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陶

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
在2021年的全球體壇,最受關注的重大賽事毫無疑問是仍然掛著2020名號的東京奧運會。但是對于中國的絕大多數專業公路車運動員來說,九月底在陜西商洛舉行的第十四屆全運會公路車賽才是整個賽季的重中之重。
這似乎有些反常的現象其實不難理解。由于中國隊在本屆奧運會的公路車項目中只獲得了男女大組賽各1個參賽名額,而在奧運會超高難度的賽道和超高水平的競爭中,單打獨斗的中國隊車手完全不可能取得出色的成績,甚至連完賽的機會都相當渺茫,因此,中國的專業公路車運動員和教練自然會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參賽名額更多、獲獎機會更大、回報率更高的全運會賽場,并且圍繞全運會來安排本賽季的訓練和比賽計劃——而這正是我們考察和理解2021年中國公路車運動整體格局的基本背景。
在全運會的核心目標指引下,三月下旬在河南洛寧的兩站中國公路車聯賽,以及五月底在商洛全運會賽道的全國公路車錦標賽就成為了中國車手在2021上半年的主要任務。這幾場比賽兼具有調整和檢驗狀態、演練戰術、產生全運會參賽名額和陣容、提前適應全運會賽道等多重作用,因此各隊幾乎都傾盡主力參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傳統的公路大組賽和個人計時賽之外,這幾場比賽也都和全運會一樣設立了男子100公里和女子50公里團體計時賽。如此長距離的團體計時項目曾經存在于奧運會和全運會,但已經“失傳”多年。在本屆全運會恢復設立,既是對各支隊伍公路車訓練水平的整體比試,也讓更多年輕車手有機會體驗全運會的大賽氣氛,有助于挖掘和培養新人。

全運會自行車比賽雨中進行

全運會公路自行車團體計時賽。
從比賽成績來看,天津隊的“00后”小將薛銘和整體實力強勁的黑龍江隊分別在男子個人計時和男子團體計時這兩個項目上占據顯著優勢,其他項目的車手和車隊則是互有勝負。在全國錦標賽的重頭戲男女公路大組賽中,吉林老將劉浩和河南年輕車手馬夢露分別斬獲冠軍,只不過他們的冠軍頭銜在更遠處全運會金牌的光輝之下稍顯黯淡。
就在中國車手全力備戰全運會之際,東京奧運會的公路車比賽于七月底在富士山下開賽。代表中國隊參加男女公路大組賽的兩位車手分別是2020年全國錦標賽男子大組賽亞軍、剛滿21歲的天津小將王瑞東,以及在2019年多次奪得國際賽事冠軍的遼寧車手孫佳君。遺憾的是,兩位車手都沒能在各自參加的項目中完成比賽。
2021年9月24日,第十四屆全運會公路自行車項目在陜西商洛的風雨中開賽。率先進行的男子個人計時賽中,天津隊薛銘無懸念奪冠,用時比全國錦標賽在同一條賽道的奪冠成績提升接近半分鐘;隨后的女子個人計時賽中,遼寧隊王亭亭獲勝,彌補了在全國錦標賽以3秒之差屈居亞軍的遺憾。兩位年輕車手都出生于2000年,他們也共同成為了2021年度中國公路車壇的閃亮新星。
次日舉行的男子100公里團體計時賽是自1993年全運會之后時隔28年重新設立,而從2018年全國錦標賽恢復該項目以來,黑龍江隊已經豪取四連勝,在全運會賽場當然更是志在必得。最終,他們以全場唯一超過53公里/小時的超高均速力壓強故山東隊和上海隊,奪得這枚寶貴的金牌。女子50公里團體計時賽則是遼寧、江蘇、黑龍江三強爭霸的局面,在經歷了超過1小時的賽程后,遼寧隊以0.3秒的極微弱優勢戰勝江蘇隊拼下勝利,季軍黑龍江隊與冠亞軍的差距僅有區區6秒。盡管近年來長距離團體計時賽在國際賽場上已鮮有出現,但這一項目在全運會和全國錦標賽上仍然不失為錦上添花的有益嘗試。
最后進行的重頭戲男女公路大組賽經歷了頗多周折。由于原計劃比賽路線中的山區路段在當地前一輪強降雨中發生了多處塌方,無法通行,而原定的女子大組賽日期9月27日又會有新一輪強降雨到來,賽事組委會在反復研究之后,對比賽路線和日期都作出調整,將賽道中的山區路段改為平路繞圈賽,并將女子比賽提前到9月26日與男子比賽同一天舉行。

