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莉萍
(深圳市龍華中學,廣東深圳 518109)
隨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的貫徹落實,語文課程核心素養對教育教學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現階段,核心素養理念已經逐漸成為我國教育教學的重要指導思想,包括思辨能力在內的核心素養體系,已被納入高中語文“聽說讀寫”各項技能及核心目標任務中。所謂的“思辨能力”,是指思考、分析、辨別等諸多能力的綜合體現,是透過現象深入本質的思維活動。在語文教學中,議論文寫作是教學難度相對較高、學生理解和掌握相對薄弱的環節。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提高高中生的思辨能力,從而提高高中生議論文寫作的質量。
長期以來,我國語文教育始終存在“以教為主”的教學傾向。特別是在應試教育環境下,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強調學生的記憶和模仿,忽視學生自主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造成學生思辨能力不足的后果。
雖然我國以核心素養培養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理念,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教學的指導方向,但是高考的影響仍然不容忽視,應試教育的傾向在高中教學中始終存在。在語文教學中,議論文寫作是難度相對較高、對學生邏輯思維和批判思維要求較高的部分。高中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對此涉獵不多,了解和學習議論文寫作的基礎比較薄弱。因此,部分語文教師將注意力集中在短時間內提升學生議論文寫作成績上,在教學中從文章立意、結構層次、語言表達等各方面對議論文寫作進行技巧上的解讀,促進高中生議論文寫作的“速成”。這種做法有助于高中生快速掌握議論文寫作的技巧,但限制了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導致學生寫出來的議論文缺乏思辨、喪失靈性。
在傳統的語文議論文寫作教學中,有的教師將作文指導的重點放在寫作的準備階段,引領學生審題、立意、構思,然后形成作文的基本結構,之后再讓學生自由寫作;有的教師則將作文指導的重點放在寫作后的點評階段,除了審題、結構外,也對學生作文的用詞、用句等進行細節評價。然而,很少有語文教師會關注學生的寫作過程。大部分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沒有針對學生議論文寫作過程中的思辨能力進行系統的訓練,導致學生盲目地按照議論文的三要素,即論點、論據和論證進行文字堆砌。由于缺乏思辨訓練,高中生在議論文寫作中不會對作文題目和寫作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只會模仿課文或范文,卻未能對相關內容進行批判性采納,導致其作文質量較差。
對于高中階段的作文而言,教師的評析非常重要,它是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關鍵所在。然而,許多語文教師的作文評析非常淺顯,他們習慣性地從學生作文的立意、層次、語言、結構,或者論點、論據、論證等方面進行模式化點評,缺乏對學生作文的深度評析,沒有形成有針對性的評論,也沒有指出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思辨能力不足的問題。此外,作文評析是一種批判性思維的展示,教師評析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寫作思辨的深度。因此,教師淺顯甚至敷衍的評析會影響學生寫作思辨能力的提升,從而導致高中生議論文寫作難以實現有效的突破。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以負責任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這是對仿寫式作文的否定,也是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強調與肯定。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這一教學目標,發揮教材資源的優勢,采取多種形式,使高中生的議論文寫作更加彰顯思維、富有靈性,從而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培養學生的寫作思辨能力,不僅要在議論文的教學中,還要在記敘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閱讀+思辨”策略的應用,以思辨閱讀引導學生提高寫作思辨能力,從而促進高中生思辨能力的不斷提升。
例如,在教學莫泊桑的文章《項鏈》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如“當朋友借項鏈的時候,弗雷斯蒂埃太太有沒有什么不符合常理的表現”“當項鏈丟失的時候,瑪蒂爾德有哪些選擇,這些選擇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讓學生帶著問題通讀全文,并在閱讀中思辨。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讀得更仔細、深入,還對文章人物的性格了解得更透徹,有助于其寫作思辨能力的提升。思辨閱讀對議論文寫作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在于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作文素材。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學生通過思辨閱讀,可以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社會閱歷和知識儲備,從而為議論文寫作奠定知識基礎。
要想產生新的思想,除了自我思考外,還要學會交流互動,要與他人形成思想上的碰撞、爭論和共鳴,從而不斷地觸發思辨。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巧用教材資源為學生創造交流的機會,使學生不斷地思辨,引導學生掌握思辨的要領,促進其議論文寫作思辨能力的提升。
朱光潛先生在文章《咬文嚼字》中指出:“就寫作技巧來說,好文章的條件都是一樣的,第一是要有話說,第二要把話說得好。思想條理必須清楚……”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這段論述與后文的“一番話在未說之前,我必須把思想先弄清楚,自己先明白,才能讓讀者明白”進行對照,讓學生分析“自己明白”“讀者明白”與“思想條理清楚”之間的邏輯關系,引導學生掌握思辨的要領,即在思考的同時不斷地辨別并批判。通過對思辨要領的掌握,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會更加關注自己的文章是否邏輯縝密、思路清晰,從而強化其議論文寫作的深度。
議論文最忌諱的就是文章只有空洞的論點,沒有務實的論據。通常,學生會收集大量的素材,在議論文寫作練習時將這些素材拼湊到文章中。這種做法導致文章觀點混亂,論點、論據、論證貌合神離。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古詩文教材,用最簡潔的語言為學生提供最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盡可能地展開思辨,從而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蜀道難》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論斷,引導學生思考“蜀道難,有何難”“蜀道難,為何攀蜀道”“蜀道難,如今是否依然難”等問題。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對“蜀道難”的話題進行了發散性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思辨,從而構建出更加科學理性的認知體系。
綜上所述,議論文寫作思辨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全面提升,還有利于學生辯證思維模式的形成,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為社會培養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