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積木游戲是很受孩子歡迎的游戲。積木游戲形式寬松,想象空間豐富,沒有固定形式,可以為幼兒營造輕松、自由的氛圍,讓幼兒自發地參與其中。作為幼兒期必出現的游戲之一,具有操作性、構造性、造型性,在促進幼兒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從教師在幼兒游戲中觀察行動的理論分析開始,使用觀察法和訪談法,考察幼兒、教師在小組游戲中觀察行動的基本情況,提出積木游戲中教師觀察行動的策略,作為參考依據來提升積木游戲中教師對幼兒的觀察行為。
關鍵詞:積木游戲;小班幼兒;觀察行為
教師的觀察行為是一種專業性的行為。幼兒園教師的觀察行為作為幼教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焦點話題,關于其的討論和研究微乎其微。本研究將嘗試從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角度探討積木游戲中教師的觀察行為,并針對積木游戲中教師觀察行為的不足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本研究對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相關理論體系的豐富是有利的。
一、 基本概念
(一)積木游戲
積木游戲和建構游戲是不一樣的。結構游戲是有想象力的游戲,也是所謂的“建構游戲”,幼兒使用各種建筑和結構材料積木、積塑、金屬結構材料、沙土、雪、石子等,進行各種各樣建筑和構造的游戲。所謂的積木游戲是結構游戲中的一種,是指幼兒使用積木進行建筑和構造游戲的游戲。
(二)觀察行為
林正范、徐麗華把教師的行為定義為“教師為實現教育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具體行動”。林正范通過對教師觀察行為的現狀分析之后,對“觀察行為”進行說明,認為教師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觀察并搜集信息的過程,且教師搜集的信息對后續的教育教學起到提升的作用。綜合上述觀察和觀察行為的各種定義,本文章對“觀察行為”進行定義: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利用感覺器官,借助相應的工具手段,捕捉和觀察對象有關的信息并分析與解釋的綜合表現活動。
二、 幼兒積木游戲中教師觀察行為存在的問題
(一)觀察的主動性不足
研究人員通過采訪得知,當前有些教師對幼兒積木游戲觀察的主動性不夠,在幼兒的積木游戲過程中,基本采取放任自由的方式,只是起到了看護人的作用。
訪談片段一:
研究者:您在平時工作中會主動去觀察幼兒積木游戲嗎?
教師TX:我覺得在全班都開展積木游戲時觀察會有些難,多數情況下,帶孩子去積木游戲的時候都是一個老師,既要觀察還得關注班級的其他幼兒,有點困難。
教師ZL:我也很想去觀察幼兒的游戲過程,但是班級事情多,幼兒偶爾還會發生突發狀況,一會兒這個幼兒哭鬧,一會兒另一個幼兒尿濕褲子。通常應付全班幼兒這么多問題都忙不過來,觀察也就只能放一放了。
研究者在觀察教師的觀察行為時也發現,有部分教師在幼兒積木游戲時只是擔任“保育”的工作,如:處理幼兒的矛盾、解決幼兒生活上的問題(如穿脫衣服、如廁、墊汗巾等),特別是小班幼兒自理能力較弱的情況下,部分教師在積木游戲中還是先以幼兒的生活需求為主。
(二)幼兒積木游戲發展階段、方式方法及表征模式理解不準確
雖然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注重對幼兒積木游戲發展階段、方式方法進行觀察,但研究者通過實際觀察與訪談卻發現,很多教師對幼兒積木游戲發展階段、方式方法及表征模式的理解不夠準確,部分教師甚至一知半解或者只理解一小部分。
當研究者問及“您對幼兒積木游戲的發展階段了解有多少”時,其中有9名教師表示“不多、不太了解,只了解一點”,只有6名教師明確和熟悉幼兒積木的發展階段,另有2名教師處在兩者之間,對幼兒積木的發展階段能說一部分。
訪談片段二:
研究者:您對幼兒積木游戲的發展階段了解多少?