環青海湖賽的車手在“十二盤”爬坡賽段騎行。
從競技角度考慮,如此顛覆性的臨時改變賽道無疑讓許多車隊車手的賽前備戰工作失去了應有的針對性,甚至會令一些原本的爭冠熱門車手大大降低競爭力,但組委會出于安全考慮做此決定也無可厚非。從實際的比賽結果來看,賽道的改變果然讓幾支強隊失去了對場上局面的掌控。
男子組193公里的平路賽程按常理推斷有極大可能會是大集團沖刺爭冠,但比賽全程進攻不斷,最終由前半程就突圍得手的23歲天津車手張長晟爆冷奪冠,二、三名湖南隊陳立斌和廣東隊馬彬焱也都是與他一同進攻的突圍車手。真正位居賽前熱門之列的全運會衛冕冠軍山東隊劉建鵬和前全國錦標賽冠軍北京隊薛超華,只能在冠軍身后12秒的集團沖刺中獲得四五名。
同日的女子賽再爆冷門,雖然大集團沖刺的局面不出所料,但香港隊小將李思穎奪冠還是令不少人大吃一驚。這位剛滿20歲的小姑娘2019年還在參加青少年組比賽,2021年全運會前的最佳戰績不過是全國錦標賽第19名,此次戰勝云南隊常明和遼寧隊孫佳君兩位名將,登上全運會最高領獎臺,可謂是橫空出世、一舉成名。而她的這枚金牌也成為香港隊在本屆全運會僅有的兩枚金牌之一,意義重大。
除了領獎臺的爭奪,本屆全運會公路車賽場的另一大看點在于,長久以來與國內專業賽事無緣的業余車手和體制外車手第一次得到了在全運舞臺登場的機會,并且奉獻出了讓我們印象深刻的精彩演出。而職業、專業和業余這三者的融合也是2021年中國車壇出現的新局面。
2020年初,環海南自行車賽成為全球第一項因新冠疫情而取消舉辦的職業公路自行車賽事。近兩年的時間里,國內外綿延不絕的疫情使得中國公路自行車運動的職業化進程陷入長期停滯。所有職業賽事都無法邀請國外車手前來參賽,效力于中國車隊的外國車手也無法繼續履行職業合同。既然2021年的主要目標是全運會,車隊失去幾位外國車手,減少一些參加職業比賽的機會,并不是難以承受的損失。然而,沒有持續“糧草”供應的賽事組委會不得不思考在疫情背景下的生存問題。
回想2020年,瘋狂肆虐的新冠疫情讓國內所有職業賽事徹底斷了常規辦賽的念想,轉而和許多國際大賽一樣,通過舉辦線上賽來謀求關注。2021年,歐洲國際職業比賽逐步恢復,一年前被吹得天花亂墜但實際觀賞性極低的線上賽再也沒了聲量,此時的國內職業賽事面臨著艱難的抉擇:常規比賽還能不能辦?以什么形式辦?線上賽還要不要繼續?不同的賽事組委會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環廣西賽已連續舉辦三年,具有獨特的世巡賽地位,調整空間最小。疫情導致賽事再次取消,組委會今年也沒有舉行其他任何周邊活動,畢竟頂級職業車隊和國際大牌車手是這項賽事最重要的標簽,其他努力都難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環海南是在疫情中受沖擊最大、也最讓車迷們感到可惜的賽事。首先,組委會在2019年決定將賽期從以往的年底改到年初,為了不讓兩屆比賽相隔過近,取消了當年的比賽,全力準備2020年初的新一屆比賽。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環海南連續停辦了兩年,在可以預見的2022年初,環海南也幾乎不可能按照2020年初設想的那樣舉辦,讓這項曾經備受好評的職業賽事元氣大傷。
其次,環海南賽素來以車迷現場觀賽體驗上佳、車手與車迷親密互動著稱。疫情之下,即使舉辦比賽,短期內也無法恢復往日的盛況。
最后,海南島的旅游業在疫情中損失慘重,環海南賽未來繼續得到的資金支持很可能大幅下滑。但無論如何,組委會過去兩年間堅持舉辦各種本地和線上騎行活動,盡量維持賽事品牌在車迷中的影響力,還是值得稱道的。
本賽季做出大膽嘗試的國內職業賽事當屬環青海湖。這項亞洲最具代表性的公路自行車多日賽原本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國際化水平,但是組委會今年主動向國際自行車聯盟提出,將比賽降低到職業賽事體系中最低的2.2級別,以便在不邀請國際車手的情況下繼續辦賽。考慮到全運會在即,許多國內車隊不會派主力車手參賽,組委會將一部分名額放給了業余車手和車隊,并且協調完成了業余車手的注冊等相關工作。
經過努力,今年環湖賽成為中國自行車運動歷史上第一項專業車手和占比不低的業余車手同場競技的高水平公路自行車多日賽,也是2021年僅有兩項在亞洲舉辦的國際自行車聯盟職業公路自行車多日賽之一。比賽中,業余沖刺手侯棟乙贏得第一賽段西寧繞圈賽冠軍,業余爬坡手胡甜甜一度穿上爬坡王圓點衫,最終獲得總成績第三名。他們和其他有積極表現的業余車手一道,讓本屆比賽在業余自行車愛好者中的討論度達到了空前的高潮。特殊辦賽方式是疫情下的權宜之計,但組委會大膽變革的勇氣和魄力值得鼓勵。
除了以上三大賽以外,其他國內職業賽事都不容樂觀。環太湖賽歷史相對較長,基礎穩固,未來或許有望逐步恢復。環中國賽雖然名頭響亮,但缺乏一地政府長期穩定的支持,重新舉辦會面臨尋找承辦地的難題。環福州、環太原、環邢臺等多項比賽已經處于完全休眠狀態,前途難測。此外,10月底舉行的黃河口(東營)自行車賽和鹽城黃海濕地自行車賽辦賽形式與環青海湖相似,但并未注冊為國際自行車聯盟職業賽。如果2022年疫情持續,類似形式的比賽可能會在中國的公路自行車運動中占據更大份額。
專業車手傾力拼搏全運會,職業賽事在疫情背景下全面回撤,這是2021年中國公路自行車運動的兩大話題。此外,年輕車手、業余車手和體制外車手為中國車壇帶來了一抹亮色。
體制外車手的代表人物當屬注冊于UCI車隊“李寧之星”的21歲小將蘇浩鈺。他是完全沒有專業隊訓練背景而被選入車隊的特殊人物,在全運會獲得男子個人計時賽第10名,又在男子大組賽成為全場突圍里程最長的車手。蘇浩鈺和其他在全運會、環湖賽等賽事表現突出的業余車手一起,正在探索業余車手走向職業賽場的可能性和發展前景,或許將成為中國自行車運動未來寶貴的人才儲備。
責編 王敬澤

蘇浩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