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肖鑫睿
近日,山西忻州原平市第一小學有教師對學生做“情況統計”的事件引發熱議。在網傳的統計表中,學生被分為了11類,包括“領導子女”“企業老板子女”“權勢壟斷部門子女”等。
后來,原平市教育科技局通報稱,此次事件暴露出原平一小主要領導把關不嚴格,學校分管副校長對上級會議精神理解不到位、存在偏差,布置工作不細致、不精準,三年級教研組長及三年級(2)班班主任工作簡單化、方法不恰當等問題,并宣布了對相關人員的處分處理決定。
所謂“上級會議精神”,是原平市教育科技局安排各學校對本校留守兒童、家庭困難等需重點關心、關愛的學生進行摸排,調查的本意是希望學校及老師對這些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然而,原平一小的“曲解”不僅與上級精神背道而馳,還給教育公平埋下了隱患。
這份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的統計表,無不充斥著對權與錢的盲目崇拜。通過“領導子女”“權勢壟斷部門子女”等特殊身份,掌握黨政機關的“領導”資源,似乎為學校或個人謀求特權或特殊利益創造了條件。“外地來、各種關系過來的學生”,也有某種程度上對“關系學”“潛規則”的認同。“企業老板子女”更是赤裸裸的金錢至上。另一方面,對“家庭離異單親學生”“家長有犯罪前科的學生”等的歧視呼之欲出。這些觀念最終都會投射到一點,就是對學生的區別對待。

今年2月,天津一中學老師因在課堂上發表歧視學生言論被撤銷教師資格、調離崗位。
這也是為什么公眾談到類似話題時,屢屢表示反對的原因。2019年,深圳一幼兒園布置家庭作業,要求孩子拍攝“我家的汽車”照片,引發網友熱議;去年,西安一小學要求家長提供工資流水或社保,被網友質疑是“因材施教”還是“因財施教”。
今年初,天津某中學女老師對比家長收入歧視學生的新聞登上熱搜。短短幾十秒的音頻中,這位女老師言辭激烈,不斷強調關于家長收入和素質對比的語言,歧視態度明顯。
激動之處,該老師質問學生:“你爸媽一個月掙多少錢,別怪我瞧不起你!某某的媽媽一年掙的錢都比你媽五十年掙的多,你們素質能一樣嗎?”
音頻傳出后,輿論一片嘩然。網友還發現,這個老師竟是區骨干教師、學科優秀教師,還曾被所在學校評為“最美教師”,不禁懷疑,如此理所當然地給學生貼標簽、劃階層,到底是誰的素質低?
現實生活中,這種“看人下菜碟”的情況不在少數,但發生在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上,有失公允,絕不能放任自流。
今年8月,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向北京市主要領導提出建議,禁止公辦中小學幼兒園收集家長相關信息。北京市教委對此進行了回復:一是市教委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職務信息的收集;二是該信息只用于學籍管理、嚴格保密,不對普通教師公布。
前不久,有廣西南寧網民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建議禁止中小學收集家長工作單位和職務信息。南寧市委辦在回應中表示,家長民族、工作單位和職務等信息不是必填項,家長可自愿填報。
上述部門的表態,其實都默認了這些信息在教育過程中并沒有直接影響。既然如此,何不明確規定學校不得收集家長職務等敏感信息呢?“家長自愿填報”最終還是把問題還給了家長——如果別人都填了,自己不填,會不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呢?這樣一來,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吃虧”,又不得不“卷”起來。
既然要推動教育公平,教育部門、學校就該有所擔當,不要再向家長、學生傳遞包含分類觀念、等級觀念的信息,真正做到有教無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