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琴 張 武
(1.桓仁縣五女山學校,遼寧 桓仁 117200;2.遼陽縣委黨校,遼寧 遼陽 111200)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的要求,遼寧省遼陽縣大力組織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驗收工作,抓緊推動村莊清潔行動冬季戰役,確保高質量完成三年行動方案目標任務,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現以遼寧省遼陽縣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為例,分析現狀、剖析問題并提出對策,加快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社會主義新農村[1]。
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之一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遼陽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省、市決策部署,成立由相關部門參與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由遼陽縣委、縣政府領導同志負責牽頭。根據遼陽縣實際情況制定了《遼陽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遼陽縣“千村美麗、萬村整潔”行動實施方案》《2019年農村環境衛生集中整治清潔月活動方案》和《遼陽縣“千村美麗、萬村整潔”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實施方案》等。各鄉鎮政府通過張貼橫幅標語和發放宣傳單,積極宣傳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
1.2.1 注重規劃引領。遼陽縣共編制了劉二堡、小北河、八會、寒嶺4個鎮的總體規劃和遼陽縣城市總體規劃、36個省級美麗鄉村規劃。
1.2.2 著力整治農村污水。一是全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4個山區鄉鎮水源保護區村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已完成;二是完成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及審批工作;三是加強農村黑臭水體排查與治理示范工作,已完成排查清單,并選擇一兩個鄉鎮作為試點示范,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四是全面完成微小河溝湖塘水體治理。農村微小河溝湖塘全部納入河長制,實現水體治理村屯全覆蓋。
1.2.3 統籌推進農村垃圾治理。一是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垃圾分類覆蓋90%以上行政村;二是加快推進垃圾收運處置設施建設,著力補齊垃圾“鎮運”短板,13座鄉鎮垃圾中轉站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三是強化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常態化運行,配足保潔人員,使保潔隊伍覆蓋所有行政村、90%以上自然村;四是全面完成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任務。截至2020 年8 月末,遼陽縣5處尾礦堆積形成的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任務全部完成。
1.2.4 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施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項目2 個(興隆鎮4 個村、黃泥洼鎮1 個村),解決12 700 口人安全飲水,工程總投資1 800 萬元(省地債資金)。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配套完善項目30 個,解決45 800口人飲水安全問題(鐵錳超標),遼陽縣農村農戶安全飲水已達85%。
1.2.5 加快改善村容村貌。一是繼續開展村莊整治行動,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開展春季村莊清潔專項行動,以“三清一改”為主要內容,使村容村貌明顯改觀;二是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完成建設“一事一議”村內道路135 km,新建及大中修農村公路66 km;三是完成45個村屯植樹綠化工作,其中省級美麗示范村村莊內可綠化隙地綠化率已在80%以上;四是繼續推進農村“煤改氣”工程,完成入戶安裝7 000戶。
2.1.1 思想認識存在差距。近年來,雖然農民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認識在逐漸提高,但由于思想觀念、傳統習俗、自身素養等因素的制約,絕大多數農民仍認為環境整治工作是政府的事情。農民積極參與環境整治工作的熱情不高,投工投勞投錢更是少之又少,大多不愿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
2.1.2 村莊規劃編制工作不到位。在走訪中發現,農村住房建設布局大多還是以前自發建造的,存在不規則和無序問題,農村畜禽養殖、門前屋后、沿街商戶等整體布局散亂。
2.1.3 投入資金有限,基礎設施配套不足。污水處理欠賬大,除了縣城外,其他鄉鎮都面臨需要治理生活污水的問題,村莊污水亂排現象時有發生。個別村莊存在用遮羞墻、面子畫遮蓋臟亂差問題。
2.1.4 農業面源污染加劇。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業機械化的逐漸普及,農民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在田間地角、灌溉溝渠和河道周邊存在大量的農藥包裝袋和塑料瓶,嚴重污染了土壤和水源,甚至給人、畜的生命安全帶來較大隱患。
2.2.1 綜合治理難度大。目前,農村環境治理工作大多依靠政府推動,沒有充分調動村民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各種激勵約束機制還不健全,仍然存在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責任落實不到位、措施不夠有力等問題,加大了治理難度。
2.2.2 經費保障欠缺。農村環境整治工作需要強大的財政資金作為后盾。由于縣域資金緊張,財政投入有限,目前僅能保障生活垃圾的治理成本,其他工作的有效落實不到位。
2.2.3 群眾參與意識不強。長期以來,大多村民的公共衛生意識較差,沒有養成回收處理垃圾的習慣,對垃圾亂丟、雜物亂放、臟水亂倒習以為常。極少數村干部思想認識不到位,存在臨時應付的思想,嚴重影響了環境治理成效。
2.2.4 輿論宣傳不到位。針對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的迫切性、環境污染的危害性,需要廣泛進行宣傳。但目前的宣傳形式主要是懸掛橫幅標語模式的,沒有充分利用村民經常接觸的電視、手機、廣播等媒介進行深入細致的宣傳,在廣大農村沒有形成一種愛護環境衛生的良好氛圍和自覺習慣。
注重村莊規劃編制的前瞻性、系統性、整體性,按照“統籌全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提升品質”的原則,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對現有村莊規劃進行修編、完善。推進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實施,做到農房建設有規劃管理、行政村有村莊整治安排、生產生活空間合理分離,優化村莊功能布局,實現村莊規劃管理基本覆蓋[2]。
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最大軟肋和痛點。一是深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系統謀劃農村生活垃圾與農業生產廢棄物利用、處理的有效銜接。按照“有齊全的設施設備、有成熟的治理技術、有穩定的保潔隊伍、有長效的資金保障、有完善的監管制度”標準[3],健全農村垃圾收轉運體系。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等重點項目建設,著力解決好“出口”問題。二是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做好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著力解決好農村污水轉化利用和處理問題。積極推進農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三是因地制宜推動農村“廁所革命”。按照“群眾接受、經濟適用、維護方便、不污染公共水體”要求,合理選擇改廁模式[4]。
一是保障資金長期穩定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主導、村民參與、社會支持的投入機制,保證整治工作的資金需求。積極爭取上級財政專項資金,進一步規范用活“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以市場化方式向政策性銀行進行融資貸款,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二是堅持建管結合長效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社會主體參與等方式,走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路子。三是健全縣、鎮、村三級責任體系,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監督制度,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與干部使用、資金撥付掛鉤,對工作推進不力、整治效果不佳的部門和單位,要及時約談、責令整改、通報批評,并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
利用村民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通過宣傳報道好典型、好經驗、激勵先進、曝光問題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5]。通過加強村干部學習培訓、到外地考察學習等形式,激發村民內生動力。通過農村美麗庭院評選、環境衛生光榮榜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農民維護農村人居環境的榮譽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