教師ZX:我工作不到1年,我覺得幼兒積木游戲的發展階段包括無意構造、想象構造、模擬構造。
教師ZX:包含探索材料、模仿搭建、創造等。
當研究者問及“您對幼兒積木游戲時所用的方式方法了解有多少”時,有6名教師能說出“平鋪、圍合、壘高、架空”等方式方法,有11名教師表示“不是很了解,還需深究”等。從對教師的訪談中可以看出,一部分教師只知道簡單的平鋪、圍封、壘高、組合等基本技能,對積木游戲所需的建構技能沒有全面而系統的認識。訪談中,當問及教師是否知道復雜的建構技能并舉例說明時,多數教師搖搖頭。
訪談片段三:
研究者:您對幼兒積木游戲時所用的方式方法了解有多少?請舉例說明。
教師WJ:這個我不太清楚,大概就是有架空、平鋪、圍合這些建構技能吧。
教師LQ:我只了解一些基礎的建構技能,平時我們對建構的方法也沒有進行系統的研究,在實際的游戲中也沒有切身體會操作過。
研究者通過對幼兒園三個年齡段班級積木游戲的觀察發現,雖然各班教室里都投放有各類積木,但在區域游戲中,教師都以訓練幼兒平鋪、圍合、壘高等基礎建構技能為主,而對于其他方式方法,由于每個教師的理解程度不一樣,因此訓練的內容也不同。另外,教師對積木游戲的表征模式理解也不盡相同。
訪談片段四:
研究者:您了解積木游戲的表征模式嗎?(如果了解,請您就動作表征、圖像表征、符號表征談一談看法。)
教師YZ:每個年齡段孩子的表征會不同,小班一般用語言動作,中大班慢慢過渡到圖像,再到抽象符號等。此期間孩子是逐一表現出來的。
教師LQ:了解,孩子在玩的過程中經驗的積累,動作表征是做的過程,圖像表征是記錄的過程,符號表征是思考的過程。
教師ZX:動作表征,用手假裝積木進行表述;圖像表征,根據圖紙或者步驟圖進行搭建;符號表征,會用形狀代表積木,進行設計。
其余12名教師均表示“不了解或不太了解”。
通過上述訪談記錄,在積木游戲進行的過程中,幼兒是需要教師進行指導的,但是由于教師自身知識經驗、建構技能水平的不足,無法給幼兒提供適宜的指導,從而影響了幼兒建構水平的提高。
(三)對幼兒積木游戲知識獲取的分析不到位
如前所述,幼兒積木游戲獲取知識主要分為物理知識、社會傳統知識、邏輯數學知識等,這些知識涉及面廣,如距離、方向、坐標等地理概念,相互作用、電、滑輪和杠桿等物理概念,對幼兒教師的理論知識要求很高,教師在實際的觀察中卻要運用這些知識,由此出現了教師“知而不答”或者完全指導不了的尷尬地步。
三、 優化積木游戲中教師觀察行為的建議
(一)增強積木游戲觀察意識
要增強幼兒教師的積木游戲觀察意識,首先就要讓幼兒教師弄清“為什么要觀察積木游戲”“觀察積木游戲的價值”,在觀察意識層面上提升對幼兒積木游戲行為觀察的重視。教師積木游戲中觀察意識的樹立,首先要認同游戲過程中觀察的重要性和價值性,才能真正意義上去改進游戲中的觀察行為。教師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法來增強自身的觀察意識。
第一,增加積木游戲觀察時間和觀察頻率。在觀察進行前,和班級的另一位老師以及保育員協商好班級的其他事情,當區域游戲開始后,對幼兒的積木游戲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并將自己觀察到的內容進行記錄,便于后期的分析。通過增加游戲中的觀察時間與觀察頻率,將教師的“無意識”游戲觀察變為“有意識”觀察。
第二,培養堅持意識,將觀察成為一種習慣。僅憑短時間觀察是無法增強教師的觀察意識,應隨時將游戲過程觀察中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以及觀察感受記錄下來,養成勤于做觀察記錄、勤于分析觀察的好習慣,通過記錄來促觀察。
第三,樹立細節意識,辨別積木游戲中幼兒活動的有意義信息。在實際的區域活動中,教師很容易受到班級其他因素干擾,如同伴沖突、幼兒自理能力、幼兒情緒、游戲材料的使用等,如果教師能有意識地去觀察積木游戲當中的幼兒,主動收集有意義的信息,那么就比無意識觀察收集的信息更為準確。
(二)加強積木游戲觀察相關知識的學習
個人素養的提高是一個日積月累,在實踐中逐步提升的過程,教師要養成在工作中不斷學習的好習慣,不能只依賴已經掌握的經驗“走遍天下”。現在的社會是學習型的社會,我們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養成自我學習的習慣,才能在社會中有立足之地,才能在自己的專業中發揮自身優勢。
