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毓文
(贛州市潭東中學,江西贛州 3414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教育需和生活結合起來才能發揮作用。語文是我們的母語,它源于生活,也將服務于生活。對于一門語言學科,教師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那么教學效果難以達到理想的狀態。然而,通過項目化教學法,學生和教師共同設計、實施一個相對完整的“項目”,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由被動變為主動,這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好地培養學生開拓創新、團結協作、不斷探索的學習精神,同時可讓學生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自主性,進一步確定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語文,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項目化教學法指將項目化方法運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即教師通過與學生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教學項目而開展教學活動。通過活動,學生能參與到教學任務之中,提高自身的聽、說、讀、寫、思能力。例如,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是一個活動探究單元,教師可以讓教學“項目化”,指導學生設計項目方案,并以小組協作的方式制訂計劃,共同完成任務。實施流程如下:①明確項目任務。教師提出任務——組織一次演講比賽,指導學生撰寫演講稿,讓學生學習范文或閱讀推薦書籍,掌握演講時的注意事項(語氣、場合、對象等),推薦學生觀看演講視頻。②制訂計劃。學生根據演講任務要求,制訂詳細的計劃,教師審查并給予指導。③實施計劃。將學生分組,明確分工,共同合作。每個小組要確定演講者、撰稿者、資料收集者等,所有小組成員必須全程參與,按計劃完成任務。④檢查評估。活動結束后,根據演講效果,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學生反思演講的方法和意義。
首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語文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即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而語法、文學常識等語文基礎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實踐能力,教師也應該指導學生掌握。此外,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即在實際運用環境(或模擬環境)中,讓學生實踐,從而掌握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技巧。另外,新課標重視開拓學習資源和提供實踐機會。學習資源除了課本,還有圖書館、網絡媒體、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教師可以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下“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其次,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對語文學科知識體系有了新的定義,根據學段的不同和學生學習、理解能力的變化,重新細化了每個單元、每篇課文,突出了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和需培養的能力,讓教師更加明確地安排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新教材落實了“雙線組元”思想,強調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針對知識、能力訓練的要點,重新進行梯度設計。新教材的設計明確了課堂要始終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只有學生在課堂上切實地理解了知識、掌握了能力、培養了情感,才能構成有效的課堂。
最后,學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采用更好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后能記住的內容更多。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授課方式,如聽講、閱讀、聲音圖片、示范演示等,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項目化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從文本閱讀項目化教學、綜合性學習項目化教學、寫作項目化教學、語基項目化教學四個方面實施。
教師可以對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閱讀課文,尤其是“活動·探究”單元進行項目化設計,探究如何將文本解讀和任務教學有機結合,如何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完美融合,推動“教與學”方式的變革。例如,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關于“新聞”的活動探究,教材布置了“新聞閱讀”“新聞采訪”“新聞寫作”三個任務。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設置一個終極項目任務,即為身邊發生的事件撰寫一篇新聞稿,如當地教師節的活動報道。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各組成員需認真學習有關新聞的知識,了解新聞稿的特點和寫作要求,掌握新聞采編的方法,擬寫采訪提綱,現場采訪事件親歷者,收集相關資料,拍攝現場視頻或圖片,最后撰寫新聞稿。小組成員自行分工協作,任務完成后,學生也就基本掌握了本單元的知識。
第二單元學習的是回憶性散文、傳記。對于這一類閱讀單元,教師可以從多個角度安排項目任務,如從單元學習要點提出項目任務——探究回憶性散文的特點或傳記的特點,或者根據單篇文章提出項目任務——自讀《朝花夕拾》,探究魯迅散文的特點;或探究茨威格人物刻畫的方法等。其他單元亦是如此,教師讓學生帶著任務,參與課堂,是項目化學習的基本特征。
初中語文新教材的綜合性學習包括三個系列:傳統文化系列、語文生活系列和語文綜合實踐系列。每一個系列都可以圍繞一個任務展開活動,通過項目化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收集、整理、閱讀古今中外的相關資料,培養文化認同感;指導學生成立學習小組,設置文學角,創辦語文周刊,定期開展讀書、寫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閱讀名著,培養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以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天下國家”綜合性學習專題為例,這既是愛國主義教育專題,也是深入學生內心的價值觀教育,簡單的訓導式教學肯定收效甚微,就像父母說如何愛孩子,孩子是不屑的,只有孩子離開了父母,親自體驗了人間冷暖,才能感受到父母的無私和偉大。因此,愛國主義教育也要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教師可以通過分組展開活動,每組設置一個項目任務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收集資料,舉行愛國人物故事會;收集愛國詩詞、名言,舉行愛國詩詞朗誦會;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撰寫學習報告;采訪有出國經歷的人,進行專題報告等。
寫作是學生綜合語文能力的體現。如果學生單純為完成寫作任務而寫作,則學生的寫作水平難以真正提高。教師可以將寫作教學項目化,指導學生從生活中、閱讀中、與人交流中收獲素材,汲取靈感,進行寫作。例如,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寫作任務是“學習描寫景物”。世間萬物,千姿百態,如何寫好景物呢?最重要的寫作前提就是觀察。這個項目的要點是鼓勵學生實地觀察,了解景物的特征,反復研讀課文描寫景物的段落,掌握寫作手法,融入情感,將景物寫活。
語基項目化教學可以將比賽作為活動項目,達到“以賽促練,以賽促學”的效果。例如,為了鞏固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教師可以組織“字詞達人賽”,項目時間可以是半個學期或者一個學期,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字詞的積極性,針對文學常識、詩詞等,也可舉辦類似活動。
綜上所述,通過團隊的初步探究,我們認識到,要使項目化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更科學、更具指導意義,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在語文教學中運用項目化教學法,開展活動,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獲取和提煉中去,是語文教學變革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