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偉
(江陰市英橋國際學校,江蘇 無錫 214423)
“互聯網+”時代的教育發展,學校應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方式、師生之間的關系、學校管理模式等核心要素進行創新發展。國內對未來學校管理變革已展開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市教育局以名校為依托,實行一校一策,探索不同模式下優質教育資源的集團化辦學形式,帶動成員學校共同發展。筆者所在學校依托華士教育集團進行學校建設,在13年的發展中,始終踐行科學規劃理念。首先,將公辦民營機制轉化為公辦學校,集團校分成三所獨立建制的公辦學校。其次,局部縮減辦學規模,職高、普高、初中,分批地撤并、分流。再次,異地新建幼兒園,計劃搬遷幼兒部。最后,將小學部提優做強,期待融入集團化辦學行列。
集團學校通過核心校的先進辦學理念輻射、管理制度共建、教育資源共享等策略,實現管理互通、師資共享、研訓聯動、文化共建和質量同進。學校結合集團化辦學推進會,在研訓聯動、文化共建等活動中積極參與,不斷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
堅持優質學校輸出品牌、師資、管理上下功夫,大力推進集團成員學校的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管理,不斷提升整體辦學水平。學校應結合骨干教師申報名師工作室的機會,鼓勵學科、德育、科研等方面的教師走出學校,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
集團化辦學建議尊重各成員學校的歷史積淀、辦學基礎、文化特色,在教育集團核心辦學理念的統領下,培育各自優質特色項目。筆者所在學校傳承華士百年教育歷史,在區域教育變革中不斷調整學校發展方向,堅持辦學愿景和治校理念,創新學校德育發展路徑,使學校堅持文化傳承和創新特色。
“互聯網+”時代的教育管理變革有兩個關鍵詞:一是產出,即新技術的投入與新型服務的產出來衡量;二是貢獻,即新技術的投入對個人發展和國家發展的貢獻來衡量。
“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使教育發生重大變革。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學校不會消失,因為教育必須具備學生和教師兩個主體,線上教學證實了互聯網改變了教育方式,但技術不能替換教師對學生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積極影響。因為教育傳承文化、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本質不會變,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不會變。筆者認為,未來學校管理變革應當強調中國特色,穩健推動區域教育均衡發展,這對未來學校的管理者提出了新挑戰。
1.師生關系變革。以未來學校的師生關系為例,傳統教師所具有的傳道、授業、解惑等“指導”角色將會逐漸被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的“教育”角色取代,實現“從權威的教學關系轉向相互促進的學伴關系,從工業化生產關系轉向農業化生態培育關系,從知識內容傳授關系轉向信源的尋徑導游關系,從知識習得共同體轉向公共關系的文化共生體”。
2.學習方式變革。“互聯網+”時代將以學習資源鏈接的方式進行整合分享,學生處于主動學習的地位,教師扮演助學角色,高效學習課堂就是為學生進行各種有效資源的鏈接,如背景資料、人物評價、研究發現等內容,以便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新的知識點。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技術優勢,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更好地進行合作交流式學習,讓學習真實發生,切實提升學科綜合素養。
3.學校形態變革。通常情況下,信息技術會使教育領域產生階段性的變化,分別是工具與技術、教學模式、學校形態等方面的不斷改變。在學校形態和教育結構進行變革的背景下,再利用現在的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一套新的教育生態系統、一種面向未來的教育模式就完全可以成為現實。
構建未來學校的管理體系,必須在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教育管理的本質特征等基本問題的規定下展開思路。筆者認為,以文化管理和效率管理為抓手,一方面以硬性制度為執行力的支撐,以柔性管理為主要方式,建立起未來學校的文化管理體系;另一方面以數據提供為技術支撐,以品牌效應為資本支撐,建立起未來學校的文化與效率管理新體系。
1.線上溝通。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可以進行線上家訪。人們通過網絡平臺給教師進行評價,教師通過網絡途徑給教育行政部門反饋意見。教育主管部門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了解學校設施和社區學位,確保每所學校獲得良性發展。
2.網絡告知。學校的各項工作都可以通過微信平臺、學校網站等平臺推送,便于教師自主調整工作進度。以往傳達文件精神都會通過各種會議進行面對面的接觸,現在發送到工作群、辦公軟件平臺、學校網站等,第一時間供教師閱讀。另外,學校的重要信息發布,以往通過會議宣布、布告欄公示,現在則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公布一切資訊。
3.平臺談心。通常情形下的學校管理者做師生思想工作采用談話方式,現在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點對點進行,不限時間、不限地點,實時形成記錄。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平臺談心成了學校管理的途徑之一。
如果學校管理過分依靠互聯網平臺,而完全放棄傳統的交談方式,則容易造成學校管理的網絡虛化,產生隔閡,違背學校管理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由此可見,學校管理者需要有選擇地使用“互聯網+”,發揮正面效能,讓“互聯網+”不僅是技術上的優勢,還存在管理理念上的優勢。
當下,很多學校管理者選擇柔性管理,以尊重教職工的人格尊嚴為前提,通過學校發展愿景和學校文化氛圍的營造,在師生心中產生一種潛在的、正能量的價值影響,從而把各項工作制度內化為個人自覺自愿參加的一種積極心態下的管理模式。未來學校管理將依靠多種多樣的信息匯入,如教學質量數據、內外部傳達的信息、科技與人文等方面的信息。柔性信息將不斷改變影響管理決策的各項限制條件,使每一條管理條例適合師生的個別需求。
在人工智能的精確輔助下,未來學校課程的管理主體將向國家和學生兩級集中,是為了順應教育管理的扁平化發展。學生主動參與課程管理,自主選擇個性化的學習內容,擁有充分的知情權,同時具有管理的雙重身份,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會突出,從而真正將柔性管理落到實處。這僅僅是部分學生群體,更多的學生還是需要教師的智慧引領。
未來學校要不斷引進新技術設備,實時而全面地對信息進行收集和整合,利用數據配置帶來的積極效應,向管理者提供科學依據,進行合理、高效的決策,從而提高學校管理效率。
另外,我們要考慮大數據的安全問題,還需通過規范技術設備管理、消除信息冗余等方式強化數據安全管理。如學生抽測信息、家庭信息等,在文件傳輸過程中,要保證不被盜取。各項統計信息,在管理者了解差異后,需要進行實時刪除,并向操作者提交整改意見,如此形成的諸多信息不能外泄。
學校品牌是通過學校文化的不斷提升和提煉,使管理者在受眾心目中樹立價值形象。學校品牌的內涵應當包括治校思想、辦學成果、學校文化等。品牌管理主要是一種對教育環境和教育行為的道德規范管理。多種管理方式都將因共同指向學校教育的均衡發展,而加速學校品牌的形成。
在“互聯網+”時代,學校管理者要轉變觀念,積極建設智慧校園。未來科技和信息會改變學校形態,但教育傳承文化、創新知識和培養人才的本質不會變,學校發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構建起文化創優與效率創先相統一的管理新格局,這是未來學校創新發展與管理變革的新路徑,實現學校管理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