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軍 鄒金成 馮 永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 333403)
要想培養與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既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又需要掌握相關知識,才能達到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思維的目的。但實際上大部分地方高校設置相關課程時,不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積累、知識結構形成等,僅是簡單地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加入數門零散的創新創業課程,并沒有融入相關理念,沒有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知識之間的銜接,所以無法培養出市場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大部分地方高校師資力量雄厚,都有著較高的學歷與專業水平,很多是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體系,但缺少實踐的機會。很多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自身并沒有系統地學習過與創業相關的知識,只是簡單地參加過某些機構組織的培訓或資格考試,指導學生時缺少完善的教學體系,實用價值不大,無法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雖然地方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設有實踐環節,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校外實習基地數量有限,實踐活動形式單一,無法實現學以致用。而且大多企業都不愿意接收實習的大學生,擔心影響到正常的生產秩序。受到這些因素影響,實習流于形式。雖然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納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目標,但實際中依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實踐平臺搭建不理想,缺少成熟完善的創新創業平臺,無法給學生提供合適的實踐機會。
在校企聯合模式下,最大的問題在于雙方權責的有效劃分,而簽約制可以很好地規避該問題,使校方、企業和學生各自明確自身的權利和責任。同時,在法律的約束下按照合同條款履行自身職責,即高校和企業相互合作,利用現有資源開設“學徒培養計劃”,在管理中引入“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應用“現代學徒制”時,需要結合實際情況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包括培養進度、側重點等,根據需要全面調整人才培養的計劃,向社會輸出更多高質量技術人才。
同時,組建多級混合隊伍群,如專業大團隊、班級小團隊及興趣小組等,安排1~2名教師負責小團隊,而教研室或整個系的教師整體負責指導培養大團隊,同時可以由多個小團隊交叉組成大團隊,彼此之間交流互通,團隊之間定期交流成果與經驗,促進學習效果的提升,尋找差距,共同努力與進步,各個教師負責組建小團隊與日常運營,保證預期目標的順利完成。此外,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激勵制度,切實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進一步提高創新創業或專業課程教育質量與效率。
地方高校應用校企合作模式時,學校對于部分用人需求不大的企業,嘗試整合雙方資源,成立職業教育集團來進行資源共享,這是推進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模式。小企業通過加入地方高校的職業教育集團,不僅可以獲得滿足企業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還可以與集團內部的企業進行深層次合作,方便企業相關業務的開展。對于地方高校來說,能夠根據學生未來規劃和發展方向為其提供不同的實訓基地和崗位,滿足其各方面的發展計劃所需。在地方高校學生實習期間,學生只要表現良好就可以進入意向企業進行崗前實習,同時參與相關工藝改進和產品研發活動,獲得更多實踐和鍛煉的機會。通過校企合作所建立的校外實踐基地,能夠在學校和企業之間維持一個良好的合作關系,促進合作的進一步深化。而且通過專門的指導和引入,雙方合作過程更加細化,甚至可以采用專職、兼職等方式,或直接讓教師去企業工作。
為進一步提升對創新創業的重視程度,高校在當前國家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的形勢下,應該進一步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重點內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并且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特點,構建學校面向的行業或農業領域的創新創業的知識課程體系,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行業的現狀,另一方面需要明確行業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為高校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研究方向和平臺環境。
1.將課程內容分成三個層次。首先,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等必修課程,面向全體學生,再設置相應的選修課程,其中包括“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和職業取向”。其次,高校需要主動開設SYB、KAB等創業培訓通識選修課程,為有極大創新創業欲望的學生服務。最后,開展創業模擬的實訓課程,針對創業學生群體,將教學涉及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效融合,利用項目和活動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從而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2.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應該設置融合性的專業課程,從而將學生的創新意識、素質與能力等要素融入專業教育的各個環節,不斷增強學生創新創業的意愿。高校為了落實創新創業教育,需要積極優化評價體系,在期末的考核中需要重視對學生創新創業素養的評估。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的課程體系,還能潛移默化地加深學生對行業、區域發展情況的了解,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3.為進一步豐富教學資源,提升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學校需要在線開放相應的課程體系,從而為學生的興趣學習提供良好的平臺環境,這對于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行業的創新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校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該不斷提升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在傳統的創新創業教育中,由于過分重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了解情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實踐教育的重要性,不利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
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的建設能夠為學生的實際訓練提供重要支持,借助創新幫扶指導等機構,通過前期的遴選、學校與基地的合作,為開展實踐教育提供更多的機會。對于相關的幫扶機構而言,學校應該全程關注并支持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通過政策咨詢、創業培訓及創業實踐等服務,不斷提高學生對創業的認識,提升學生的創新水平。校企合作形成的平臺,能夠為廣大大學生提供現代的創新創業知識信息和國家政策,對于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學校需要提升對第二課堂的重視程度,通過舉辦實踐比賽、創業大賽等,明確主題,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同時,隨著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在此過程中需要逐步為學生增加實踐難度,幫助學生鍛煉自我、提升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職業自信心和實踐操作能力,實現就業創業目標,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推進我國高校大學生充分就業。
總之,新形勢下地方高校應發揮教育優勢,培養具有行業視野、前沿意識的復合應用型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同時,這也有利于地方高校提升教育水平、加強內涵建設,更好地參與地方經濟發展及服務行業,推進地方高校、行業高校在地方或行業中繼續大力發揮支撐乃至引領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