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莎,張敏,陳衛衛
(安康市中醫醫院,陜西 安康 725000)
銀屑病為臨床慢性炎癥皮膚病,發生后可伴有紅斑、鱗屑等表現,病程較長,病情反復遷延不愈,可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關于銀屑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其可能與遺傳、感染、免疫異常及內分泌等相關[1-2]。維A 酸、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治療對患者病情的緩解具有一定作用,但療效不佳,易造成病情反復[3]。中醫學認為,銀屑病屬“白疕”范疇,血熱內蘊、營血虧虛為其主要誘因,故其治療應解毒瀉火、清熱涼血。既往研究證實,促炎及抗炎細胞因子表達失衡時可對銀屑病發生、發展過程產生影響[4]。阿維A 具有調節皮膚上皮細胞分化及抗炎作用;而消疕湯具有清熱涼血、祛風止癢的功效,二者聯合臨床療效顯著,但對銀屑病患者外周血免疫細胞平衡的影響尚未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探討消疕湯結合阿維A對銀屑病患者外周血免疫細胞平衡及NF-κB、Lp-PLA2 的影響,結果如下。
選取2018年12月—2021年2月在安康市中醫醫院進行治療的符合納入標準的銀屑病患者106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為研究組53 例(消疕湯+ 阿維A 治療)與對照組53 例(阿維A 治療)。研究組中男性32 例,女性21 例;年齡(36.95 ± 4.26)歲;體質量指數(bodymassindex,BMI)(23.95 ± 3.26)kg/m2;病程(23.5 ± 4.2)個月。對照組中男性30 例,女性23 例;年齡(37.56 ± 4.42)歲;BMI(23.46 ± 3.82)kg/m2;病程(22.3 ± 4.0)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取得安康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符合《中國臨床皮膚學》[5]中銀屑病診斷標準。起病急,可伴有紅色丘疹、斑疹、鱗屑等,丘疹范圍可擴大并呈邊界清晰的棕紅色斑塊;皮損浸潤及炎癥明顯,皮膚呈鮮紅色并伴有層層可剝落鱗屑,可伴有瘙癢感,撓抓后可伴點狀出血。
1.2.2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血熱證的診斷標準。主癥:新皮疹不斷增多,快速擴張,皮損處泛潮紅。次癥:存在口干舌燥、咽痛易怒、小便赤黃、大便干燥、苔薄黃,脈弦滑等癥狀。以上癥狀中主癥均符合,次癥符合至少2項,即可確診。
①符合以上中醫及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③近3 個月未進行免疫調節劑、糖皮質激素及維A 酸類藥物治療者;④臨床資料完整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①重要臟器不全者;②惡性腫瘤者;③免疫性疾病者;④治療藥物過敏者;⑤研究中途退出者;⑥認知障礙不能配合本研究者。
對照組口服阿維A(國藥準字H20010126,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規格10 mg× 3 × 10 s)治療,使用劑量為20 mg/次,1次/d,治療時間4周。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疕湯治療。組方:金銀花、法半夏、連翹、紫花地丁、桃仁、紅花、蒲公英、黃芩、烏梢蛇各15 g,生地黃20 g、水蛭、蜂房各10 g,桂枝8 g。水煎煮,每日l 劑,分早晚2 次飯后服用。治療時間4周。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制定。治愈:皮損面積減少≥90%;顯效:90% >皮損面積減少≥70%;有效:70% >皮損面積減少≥30%;無效:皮損面積減少<30%??傆行蕿橹斡?、顯效和有效之和。
①采集肘靜脈血3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80 ℃保存備測。γ 干擾素(IFN-γ)、腫瘤壞死因子-α(tumournecrosisfactor-α,TNF-α)、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均采用ELISA 法檢測。②CD3+、CD4+、CD8+水平使用BD 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③采用流氏細胞儀檢測淋巴細胞中的NF-κB 水平。④使用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清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Lp-PLA2)。⑤采用銀屑病面積與嚴重性指數(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評估患者的皮損面積與嚴重程度,得分越高,病情越嚴重。
