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
自思想解放之后,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都出現了巨大的改革,尤其是民族聲樂藝術。其不僅將社會各界民眾的情感、訴求進行了表述,而且也贊揚了新時代下黨跟政府的正確引領,其藝術審美取向更是逐漸顯現出多元化、現代化、大眾化的特征。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分為戲曲演唱、曲藝說唱、民歌演唱、新歌劇演唱、西洋唱法民族化演唱等多種形式,其審美取向將我國眾人的欣賞需求進行了全面展現,同時也對民族聲樂藝術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對其進行分析探討十分必要。
對我國民族聲樂語言來說,其最為明顯的特征為詞章、節奏以及曲調,而其審美標準又包含清晰、凝練等。歌詞語句清晰明朗能夠讓聽眾更容易理解樂曲的真正含義;而歌詞凝練也被稱之為歌詞詩化即古詩化,這有助于令民族聲樂的語言更加精華簡潔、井然有序。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民族聲樂藝術也獲得了良好的發展,華麗的辭藻與動聽的旋律是當前聲樂語言中的主要審美取向。而我國漢字發展至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其是傳播文化信息的載體,也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審美文化的根基,無論是韻味還是美感,都能夠充分滿足現代群眾的審美需要。從修辭手法上來看,漢語中含有聲韻、回環、對仗、平仄、頂真等數十種;從聲調上來看,漢語可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大類別。同時漢語音調劃分明確、語氣詞多元多樣、量詞也數量極多,還有具備諸多優勢的元音,且無長音短音之分,即在實際演唱過程中能夠結合具體情況對任意字眼進行氣息延長,同時也不會對整體演唱效果產生干擾[1]。由此可見,漢字美是民族聲樂藝術美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對語調、韻律、音節進行適當調整,就會讓歌詞的節奏發生較大變動,尤其是歡快明朗的節奏不僅能夠讓聽眾身心愉悅,還能為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傳唱速度也會更快。在創作民族聲樂曲目時,歌詞可以從我國風雅頌、唐詩、宋詞、元曲等尋找,再配置與其相呼應的曲調輕輕吟唱,就會成為一首歌詞優美、旋律動聽的樂曲。
顧名思義,聲樂需要將演唱者的聲音與樂曲旋律相互結合,也就是歌詞與音樂進行有效融合,只有如此,方能借用歌詞、聲音、曲調來訴說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所以,詞情、曲情、聲情的有效結合也是我國民族聲樂的藝術審美取向。
1.詞情
利用歌詞抒發情感即為詞情。通常情況下,作詞者在經歷過某些事或者發現了某些事之后,從中領悟到了情感,并運用詩詞的方式將感情進行了記錄描繪,經過演唱者的低吟淺唱、引吭高歌,聽眾能夠借助歌詞感受到作詞者的所思所想。再加之曲譜與聲音的相互滲透,歌詞所表達陳述的情感會更加濃厚、深入,這大大提升了聽眾心靈共鳴的發生率。
2.曲情
利用曲調抒發情感即為曲情。作曲者對眾多音樂元素進行科學合理的組合,比如:節奏、曲式、節拍、復調、旋律,通過此傾訴、表達情感,也就是說,樂曲的形成是依靠節拍與旋律的結合,而情感表達需要樂曲作為橋梁或載體。帶曲調的歌詞與常規歌詞存在較大差異化,曲調能夠幫助歌曲中情感更好、更容易的向聽眾傳遞。所以,只有將歌詞與樂曲進行充分有效結合,方能與聲樂審美需求相符,為聽眾展現豐富、真摯的情感。
3.聲情
眾所周知,一首歌曲只有歌詞、曲調是不完整的,缺乏歌唱者的演唱,否則無法準確有效地傳遞到聽眾的耳中,由此可得,聲情是民族聲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聲情質量如何,對聽眾的體驗感、領悟、感受都有直接影響,而歌唱者對歌曲內涵意義、情感意境有無真正理解,也跟聲情質量密切相關。比如我國著名歌手王菲,其聲音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通透、飽滿、柔美、圓潤、干凈。
對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審美取向而言,“字正腔圓”是其第一取向。核心要點是字正,只有字正,腔才會圓,腔圓的感染力才會更強。縱觀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多年的發展歷程,字正腔圓的民族聲樂藝術審美取向越來越明顯,已經在整體審美取向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民族性較強是其顯著特點。所謂“字正腔圓”即演唱者在實際演唱環節發音圓潤飽滿,同時還要做到吐字清晰精準。總之,只有將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語言美進行充分的體現與表達,才能讓聲音美更加順利有序的予以展現。若是聲音美沒有語言美的助力與加持,那么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價值就會有所下降,也會失去其存在的意義。
