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梅
(南通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江蘇南通 226600)
當今是一個價值多元的社會,理想與現實、道德與法制等的諸多沖突,不僅蕩滌學生的道德觀念,還影響其選擇與判斷,也為學校的德育工作加大了難度。教師需要及時轉變教學方法,創設道德兩難情境,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
所謂道德兩難情境,是指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范且二者不能兼顧的情境或問題。實踐證明,教師通過創設道德兩難情境,可以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潛在的道德意識,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自由辯論及教師的點評,使學生原有的認知沖突得到緩解和釋放,使其原有的價值觀得到改變或完善。
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常常會使用辨析法,通過圖例或小故事讓學生辨別對錯。這種方法在運用一段時間后就有人質疑:運用一些反面的案例讓學生去辨析,是不是反而會對其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呢?如果辨析都是正面的、積極的,那么課堂上實施這種教學手段就沒有了意義。道德兩難情境因此應運而生。
道德兩難情境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創立的問題具有開放性:教師設立的“情境”或“故事”之間是互不相容的、相互沖突的,學生的選擇有多種可能性,而每一種可能性都是獨立的、有意義的。也就是說,“情境”選擇沒有標準答案。這類問題對學生的思維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能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進入深度思維層次,讓學生的“探究”真正發生。道德兩難情境的第二個特點在于通過學生思維的碰撞,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與判斷能力,利用道德規范、價值標準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沖突和矛盾讓他們重新調整自己的道德認知與價值觀,提高他們在道德、價值問題上的行動與抉擇的能力。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公平公正的心理氛圍。因為面對道德情境的兩難性,學生常常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擔心說錯會被教師批評或被同學嘲笑,所以課堂上容易出現“一邊倒”或冷場的現象,無法達成教師預期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師應主動為學生創立良好、安全的心理環境,讓他們敢于說話、說真心話。
比如,在一次二年級秋游前的晨會課上,筆者布置孩子們的秋游準備工作,跟孩子們閑聊起來:“孩子們,你們希望秋游那天是晴天還是陰天呢?”一開始,孩子們都說喜歡晴天,只有一個小男孩低聲說了一句:“我希望是陰天。”筆者聽到之后,便立即詢問他為什么。小男孩開始還有點拘謹,筆者便鼓勵他:“我覺得你勇敢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想法,這真的是很棒的一件事。如果你能說出自己的理由,相信大家也一定能贊同你。”小男孩聽了,高興地昂起小腦袋說:“沒有太陽的話就沒那么曬,也沒那么熱了。”話音剛落,班級里又有好幾雙小手舉了起來……之后,孩子們都表達起自己真實的想法了。
道德兩難情境所引發的道德認知沖突是學生學習道德的過程。教師只有營造一種開放的、民主的教育氛圍,才能讓學生暢所欲言,真正提升他們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的能力。
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情感需求存在巨大的差異,學生道德認知的發展水平與他們的年齡是相關的。道德判斷的基礎在于道德認知的發展。因此,教師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創設適合他們的道德兩難情境。
以一次班會課“你真美”為例,在與學生共同了解消防員的工作及消防員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后,聯系之前四川涼山森林大火事件,教師設計了關于“當消防員”的道德兩難問題:涼山大火中,很多年輕的消防員失去了生命,很多網友發帖說,“以后不讓自己的孩子當消防員”,你們愿意成為一名消防員嗎?
生1:我愿意,我們應該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生2:我也愿意,不能因為危險我們就不去做。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看似設計了道德兩難問題。但這個問題涉及社會發展、社會意識形態等多項交叉的內容,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顯然已經超越了他們現有的道德認知與判斷能力,無法誘發學生的道德認知沖突。因此,教師創設的道德兩難情境要源于學生生活,遵循學生道德認識發展的規律,不宜過于復雜。
受年齡和心理成熟程度的影響,小學生看待事物和現象比較淺顯,他們判斷事件的對錯往往源于個人感受。因此,國家德育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價值引導。由于道德兩難問題的開放性特點,教師在操作中容易產生“只要學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就是對的”這樣沒有正確價值導向的想法,從而讓道德兩難情境缺失了價值引導的功能。
以通師二附宋老師教學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大家排好隊”一課為例,宋老師在“排隊規則”這一環節中創設了“排隊取水”的道德兩難情境。教學實錄如下:
師:接下來,我們要去幸福藍海國際影院觀看影片啦!出發之前,我們得備點水。看,講臺旁邊就有飲水機,哪些小朋友帶好了杯子來取水?
(指定一組學生拿著杯子到前面取水)
師:我就是你們班的一名同學了,也來排隊取水嘍。(招手示意一位同學過來)嗨,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昨天你還幫了我大忙呢,真謝謝你!現在隊伍這么長,快,排到我前面來。
師[創設兩難情境]:咦,怎么有同學在搖頭啊?我這么做行不行呢?
生1:我覺得可以,因為他昨天幫了你,今天你也應該幫助他,這是對的。
生2:我覺得不好。你讓你的好朋友站在你前面,我原本是第四個取水的,現在變成第五個了,我不開心。
師(做為難狀):我覺得兩個小朋友說得都挺有道理的。作為好朋友,我幫助他是對的。可是我讓他排在我前面又破壞了排隊的秩序,影響到其他的小朋友了,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呢?
生3:我覺得你應該把自己的位置讓出來,自己排到最后去才行。
從宋老師的教學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自覺遵守排隊秩序、講究“先來后到”作為一種文明習慣,是人人要自覺遵守的社會規則,這一情境的設立培養了學生敬畏規則、敬畏法律的意識。在教學中,宋老師通過追問,多角度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規則的重要性、多元價值并存的合理性及規則與道德的補充關系。那我們在需要禮讓他人的時候應該怎么做呢?宋老師在具體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去解決生活中的難點問題,讓學生明白既要守規則,也要會禮讓。教師引導學生凝練出自我道德價值判斷,直面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提高德育效果的同時促進學生的道德發展。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中創設道德兩難情境,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加深道德認知,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道德兩難情境法用寬容的人文精神傾聽學生的真實想法,是一種通過激勵和喚醒學生潛在的道德意識來發展其道德能力的真正的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