首先,應該加強幼兒積木游戲發展階段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幼兒園教師是技能型教師,學習理論知識也要重視起來。教師之間可就自己看到的有關積木搭建的書籍結合自身的觀察經驗進行交流,相互討論,提升經驗。當然閱讀書籍不是唯一方式,我們還可以通過線上學習、觀看微課、同事交流等方式進行學習。在繼續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充實自己,還可以提高自己的積木游戲理論素養,還可以將這些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在積木游戲活動中支持幼兒進行游戲,促進幼兒建構能力的發展。
其次,應加強對幼兒身心發展相關知識的學習。教育的根本就是要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師應該對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年齡特點應知皆知。在游戲開始前,教師要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狀況進行了解,還要結合學前兒童心理學、衛生學、學前教育學等專業學科知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地了解幼兒。
第三,應加強積木游戲教師觀察相關知識的學習。幼兒園教師只有掌握觀察的專業理論知識,才能得心應手地進行積木游戲的相關觀察活動。幼兒園教師良好觀察素養的形成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對積木游戲理論知識掌握匱乏的教師,要多讀、多思考,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關注幼兒的發展需要,我們所有努力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幼兒。在不斷的學習中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
(三)注重積木游戲觀察相關能力的提升
第一,提高教師游戲觀察策略應用的能力。教師通過閱讀觀察類的書籍和案例,學習書籍上關于觀察策略的應用。同時,教師游戲觀察應用的策略主要來源于實踐經驗,因此,可以多組織教師進行觀察策略應用的分享和研討,同一個案例讓不同的教師進行分析和解讀,邀請有經驗的教師或者專家對所應用的策略進行分享,對相類似的案例進行歸納總結,進而得出更適宜的觀察策略。
第二,提高教師對信息篩選的能力。教師在觀察過程中會觀察到許多信息,而從大量信息中篩出最有效的部分才是教師最應該掌握的能力,這需要教師大量的實踐經驗。比如,現場觀察幼兒游戲過程、主動與幼兒溝通、觀察幼兒在游戲中解決困難的途徑等等。因為幼兒的積木建構能力能從幼兒的搭建行為中反映出來,所以教師通過觀察幼兒在積木游戲中的表現,就可以看出幼兒有沒有產生新的構建技能。比如某個幼兒的原有經驗是會平鋪、延長,但在當天的活動中他習得了架空,即可看到這名幼兒擁有了新的建構經驗;又如某個幼兒在以往的積木游戲活動中需要成人幫助,但在當天的活動中能自己獨立完成等。
四、 結語
現代社會是學習型社會,每個人不僅要培養自主學習意識,更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持續性地發展。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引起教師在活動中對觀察行為的重視,重視積木游戲的價值,引發對自身專業性的一些思考,并將自己的專業觀點作為老師進行積木游戲觀察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康丹,胡姿,蔡術,劉娟,簡婕,劉江萍.主題積木游戲對5~6歲兒童數學能力和空間技能發展的干預效果[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0,34(4):332-336.
[2]楊曉麗,潘月娟,宋芳.積木數量對學前兒童游戲行為的影響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0,21(1):91-96.
作者簡介:鄒麗,江蘇省蘇州市,蘇州高新區鎮湖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