PASI 總分=0.1×(頭面部嚴重分×頭部面積分)+0.2×(上肢嚴重分×上肢面積分)+0.3×(軀干嚴重分×軀干面積分)+0.4×(下肢嚴重分×下肢面積分)
應用SPSS 22.0 統計軟件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進行χ2檢驗或廣義估計方程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或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事后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2 周后,研究組治愈4 例,顯效15 例,有效10 例;對 照 組治愈2 例,顯效10 例;有效6 例。治療3 周后,研究組治愈8 例,顯效21 例,有效13 例;對照組治愈5 例,顯效15 例,有效10 例。治療4 周后,研究組治愈11 例,顯效23 例,有效14 例;對照組治愈8 例,顯效19 例,有效12 例。廣義估計方程分析顯示:研究組治療第2、3、4 周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Wald= 8.000,P組別= 0.005);時點方面,Wald= 64.242,P時點<0.001,提示治療隨治療時間的延長,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提高。見表1和圖1。

表1 兩組不同治療時間總有效率比較[例(%)]

圖1 兩組不同治療時間總有效率比較
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IFN-γ、TNF-α、IL-17、IL-22 及IL-4 水平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 周后,兩組IFN-γ、TNF-α、IL-17、IL-22 及IL-4 水平均明顯降低(P<0.05),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例數53 5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IFN-γ(g/m2)38.62±5.42 21.24±4.06@*39.16±5.68 27.84±5.24@TNF-α(pg/mL)30.36±4.42 11.85±3.42@*29.87±4.02 17.84±3.59@IL-17(pg/mL)72.82±8.53 45.45±5.32@*71.95±8.85 54.45±5.76@IL-22(pg/mL)112.35±9.56 39.89±4.46@*110.98±9.06 68.43±5.42@IL-4(pg/mL)6.84±1.75 5.02±1.29@*6.74±1.68 5.59±1.45@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治療前兩組CD3+、CD4+、CD4+/CD8+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4 周后,兩組CD3+、CD4+、CD4+/CD8+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 <0.05;與治療2周比較,bP <0.05。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例數53 53時間治療前治療2周治療4周治療前治療2周治療4周CD3+(%)47.19±6.52 57.65±7.24a 64.22±9.59ab 47.06±6.29 52.76±6.90a 56.35±8.43ab CD4+(%)29.95±3.33 35.71±4.52a 39.78±5.07ab 28.84±3.72 32.45±4.08a 34.57±4.32ab CD4+/CD8+1.05±0.21 1.46±0.40a 1.69±0.43ab 1.03±0.26 1.21±0.35a 1.36±0.38ab
重復測量方差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NFκB、Lp-PLA2 表達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 05);治療2、4 周后,兩組NF-κB、Lp-PLA2 表達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 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NF-κB、Lp-PLA2表達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NF-κB、Lp-PLA2表達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 <0.05;與治療2周比較,bP <0.05。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例數53 53時間治療前治療2周治療4周治療前治療2周治療4周NF-κB(%)5.76±1.24 3.69±0.92a 2.21±0.68ab 5.81±1.20 4.19±1.08a 3.42±1.02ab Lp-PLA2(ng/mL)812.56±32.56 652.45±26.70a 560.41±22.62ab 809.76±31.88 695.21±28.45a 592.64±25.60ab
