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雯
中國的民族器樂在多年的沉淀、積累、繼承、創新的過程中,已然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和傳播力的藝術門類之一,它不僅僅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在藝術領域的杰出代表,更在歷史積淀、群眾基礎、藝術表演和創作成就等方面取得了矚目的成就。而二胡藝術作為我國弓弦藝術成就的翹楚,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民族器樂的領軍者。
回首過去,以劉天華、華彥鈞為代表的近代二胡發展史中,華彥鈞作為民間音樂家的代表,創作的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絕大多數是結合了他所身處的社會、階層、環境對他的影響及生活感悟,作品多是借景敘事與抒情,情感真摯、動人、富有音韻美,如《二泉映月》,這首作品從技術上來說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突破二把、三把到第五把的演奏技術。《聽松》也是華彥鈞先生創作的一首二胡名曲,雖然阿炳(華彥鈞)的《二泉映月》也非常有名,但是《聽松》更顯得氣勢磅礴,可以說就是一支波濤洶涌的戰歌。《二泉映月》更多地講述的是現實生活中的悲歡離合,但是《聽松》卻講述了在戰斗時期對生活做出的一種積極地回答,它體現的是人們內心的一種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情懷,氣勢磅礴、酣暢淋漓。劉天華先生則是二胡藝術發展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讓二胡正式成為一件登上舞臺的獨奏樂器,它不但借鑒西方音樂語匯來豐富二胡表現藝術,同時做出了一系列的創新。劉先生在作品中巧妙地的將西方音樂語匯轉化到民族器樂中,融合得非常自然,如代表作《光明行》 《閑居吟》等。近代二胡藝術的發展,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成果斐然。二胡作品的文化傳統與美學特質也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一次次的蛻變與成長。尤其是作為演奏者的二度創作過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使作品在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兩方面保持一種和諧,對演奏者來說,這種和諧,尤為重要。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當代二胡作品從過去著眼于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糧食豐收的激動與喜悅、對雄偉壯麗自然風光的嘆為觀止,逐步過渡到大氣磅礴的山水風貌、觸動內心的人文情懷的抒發、愛國主義核心素養的多面結合,讓作品的內涵與層次愈加深刻與雋永。
當代二胡作品的創作領軍人物,必須談到劉文金、關乃忠、王建明三位作曲家,他們的作品,無論從題材內容、創作技法上都有了很大的革新。當代二胡藝術中的一些大型作品在創作體裁與題材的選擇及表現上因其具有能夠展開宏大敘事的具體結構,使其音樂情感內容的表達具有更大的空間,音樂情緒的張力鋪陳展開,也更適于表現引起共鳴的大眾情感,更加富有思想性與哲理性。當代二胡作品在表演形式上相較于傳統作品的單一性也有了更多的手法與表現形式,如與西方交響樂隊、新型民族樂隊的協奏讓二胡在更為豐富的交響環境與音響效果中擁有更廣闊的情感表達空間,同時擁有更加寬廣的胸懷和更高的視野去塑造音樂的形象和主題。當然也并非所有當代二胡作品都采用交響化的處理和伴奏,哪怕是用小型樂隊和鋼琴來伴奏,二胡同樣能夠得到更多大氣魄、大視野的表現與發揮。劉文金老師的《如來夢》采用的是無伴奏套曲的形式。無伴奏二胡套曲《如來夢》又稱《種子燈焰》,是二胡演奏家宋飛1997 年相約劉文金先生創作的。作曲家以袍修羅蘭中代表人物的哲學屬性為靈感,按照佛學哲理及宇宙觀自然觀的解釋,以地、水、火、風、空、見、識等七種自然物質與精神世界的產物如來藏為主題,創作了二胡套曲《如來夢》。這八首作品向世人傳達了一種對生命的體驗與領悟?!兜亍砜头唷贰杏母弧端窆媚铩贰α康妮d體;《火——彩衣姑娘》——生命希望的光明;《風——巡山少年》——生命長度的遐想;《空——天宇少年》——生命意義的反思;《間——瓔珞姑娘》——生命本源的探究;《識——夸克》——生命毅力的透徹。《如來藏》象征人類最高境界的“真、善、美”,歌頌生命的最完美境界。整首作品采用無伴奏形式,大量的自由板式、無小節段落給予了演奏者無限自由的想象與表現空間,最大程度呈現了二胡猶如潑墨寫意般的自由發揮,演繹出更為深刻的人生哲理。再比如宋飛老師于2015 年領奏的“弓弦夢”之中國音畫樂舞《清明上河圖》情景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廳成功上演,這組作品是作曲家史志有根據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創作的胡琴組曲。作品采用眾多如豫劇、曲劇、越劇、四平調等多種傳統音樂素材為基礎,重點突破了民族旋律,同時加入交響樂的音樂元素,用16 個不同色彩、風情各異、個性別致的主題樂曲將清明上河圖這一偉大畫作重新呈現,將畫卷上形形色色的人物鮮活起來,樸實而具有中國胡琴語言的清樂色調與色彩,貼切地描繪出盛世中國的市井風俗。整場音樂會分別演出了以下主題音樂:
第一節:《序曲》 《商隊圖》 《田園圖》 《驚馬圖》 《汴河圖》;第二節:《迎客圖》 《鄉情圖》;第三節:《賞魚圖》 《看命圖》 《抬轎圖》;第四節:《寺廟圖》 《思鄉圖》;第五節:《纖夫圖》 《搏浪圖》 《遠航圖》;第六節:《城關圖》、盛世圖》等樂章。
