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平 王曉春 張小軍 李楠



摘 要: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是伴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而產生的新型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模式。其特點包括國家引導性、綠色生態性、優勢互補性和協同創新性,其意義是有利于推動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技術創新,有利于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形成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創新聚合力,有利于高校生態文明學科建設和生態技術創新發展。新時代職業院校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的路徑體系涵蓋協同創新機構路徑、職業教育科普路徑、實踐教育基地路徑和職教師資培養路徑。
關鍵詞:職業院校;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特點意義;路徑體系
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的內涵和特點
內涵
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是指政府、職業院校、企業、相關研究機構發揮各自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能力優勢,整合生態文明建設資源、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優勢互補,協同開展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創新和技術服務的新范式。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是伴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而產生的新型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模式。構建職業院校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路徑體系是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要求[1]。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2012年5月,教育部、財政部正式啟動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即“2011計劃”,推動高等學校充分匯聚現有資源,廣泛聯合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的創新力量,發揮引導和聚集作用,確定協同創新方向,選擇協同創新模式,組建跨界式的協同創新體,營造協同創新的環境氛圍,形成協同創新的新機制和新優勢。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規定:“建立符合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科研活動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綜合集成創新能力”“支持生態文明領域工程技術類研究中心、實驗室和實驗基地建設,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形成一批成果轉化平臺、中介服務機構,加快成熟適用技術的示范和推廣”,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
特點
一是國家引導性。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依托國家協同創新政策引導,充分發揮高校多學科、多功能的優勢,積極聯合國內外創新力量,集聚和培養創新型高層次人才,突破原有制度性約束,構建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的新模式與新機制,通過國家協同創新機制安排,推動生態文明知識創新、生態建設技術創新、生態文明區域創新的戰略融合,促進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開展。二是綠色生態性。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以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技術服務為重點,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推動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節約集約利用和循環高效使用自然資源,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推動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協同發展,提高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綜合集成創新能力,提升區域綠色可持續發展達到新高度,建設美麗中國和美麗鄉村。三是優勢互補性。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由高校牽頭,充分發揮政府、職業院校、企業、相關研究機構各自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優勢資源,在隊伍組建、機制協同、資源共享、學生培養等方面實現優勢互補,有利于匯聚區域內行業、職業院校、企業、社會等方面的投入與支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人才培養、資源整合、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大化和最優化,服務區域內生態文明建設。四是協同創新性。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以生態文明知識增值和生態建設技術服務為核心,充分利用政府、職業院校、企業、相關研究機構的優勢資源,有效突破創新主體之間的無形壁壘,有效匯聚創新各方資源和要素,充分釋放創新要素活力,協作開展產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加速生態建設領域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實現生態建設領域大跨度整合創新。
新時代職業院校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的意義
有利于推動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技術創新
職業院校牽頭成立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中心,建立政府、職業院校、企業、相關研究機構等多主體協同參與的生態文明協同創新機制,搭建區域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載體,有效釋放人才、資源等區域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要素的活力,建立健全區域生態文明協同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推動區域資源循環利用、新能源開發、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完善區域生態建設技術創新體系,提高區域生態文明綜合集成創新能力,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節約能源資源,優化能源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傳統能源安全綠色開發和清潔低碳利用,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推動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有利于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形成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創新聚合力
職業院校牽頭成立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中心,有效整合政府、職業院校、企業、相關研究機構等各方優勢資源,實現各個創新主體創新互惠,知識共享,資源優化配置,系統匹配最優。通過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中心集成各類生態文明優勢資源,促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強優勢資源集成與創新要素銜接,在爭取政府財政投入的基礎上,積極吸收社會資金參與協同創新,發揮多方主體的創新積極性和創新主動性,形成政府、職業院校、企業、相關研究機構協同創新共建機制,實現隊伍組建、機制協同、資源共享、學生培養等方面優勢互補。通過生態文明知識創造主體和生態建設技術創新主體間的深入合作和資源整合,產生生態文明協同創新系統疊加效用,加速生態建設技術推廣應用和綠色產業化,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人才培養、資源整合、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大化和最優化,服務區域內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創新聚合力。
有利于高校生態文明學科建設和生態技術創新發展
