面推行項目跟投打開了大門。此后,國務院國資委在相關國企改革政策中均將“項目跟投”列入中長期激勵的主要改革舉措,在“雙百企業”和“科改示范企業”中掀起項目跟投的小高潮。具體到國有地勘企業,其具有的以下幾個特點使其具備實行跟投機制的可能。
1.國有地勘企業獨立的項目開發模式適合跟投機制。地勘行業作為一個以項目為主導的行業,也是由一個一個獨立的項目構成。跟投機制通過項目層面的股權授予,將項目團隊的利益與公司整體利益達成統一,從而可以激勵項目團隊更大程度地投身于項目運營中,為企業也為自身謀求利益最大化,從而有效解決了企業與項目團隊之間的委托代理問題。
2.地勘行業屬性適合跟投機制。通常認為,跟投項目應具備增量業務、創新業務的特征,包括新產業、新業態、新貿易模式,或投資周期較長、業務發展前景不明朗、擁有較高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創新業務。地勘行業轉型發展應運而生的各類新項目,如土地整治、農業地質、地熱能開發與應用、污水處理運營等業務恰好符合以上特點。這類項目公司可為員工提供跟投標的和跟投平臺,跟投機制可以嵌入地勘企業并得以快速實施。
3.人才的重要性。在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行業,基金管理人的專業能力、投資運作和風險管理水平對項目的投資收益影響顯著,同樣對于地勘企業,除了項目的定位外,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團隊的精細化管理以及投入程度也影響著項目收益的實現,因此兼具激勵與約束的跟投機制對地勘企業人才能力的發揮起到重要作用。
地勘企業的跟投機制設計可以針對公司新獲取的項目,除了公司出資之外,允許公司員工利用自有資金與公司共同參與項目投資,并享有項目回報,同時為確保項目管理團隊與項目收益的相關度,一般可以要求項目運營成果的直接影響者,如一線的項目操盤團隊強制跟投,其他的公司員工可自愿參與跟投,跟投員工享有項目公司層面的股權份額,大小股東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跟投機制可以解決地勘企業權力下放帶來的管理難題,實現公司和項目管理層及項目關鍵崗位的利益統一,可以激勵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自我管控意識,通過這種管理創新,既能推動企業盈利增長、提升對人才的吸引力,也將項目開發運營帶入一個高效率、高效益的良性循環中。
筆者根據地勘項目的特點,認為可以采用如下模式:第一,以每一個項目工程為一個單獨跟投標的,以項目合同金額的30%為總投資金額(投資總金額可根據項目特點和方位適當調整),其中公司出資80%,占80%的股份,跟投員工合計出資20%,占20%的股份。跟投員工所占股份合計不超過20%,如跟投員工出資不足20%,按實際出資比例占有股份。第二,每個工程項目以項目經理為主導,項目經理擁有所在項目跟投優先權。對項目的施工進度、質量、材料調度、人員安排、成本管控等方面擁有合理的管理權。第三,所有投資按照工程項目工地設立專門賬目,由公司財務部門負責實際收支,并做好明細賬目,每季度對相應項目公開,便于監督查閱。第四,員工跟投本金工程項目付款達到70%時,公司退還員工70%跟投本金,甲方收到項目款項在有盈余情況下,支付乙方投資30%的本金。在工程結算后,收益及損失再按所占股份比例及工程項目付款比例進行分配。中途提出退出項目投資的,需要等到工程結算后才能退款,也可內部員工商議轉讓賣出。
1.員工身份轉變。企業和項目管理團隊關系由“老板”和“伙計”的關系,變為“大老板”和“小老板”的關系,項目員工和企業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
2.員工作風轉變。項目管理團隊由“被管理”和“要我工作”變為“主動工作”和“我要工作”,工作自主性和主動性普遍提高。
3.員工工作成效顯著提高。項目管理團隊對項目管控關注程度更高,支持力度更大,工作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優質高效完成各項工作。
4.形成員工主動監督的氛圍。跟投員工為維護自身股東利益,會主動對各項工作進行監督,維護企業管控依法合規。
5.有利于員工“優勝劣汰”。項目管理人員特別是中高層領導人員若項目管控不得力要自行承擔跟投損失,長期來看有利于留住優秀員工,淘汰企業中的“南郭先生”,有利于企業干部人才隊伍建設。
6.減輕工資總額壓力。國資委每年要向央企下達工資總額基數,年底進行清算和考核,故央企工資總額壓力大的問題普遍存在。跟投員工的跟投收益為股權投資收益,不計入企業工資總額,能合理合規地減輕工資總額壓力。
總之,在國有地勘企業采用跟投機制,通過對員工的高激勵、強驅動,可以突破項目管理和績效管理的天花板,給有能力的員工更廣闊的努力和回報空間,激活和調動項目團隊的積極性、創造力與凝聚力。項目跟投機制的采用,將會深入促進公司的體制機制改革與項目管理創新,為健全項目的管理與約束機制、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在促進企業的改革創新與持續發展中發揮更大的機制保障作用,為企業行穩致遠創造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