“潤腔”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中獨有的音色特征,其主要是指將自如的“小音符”添加在旋律主線的基本音附近,對唱腔進行了美化,同時加深了演唱的層次感與律動感。此外,“潤腔”還能夠提高演唱者音色的明亮度、圓潤度以及婉轉度,具備渲染烘托的功能。“潤腔”主要是根據歌曲想要表達的主題,并靈活應用波音、贈音、滑音、疊音等潤色曲調,將歌詞與曲調完美結合。追究“潤腔”的根源,發現其最早出現在我國古代戲曲藝術中,直至現在,該技巧已經是我國民族唱法中必不可少的裝飾性、美化性唱腔技巧。從演唱者的角度而言,“潤腔”技巧的發揮程度如何直接代表了演唱者的個人底蘊、經驗、功力、專業等,也決定了民族聲樂藝術有無審美價值。
為了讓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更加健康穩定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實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即借鑒學習古人以及其他先進國家的智慧與經驗,然后根據我國當前的時代背景、社會特點進行改善調整,轉化為符合我國國情的民族聲樂藝術知識。目前,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就是根據傳統民族聲樂藝術不斷演變、發展而來的。其中,“字正腔圓”不僅是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取向,也是我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取向,此乃古為今用。而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到來,讓廣大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家研發出了全新的創作方法,也開拓了這些藝術家的音樂視野,延伸了他們的藝術目光,開啟了中西共同特色的聲樂藝術研發,并創作了相關作品,在國際上獲得了多人的贊同,讓國人明白了音樂無國界的理念。
這一事件,讓中國民族聲樂邁出了國門,也讓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特色音樂藝術流傳到中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家這種積極求取他國藝術經驗,為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穩健高效發展提供強大助力的行為就是洋為中用。通過對國外聲樂藝術的精華予以充分吸取,讓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與國際水準更加接近,同時聽眾群體也得到了大規模的增加,令越來越多的人感受領悟具備中國特色的民族聲樂藝術之美。
不僅如此,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在充分全面汲取古人智慧與他國經驗之后,獲得了巨大的進步與發展,大多數作品都深深表現出了新時代的特點,與現代聽眾的需求十分相符。早在20 世紀20 年代左右,我國民族聲樂藝術領域就對一些先進國家的理念、技巧以及方式等創作了極具中西結合特色的民族聲樂作品,而且這些作品在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取代的位置。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人們的思想、維度、生活節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對于美感的訴求以及欣賞習性[3]。在該背景下,民族聲樂也不得不緊跟時代的腳步,無論是在創作、作詞還是演唱聲樂作品,都要充分滿足廣大聽眾的審美需求。但是,中國民族聲樂單單具備時代性、民族性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科學性、藝術性。觀察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取向發展史,得知其發生過兩次較為明顯的轉折,分別是: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特色文明建設的不斷加快,群眾的藝術涵養、審美能力都得到了顯著提升,單純的民族性特征已經無法充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應當提高民族聲樂藝術的科學性與藝術性。1930 年到1980 年,民族聲樂藝術由戲曲與歌曲結合到民族法。直至1990 年才步入“市場化”。現如今,要想實現民族聲樂藝術的多元化發展,一定要將傳統、現代以及西方三者的民族聲樂藝術進行強強聯合,也就是加快“洋為中用”的融合進度;同時也要對各民族、各風格、各類型的聲樂發展進行大力扶持,推動民族聲樂藝術的多元化發展[4]。
此處的通俗不是指的庸俗、低俗等貶義,而是具備較高的藝術情調但是與日常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藝術作品。通過廣大民族聲樂藝術家孜孜不倦的研究,“民族通俗”唱法被提出,其不僅具備民族聲樂中的一些專業技巧和表演成果,還擁有通俗唱法中的隨意取材等特點,這一舉措拉近了民族聲樂藝術與群眾的距離,也對廣大聽眾的審美需求予以了充分滿足[5]。
綜上所述,在長時間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藝術審美取向保留了傳統民族聲樂藝術字正腔圓的美學特征,還衍生出了情感美、語言美、潤腔美以及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審美取向,逐漸形成了民族聲樂藝術獨有的審美取向,這對民族聲樂藝術事業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