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唐平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外國語學校)
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形成助讀系統與選文系統、知識系統、作業系統同等重要的現代語文教科書的編寫體例。歷經百余年,助讀系統的種類不斷增加,呈現形式漸趨多樣,教學意義也日益豐富。語文助讀材料具有省時、定向、聯結新舊知識、改變學習方式、溝通課堂內外等多重教學意義,其范圍不應僅限于教材內部,而應該是開放的、動態的,甚至是可以現場生成的。根據教學運用策略的思考與實踐所得,我認為對語文教材助讀材料進行合理篩選、開發、轉化有助于對其教學意義的挖掘。
語文教師在使用助讀資源時,要注意革陳出新,使用新方法,樹立新觀念,傳遞新知識。沉淀性助讀資源有陳舊、重復、難度太大等特點,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教師應該發掘助讀資源中適應當下時代要求的價值,大膽揚棄陳舊的觀點。《賣油翁》課后練習設置有對“重文輕武”話題的討論環節,王君老師在執教這一課時,將人文要素方面的話題更換為對“社會對勞動者的尊重和優待”話題的討論,這樣的轉變是很有道理的,后者更切合時代要求,也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利于學生參與討論,言之有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助讀資源有很多留白,需要教師在使用過程中進行開發、拓展。比如,很多課文的題注只有作者的生卒年月、籍貫、身份、代表作等簡單信息,在教學中,教師如果直接將之作為背景材料,讓學生知人論世確實勉為其難。在這種情況下,開發、優化助讀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
開發助讀資源有教材系統內部開發和外部開發兩種路徑。內部開發,是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對晚于當前教學活動出現的助讀資源的提前借用。所借助讀資源既可以是同一冊書的材料,也可以是其他分冊書的材料。這要求語文教師對整套教材的助讀系統了然于胸。外部開發,是指把教材之外的助讀資源納入備教范圍,教師既可以借鑒名家名篇中現成的課外資源,也可以取材于名家解讀實踐或專家理論研究成果,還可以廣泛搜集整理各種紙本和網絡資料。
以上是向上的開發路徑,課外助讀資源的開發還可以橫向或向下進行,如采用同事開發的助讀資源,或者分享學生閱讀過程中所開發運用的優質資源和個性化的閱讀發現。這些途徑都是“外向型”的,助讀資源的開發還可以采用定制方式進行原創性開發。“同類文本”就可以原創,如王君、龍中華等老師為“以詩解文”而創作的詩歌,就屬此類?!拔谋靖膶憽鳖愔x資源大多需要自行定制式開發。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管采用什么路徑和方法,開發所得的助讀資源都應該符合“三觀正確”“無科學性錯誤”等基本要求。
助讀資源的教學轉化,是指教師運用經過甄別獲得留用資格以及通過開發所得的助讀資源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的過程。在篩選和開發之時,如何轉化就已經在考慮之中了。設計和實施是對轉化思考的進一步細化和優化,并使之成型。
以細化和優化為主要內容的助讀資源教學轉化,要關注和落實的是“用不用”“何時用”“如何用”等問題。備好的助讀資源并不一定要派上用場。準備階段要多用加法,多多益善,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使用時則適用減法,當用才用,用而有度。助讀之法并非啟用助讀系統、引入助讀資源一種,還有學生素讀自悟、教師講解分析等。常態或合理的閱讀教學策略是將各種助讀法配合使用。因此,針對某一教學點,用不用助讀資源,就成了需要首要解決的問題。
經過預測、評估選定了引入資源的助讀策略之后,緊接著要解決的就是“何時用”的問題。賴瑞云先生深入研究了最近十余年來名家名師的上千篇文本解讀實踐,探索總結出了先直覺體悟后引入資源的方法。也就是說,在整體感知的初讀階段不可引入助讀資源,在需要細讀、深讀,學生因能力不足而憤悱之時,教師應及時引入。當然這只是一般情況,特殊用途的助讀資源則需特殊對待。比如,用于創設情境、引發閱讀興趣、指引閱讀方向等方面的助讀資源,則需提前引入,如果延后使用,定會錯失良機。
關于“如何用”的問題,我也總結了三條原則。一是化靜為動,即對靜態的助讀資源進行動態化運用。對于教材內部助讀系統,教師基本可以做到運用自如,而對外部助讀資源還需要有專門的設計。二是化繁為簡,即對助讀資源的呈現方式進行設計,口述還是屏顯,文字還是圖片,現場展示還是播放視頻,要遵從效果優先、簡便易行的原則。三是化零為整,即對資源運用進行整體設計,將其納入主問題、主活動之中,而不可零打碎敲或遍地開花。
當然,要想充分實現助讀系統的教學價值,單憑這些還不夠,還需要在學理認識和實踐探索上做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