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 珣
戶外混齡游戲是將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安排在同一個戶外大環境中進行游戲。較室內游戲來說,戶外游戲一方面可以讓幼兒自由活動,促進其身體的發育;另一方面,能促使幼兒與自然產生親密的接觸,提升其環境適應能力。在戶外混齡游戲過程中,年齡較大的幼兒往往會照顧比自己年齡小的幼兒,并由此產生自豪感和責任感;而年齡較小的幼兒能夠體會到他人的關懷,并有意識地模仿年長幼兒的行為,提升其社會交往能力。
在幼兒戶外混齡游戲開展的過程中,盡管教師對幼兒進行了混齡編排,但仍會出現一些幼兒尋找同齡幼兒一起玩耍的情況。
針對這一現象,在開展戶外混齡游戲時,我園教師嘗試通過小跨度的混齡編排和大跨度的混齡編排來擴大幼兒交往對象的范圍。在小跨度混齡游戲中,教師組織幼兒開展大班帶中班、中班帶小班的游戲,使幼兒的年齡跨度僅為一歲;在大跨度混齡游戲中,教師組織幼兒開展大班帶小班的游戲,使幼兒的年齡跨度可達兩歲以上。在小跨度混齡游戲中,由于幼兒的知識經驗、思維特征、理解能力較為接近,因此他們的互動與合作也相對愉快和順利。但由于他們的注意力、觀察力及溝通能力不夠強,會出現結伴在各個區域跑來跑去的現象。而在大跨度混齡游戲中,年長幼兒能更多地展現出自身的優勢及責任感,他們更熱衷于幫助和照顧小年齡段的幼兒,如給他們講解游戲規則,為他們做示范,提醒他們喝水,幫助他們及時穿脫衣服,給他們擦汗、擦鼻涕等。小年齡段的幼兒也會積極模仿年長幼兒的動作和語言,從而提升社會能力和游戲水平。
因此,在開展混齡游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依據實際情況,采用合理化的方式以防止活動過程中出現同齡幼兒孤立異齡幼兒的現象,以促進混齡游戲的有效開展。
在混齡游戲中,不同年齡段幼兒之間在知識經驗、心理需求和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他們在游戲的過程中容易發生沖突。這些沖突往往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因占有物品而引起的沖突。發生這種沖突是因為小班幼兒的分享意識不強,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第二,由于同伴間能力發展水平不同而產生的沖突。例如,小班幼兒的平衡能力以及協調能力比較差,活動耗時較長,年長的幼兒因等待而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第三,不同年齡段幼兒會因為關注點不同而產生矛盾。
針對以上幾種類型的沖突,在開展戶外混齡游戲的過程中,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對各個年齡階段幼兒個體差異的關注,確保各年齡階段的幼兒都能夠積極地參與戶外活動。
在戶外混齡游戲的開展過程中,一些游戲區域相對固定,且教師會為了方便幼兒拿取材料而將游戲材料投放在各區域內,一旦幼兒將材料拿出區域就會被提醒送回。因此,這樣會使游戲形式固定、材料玩法單一。同時,部分幼兒會因為能力發展水平不高、活動經驗少、對教師的依賴性較高而出現游戲參與程度不高的現象,從而使戶外混齡游戲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為了促使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都能夠參與到活動中,教師會邀請幼兒反饋自己的想法,與教師共同制定游戲規則。同時,教師邀請幼兒共同參與選擇、準備和布置場地及游戲材料,還進行了取消區域劃分、設置活動獎勵等多種嘗試。
經過反復實踐,教師發現靈活開放的活動空間、便于取放游戲材料、難易不同且有所遞進的區域規則牌,以及多級別的目標表征圖等,都能促進幼兒提高戶外混齡游戲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