另外此次音樂會將胡琴組曲與舞臺設計、舞美等視覺藝術形式結合,創造出了一種具有聽覺和視覺雙重沖擊的多元化藝術表現形式。通過這種方式增加了音樂的維度,使音樂的敘事更加立體、更加震撼人的內心。同時宋飛用精湛的技藝展現了胡琴藝術的博大精深,出神入化的飛弓走弦間,馬嘶、流水甚至人物的對話和步伐都表現得惟妙惟肖。演奏中宋飛更注重保留了中原文化的方言韻味,滑音、裝飾音、潤腔等多種技巧將聽者帶入畫中,仿佛親臨距今千年的汴京,賞北宋風情、民生百態。
隨著作品的形式越來越多樣,當代二胡作品的技術特點愈發鮮明,隨著內涵、音樂性的逐步加深,對技法要求也越來越高。相較于傳統二胡樂曲的表現力,當代二胡藝術也逐步趨向交響化,無論是對調性及和聲邏輯關系的重視、對動機的把握、對作品的結構層次和動力感的追求,在傳統二胡藝術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突破。如王建明老師的二胡狂想曲系列,借鑒了西方作品的曲式結構講述我們民族的故事,發出最貼近我們民族人生百態的聲音。這樣的一種改變和進步,并不是要取代傳統的二胡,表現手法也不是在強調炫技,更不是用西方弦樂觀念來取代二胡的弦樂藝術觀念,而是在不斷探索中將西方包括世界各民族弓弦藝術中有益的成分融匯到我們本源的演奏作品中去。當代二胡作品中不得不提到的是王建明先生創作的四部二胡狂想曲系列。在四部二胡狂想曲中,作曲家分別采用了四個不同地區的音樂素材,風格迥異、性格鮮明的民間音樂被重新加工定義。作品保留了民間音樂素材中的特色音調與音程基本音列來體現作品中的地方音樂元素。如《第一二胡狂想曲》采用的是苗族飛歌的音樂素材,高亢嘹亮、音樂起伏較大;《第二二胡狂想曲》則取材于湖南民歌及湖南花鼓戲,婉轉、活潑,用二胡演奏除了保留了花鼓戲的風格和特點,還使音樂的線條更加壯闊,呈現出一種非常大氣的中國格局;《第三二胡狂想曲》的音樂素材來源于新疆伊犁民歌與哈薩克民歌,節奏明快、形象鮮明,是取之于民間音樂而又高于民間音樂,以更高的格局把新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提升至世界文化的平臺上,用音樂的語言詮釋當代社會的變化與發展;《第四二胡狂想曲》取材于陜北民歌作品,音樂具有很強的西北民族風味,音樂風格高亢、豪放、旋律起伏較大,有一種蕩氣回腸的奔放之感,非常符合西北人民樸實勇敢的性格特點。傳統西北音樂除了高亢激昂之外,還有一種蒼涼厚重的歷史感,但在這部作品中,這種蒼涼感被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符合時代特征以及狂想曲題材的現代感,這種現代感是在新時期、新生活面前一種嶄新的精神力量,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
當代二胡作品的形式之豐富、結構之宏大、借鑒西方弦樂藝術經驗之豐富,更多地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積淀,對當代二胡演奏家的技術及情感考驗提出了更加嚴苛的要求,當代二胡作品內涵與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演奏者的二度創作帶來了一系列的思考。同樣是演奏二胡作品,文化詮釋卻有著千差萬別,只有建立在二胡傳統藝術的根基上,真正了解這些作品的文化內涵,將二胡的傳統特質融入這些作品中、精確到細節的描繪中,才能更加精確地表現出當代二胡作品的精髓。
首先,對于演奏者在進行二度創作時必須具備較強的文化詮釋能力,在實際演奏中充分尊重一度創作,從作曲家創作的角度去探究,不斷挖掘作品深層次的音樂內涵,準確把握作曲家的音樂意圖。其次,在二度創作過程中,不僅尊重作曲家的創作成果,根據作品的理念、意圖及音響要求,盡可能完美地表現作品的音樂內涵,而且要實現一度創作與二度創作之間很好的合作,更好地提升作品。二度創作的過程實際上是演奏者與作曲家對話的過程,這種演繹是一種默契、一種共識,是二度創作是否成功的關鍵。在對這些大型二胡作品的演奏及音響的文化詮釋中,我們要比以往讓演奏者更多地意識到,在尊重一度創作的前提下,人們對二度創作重要性的認識是越來越深入和透徹的。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演奏者那里,其詮釋的結果和效應往往是會有較大差異的,二度創作中的音樂詮釋是有其主動性、選擇性乃至創造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音樂作品鮮活的文化樣式實際上是進入二度創作中的文化詮釋而最終得到確立的。正因為如此,不少作曲家更愿意讓文化詮釋能力強的演奏家來演奏他們的作品。而在二胡藝術作品演奏領域,對文化詮釋力的強調是完全必要的,這也是整個民族器樂教學需要解決而仍然沒有解決好的問題。
重視當代二胡作品的音樂美學和二度創作手法,是二胡藝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好的藝術作品需要演奏者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概念與審美意識,為二度創作的完美呈現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二度創作的過程無疑是艱難的,而培養良好的美學鑒賞能力能夠直接對作品在二度創作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和積極的作用。這應該是一種深度的交融,對待作品的審美趣味會直接在作品演繹中顯現出來,因此,提升演奏者的文化積淀和審美情趣對于音樂教育工作者和演奏者尤為的重要,直接關系到音樂作品形象的樹立及傳播的精準性,對于當代亦或是未來的二胡藝術發展也起到推波助瀾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