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習成(長沙)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文化自信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動力。書法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積淀了國人的深層心智,反映了國人的審美情趣,凝聚了中國文化的內在基因。在中國文化傳統下造就的書法教育,其文化根性貫穿于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傳承之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深厚、最基礎、最持久的文化自信因子。近年來,教育部出臺多項政策推廣書法藝術的傳承。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增強美育熏陶,實施學校美育提升行動,嚴格落實音樂、美術、書法等課程。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的意見》,進一步強調了學?!懊烙钡闹匾?。書法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美育熏陶、文化冶煉、品格塑造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審美能力、增強文化自信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作為一名深耕19年的書法教育工作者,筆者始終秉持著傳承文化精神的信念,從培育學生的書法自信中深扎民族文化自信之根。
承載中華文化的漢字,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將文字書寫變成藝術的文字。書法有其特殊的藝術魅力,我國許多文化名人和有識之士都非常重視并積極倡導書法教育。林語堂曾說:“書法提供給了中國人民以基本的美學,中國人民就是通過書法才學會線條和形體的基本概念的?!必S子愷說:“中國人都應該學習書法,需知中國的民族精神寄托在這毛筆里頭。”黨的十九大代表、中國書協主席孫曉云說:“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根,所以,文化自信就是從書法自信開始。書法不是少數人的藝術,而應該是每個中國人的必修課。不是去探討該不該繼承,而應該堅定不移地傳承。”
我從4歲開始跟隨祖父和當老師的父親學習書法,其課徒,正統嚴肅,幾近嚴苛,為我打下底子。隨著年齡漸長,書法這顆種子漸漸在我心中發芽長大,成為我一生之摯愛,不曾教一日閑過。2005年至2007年,我在中南大學藝術學院首屆書法碩士研究生班學習深造,師從羅紅勝等導師系統研習書法,從他們身上,我深刻感受到了書法育人、澤被一生的重要性,也漸漸感受到了教書課徒的神圣和光榮。文化不能失根,須從寫字開始,我漸漸萌生從事書法教育培訓的想法。2002年,我懷揣著書法教育之夢來到了星城長沙,與他人一起合作創辦了“長沙天驕書畫學?!保瑥氖聡鴮W培訓工作。創業之初,何其艱難,但每每看到諸多學子學有所成、漸成氣候,便欣慰如初,癡心不改。由于踏實勤勉、志誠敬業、矢志育人,書畫學校的教學經驗愈發成熟,師資力量更加雄厚,教學條件日益完善,影響力越來越大,報名的學生越來越多。2014年,我又注冊成立了“湖南楚逸國學”品牌。創辦近七年來,規模逐年擴大,學員人數逐年增多,學員層次也不斷豐富。到目前為止,已經培養了上萬余人次的國學弟子、書法才俊,培養對象從四五歲的小朋友,到六十多的老年人,基本覆蓋了所有的年齡層次,這其中,有幼兒園學前班學生、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愛好書法的大學生,還有在職的教師以及機關干部職工和離退休老干部職工等。他們都是國學教育的愛好者、受益者,同時也是國學文化的踐行者、傳播者,他們以書為樂,既陶冶了情操、凈化了身心,又習得了文化、獲得了自信。更為重要的是,我堅守住了初心,更加堅定了躬耕翰墨、傳承文化的信心,以書寫為媒,逐步打開了一片新天地,使之成為長沙縣域文化產業經濟的一塊亮麗品牌。
書法是藝術,更是文化。古人講文化素養,有五經六藝,有琴棋書畫,寫好書法,都是題中應有之義。今人卻已將書法視為一門技藝特長,加以培訓,進行考級,失去了它本身應有的文化涵義。著名文學家、詩人和書法家周汝昌先生曾言,把字學好寫好,是每個中國人必須完成的課業,亦即“及格”的國民文化教養。每每思及此,從事書法教育的我,就常有憂思之患、切身之痛。特別是在當今書法教育的大環境之下,“崇技”的傾向性日益突出,“應試”的功利性充斥坊間,書法教育漸漸偏離了文化傳承的軌道,由傳統的“道”淪為了庸常的“術”,中國人依仁游藝的人本文化在書法教育中漸漸式微,書法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意味也在培訓中慢慢消失。
由此,我不斷調整我的辦學定位及辦學思路,力求站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來看待辦學育人。經過反復思磨、深切思考,我將服務社會、普及書法、育人為本、傳承文化作為自己的基本辦學定位,力求將楚逸國學館打造成為青少年書法教育的改革試驗田、性格養成的日常修煉場、人文素養的重要奠基地、傳統文化的生動大課堂,使躬耕翰墨有了全新的起點、更高的追求,也使自己擺脫了單純追求經濟利益的固有模式,踏出了向社會效益邁進的堅實步伐。十年前,我主動聯系對口幫扶瀏陽市向坪小學,那是一所位于大山中的貧困學校。我們除物質支持外,在所有班次有重點地開設書法課,定期組織力量上門教學,在學生們中間遍植書法的種子。2020年,我們又設立專門資金讓大山里的孩子們暑假到長沙來學習書法,讓學生們充分享受到優雅舒適的教學環境、濃厚熱烈的學習氛圍、嚴謹規范的教學指導。除了操心孩子們的伙食保障,我還堅持到堂授課,在一筆一畫中講述文字淵源,起承轉合中提點審美意象,筆墨風韻中傳承文化精髓,為孩子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古典文化打開了一扇窗,架起了一座橋,同時也積極地培養了他們向善的情操和性格。開學之后,向坪小學戴端全校長打電話說:“沒想到他們除了字進步很大,整個人變化這么大。以前練字連十分鐘都坐不住,現在能坐兩三個小時了,課堂學習也更專注了!”
書法繼承的重要途徑是教育,而教育的基礎在普及,也就是從青少年抓起,從中小學抓起。而識字寫字,是學生系統接受文化教育的開端。即使是在電腦和互聯網普及的今天,學習寫字、學習書法仍然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系統的書法教育,能夠使學生真正了解文字的流變過程、筆畫的氣韻生動及古典文化的精髓要義,不斷增強學員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因此,書法教育不是一種簡單的技法教育,而還是一種育人教育,我們應該把“育人”滲透到所有的教學活動當中去,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培養學生細致、耐心、踏實的文化精神以及開拓進取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養成向真、向善、向美的優秀品格。作為一名書法教育工作者,不僅要為中小學書法教育助力鼓勁,更要不忘初心,把走向社會、傳播文化作為自己的使命,努力推動中華書法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創新型發展,將中國傳統書法融進現代信息化時代中去,使之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書法藝術產生恒久的魅力和持久的光輝,守護祖先宏業,強化人文性格,光大優秀文化。
近年來,我廣泛組織開展各種書法助民、文化惠民活動,在長沙縣聲譽日隆、影響漸廣。2011年,我們聯合長沙縣委宣傳部、長沙縣教育局和星沙時報等單位共同策劃舉辦了以“文明星沙”為主題的長沙縣首屆廣場書畫大賽,至今已成功舉辦了九屆,累計參賽人數近3萬人次。很多青少年書畫愛好者都是伴隨著該賽事成長起來的,賽事也得到了家長們的特別重視和大力配合,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我專門設立楚逸公益基金,經常組織學生進行書畫作品義賣,還組織大家以書畫藝術的方式送祝福給空巢老人和特殊學校的孩子們,為長沙縣各社區、鄉村開展送春聯、送文化活動……創作書法作品、欣賞書法藝術、傳播書法精神,書法越是深入民間、深入人心,大家就越是心中有翰墨、筆下有乾坤,文化自信就會積淀越深、作用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