職業院校牽頭成立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中心,有利于深化高校機制體制改革,突破高校內外部的科研壁壘,促進形成流動性、開放式生態文明協同創新組織,加快區域生態建設創新要素的匯聚和融合,開展生態文明科學研究、產出生態文明原創性成果,加強生態文明知識創新和綠色技術服務,轉變高校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和生態建設人才培養創新模式,促進生態文明理論和生態技術技能的條理化、規范化,推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構建面向區域生態文明建設重大需求的協同創新模式,促進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加快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服務社會步伐,實現生態文明知識創新的價值,大力提升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深入實施生態文明戰略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從而解決高等教育、生態科技與生態文明建設和技術服務結合不緊密,生態建設科研資源配置不合理,分散、封閉和低效等問題。
新時代職業院校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的路徑體系
協同創新機構路徑
一是前期調研論證。由職業院校牽頭開展區域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調研,重點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各級林業單位、環保部門、各地區中職學校、本科院校通力調研,討論區域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問題,加強協同頂層規劃,推進創新體制改革,匯聚現有生態建設資源,確定生態文明協同創新方向,選擇生態文明協同創新模式,組建生態文明協同創新體,形成生態文明協同創新整體建設方案,為生態文明協同創新機構組建營造良好氛圍,奠定生態文明協同創新新機制和新優勢。職業院校各職能部門、相關二級學院積極配合具體調研論證工作。
二是成立區域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機構。由職業院校牽頭成立區域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中心,吸納區域生態文明領域正高級職稱、副高級職稱人員等各層次頂級的科研人員,形成結構科學合理的科研團隊,鼓勵自主創新、團隊協作,營造寬容、輕松、健康、積極奮進的學術氛圍和文化環境,加強協同創新和強強聯合,促進科教結合和產學研用相結合,加快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基礎的知識、技術集成與轉化,通過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提升區域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生態文明領域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水平與能力,打造區域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高地。
職業教育科普路徑
一是協同編寫科普教材。集聚職業院校、林業單位、環保部門、相關研究機構等優勢資源,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貼近公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生態文明科普教材編寫原則,協同編寫中高職貫通的生態文明科普教材。緊跟生態文明發展和生態建設科技發展,促進理論聯系實踐,增強科普教材的知識性和可讀性,層次清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普及生態知識,指導生產和生活,把科學普及與能力提高相結合,不斷提高師生和基層社會公眾的生態文明科學素質,增強科普教材的規范性、科學性、時代性和實用性,促進生態文明科普工作向縱深發展。[2]
二是協同創新科普宣傳。職業院校緊密聯系林業單位、環保部門、相關研究機構等,協同創新基層生態文明和生態技術科普宣傳方式,組織科研團隊成員深入社區、學校、企業、鄉村等進行生態文明和生態技術科普宣講,向廣大基層群眾、中小學師生、企業職工、村民等發放《綠色生活小常識》、《環保小常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掛圖及環保袋等宣傳品。同時,積極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創新生態文明科普宣傳方式,豐富生態文明科普宣傳內容,開辟具有實時、動態、交互等特點的生態文明網絡科普新途徑和新形式,引導社會公眾增強生態文明理念,了解生態文明科技動態,分享生態文明科普資源。[3]
實踐教育基地路徑
一是協同共建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在職業院校協同共建集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再就業培訓為一體的大學生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基地,根據專業特點和實際需要,制定大學生實踐教育計劃,合理設置實踐教育課程,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和課程內容,加強實踐教學質量監控,協同共享各主體的優勢資源和實驗實訓設施,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多主體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實踐能力。發揮校企“雙主體”育人功能,協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開展校企“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協同實現人才培養與生態需求的無縫對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領域人才培養的基地化和多元化,提升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和就業創業能力,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4]二是協同共建科技骨干實踐教育基地。職業院校牽頭組建職教集團,在職業院校協同共建生態文明科技骨干實踐教育基地,面向基層林業企業、自然保護區、環保單位等開展中青年科技骨干和職工培訓,促進產學研用結合,形成校企聯合共建實踐教育基地機制;加強優勢資源集成與創新要素銜接,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人才培養、資源整合、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大化和最優化,為基層林業企業、自然保護區、環保單位等生態建設單位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服務區域內生態文明建設。
職教師資培養路徑
一是協同共建職教師資培養基地。生態文明職教師資培養既是生態文明建設新的智力增長點,也是農林、生態職業院校建設“雙高計劃”院校的重要抓手之一。組織職業院校中青年教師進基層林業企業、自然保護區、環保單位等進行掛職鍛煉和短期培訓,整合校企優質生態文明和生態技術教育資源,開展全方位職教師資培養合作,增強職業院校辦學活力,探索職教師資培養新模式,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生態文明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提升職業院校中青年教師的生態文明素養和生態實踐能力,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不斷提高生態人才培養質量。二是協同搭建職教師資服務平臺。職業院校與基層林業企業、自然保護區、環保單位等協同搭建職教師資服務平臺,組織優秀師資到全省各有關林區、保護區開展生態文明講座,在全省各職業院校和林區、保護區進行巡回演講報告,舉辦高級別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論壇,加強中青年教師生態建設領域產學研協同創新,構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協同創新共同體,形成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協同創新組織機制。
結束語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是伴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而產生的新型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模式。積極探索新時代職業院校生態文明協同創新與技術服務的路徑體系,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育人全過程,推動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技術創新,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形成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創新聚合力,推動高校生態文明學科建設和生態技術創新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鄧玲、周璇. 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協同創新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2015, (06):33-35.
[2] 沈陽市科學技術協會. 編寫社區科普教材必須堅持“四性”原則[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8《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五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2008:287-291.
[3] 鄭博文. 新媒體時代,創新的科普傳播方式[EB/OL].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http://www.cqast.cn/htm/2018-10/16/content_50095082.htm.2018-10-16.
[4] 高原、王土央. 校企協同共建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的研究[J].科技視界,2015, (29):192.
第一作者簡介: 陳逸平(1963—),男,甘肅天水人,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職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