重復測量方差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PASI 評分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4 周后,兩組PASI 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和圖2。

圖2 兩組治療前后PASI評分估計邊際平均值和時點比較圖
表5 兩組治療前后PASI評分比較(±s,分)

表5 兩組治療前后PASI評分比較(±s,分)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3 53治療前22.3±3.1 21.9±3.0 0.675 0.501治療2周12.1±1.9 16.4±2.4 10.227<0.001治療4周3.6±1.1 6.8±1.8 11.044<0.001 F時點4 093.830<0.001 F組間46.441<0.001 F交互45.113<0.001
銀屑病好發于頭皮,四肢兩側,發生后表現為紅色斑片,并可見白色鱗屑覆蓋。外周血及皮損T細胞、炎癥細胞浸潤、炎癥因子等與銀屑病發病和病程遷延的關系已得到臨床證實[7]。研究指出,銀屑病可受T 細胞介導影響,其中Th1/Th2 亞群失調可參與銀屑病的發生及發展過程,當Th1/Th2 偏向Th1 時,可刺激IFN-γ、IL-2 及TNF-α 等炎性因子表達,進而促進疾病進展[8-9]。而Th2 可刺激IL-4 炎性因子分泌,IFN-γ 與IL-4 的比值可作為Th1/Th2 平衡衡量的標志因子。另T 細胞17 為新型CD4+效應T 細胞,可誘導IL-17、IL-22等多種炎癥因子分泌及表達,進而參與銀屑病患者疾病進展,抑制角質細胞形成及分化,加重銀屑病病情。NF-κB 為免疫及炎性反應的關鍵轉錄因子,在細胞的炎癥反應、免疫應答等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0]。劉婷等[11]研究顯示,銀屑病患者NF-κB 呈高表達與黏附因子受到抑制有關。Lp-PLA2 主要由巨噬細胞、T 細胞等炎性細胞分泌,具有水解氧化磷脂作用,進而生成脂類促炎物質,同時Lp-PLA2 可刺激黏附因子及細胞因子產生,經進一步循環,增加促炎物質的生成。既往銀屑病多使用維A 酸、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藥物治療。而阿維A 是維A 酸的一種,可抑制皮膚上皮細胞生長與分化,進而對病變部位細胞表皮及淋巴細胞等的分化具有促進作用。且阿維A 具有抗炎及機體免疫調節作用,抑制中性粒細胞趨化[12]。但隨耐藥性的提高,單一藥物治療效果呈降低趨勢,且藥物副作用可造成病情反復,遷延不愈,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理念備受臨床青睞,其治療以辨證論治及整體調節為核心。中醫學認為,銀屑病屬“白疕風”范疇,因病邪入侵,阻于肌膚,蘊結不散、久郁化熱,耗傷營血,熱盛生風,肌膚失養而發,故表現為干燥瘙癢、紅斑脫屑[13-14]。且銀屑病為風邪所致,風邪根本在于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因此從血論治、清熱涼血、潤燥止癢、解毒瀉火為銀屑病治療的關鍵點[15]。本研究使用消疕湯治療,該方中金銀花、連翹、生地黃、黃芩為君藥,烏梢蛇、蜂房為臣藥,紫花地丁、桃仁、法半夏、蒲公英、紅花、水蛭,桂枝為輔藥。方中連翹、金銀花、黃芩清熱解毒、瀉火解毒效果明顯,對外感風熱、溫熱病、熱毒血痢、斑疹等疾病的效果顯著;生地黃可養血、補血、涼血,可起到解熱消炎作用;而烏梢蛇、蜂房祛風止痛、攻毒殺蟲作用強,二者聯合治療可對風疹疥癬、皮膚頑癬、風濕痹痛等的治療效果顯著;另紫花地丁可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桃仁、紅花可活血化瘀,散濕去腫;蒲公英、紫花地丁、法半夏均具有清熱消癰、解毒散結的效果;而水蛭,桂枝具有破血通經,逐瘀消癥的作用;聯合使用可除血中之癥結及風邪之瘙癢,故而達到涼血止癢的目的。本研究中,研究組治療2、3、4周的總有效率均較對照組高,且治療后IFNγ、TNF-α、IL-17、IL-22、IL-4、NF-κB、Lp-PLA2水平、PAS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CD3+、CD4+、CD4+/CD8+值高于對照組。可見,消疕湯可有效抑制炎癥因子表達,促進Th1/Th2 免疫平衡,進而改善銀屑病患者免疫-炎癥網絡結構,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功能。
綜上所述,消疕湯聯合阿維A 對銀屑病患者的療效顯著,其中消疕湯清熱涼血、祛風止癢、抗炎及免疫調節效果可有效促進患者機體免疫平衡,降低患者機體炎癥反應,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