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男
(江蘇省運河中學,江蘇 徐州 221300)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分為4個方面,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分為語言積累與建構、語言表達與交流、語言梳理與整合;“思維發展與提升”分為增強形象思維能力、發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審美鑒賞與創造”分為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美感體驗、鑒賞文學作品、美的表達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分為傳承中華文化,理解多樣文化,關注、參與當代文化。這12個課程目標回答了教師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構成,這三類課程分別安排了7~9個學習任務群,貫徹實施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每個學習任務群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與內容,以及教學提示。我們不僅要研究每個任務群的具體學習要求和內容,還要認真研究“實施建議”。其中“創設綜合性學習情境,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指明了切實可行的方向。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圍繞學習任務群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真實的學習情境中開展學習活動。
一是課堂教學設計的轉變,由以教師講授為主轉向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主;二是學生學習方式發生的轉變;三是圍繞任務群設計學習情境;四是學習情境是學生切實可行的語文實踐活動;五是語文實踐活動,融合聽說讀寫,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即“做中學”;六是“整合”設計,突出素養本位。
1.課堂要有素養目標。教師要思考一堂課主要扣住哪個核心素養,學生要通過什么活動達到這個素養。教師應將課程的目標轉化為課堂目標、專題目標、單元目標。
2.“情境”真實可行。為了衡量學生的素養達成情況,教師要創設相應的任務情境引導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
3.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教師要為學生設計相應的語文學習活動去落實任務情境、達成目標,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活動,即通過“做”達到素養目標的養成,同時處理好學生學習活動和教師引導的關系。
4.學習資源的合理選擇。教師要思考是用教材來教還是教教材。為了達成素養目標,教師要選擇合適的資源來輔助教學,合理利用必修、選擇性必選和選修的課程資源。
1.學習內容。(1)散文選讀兩篇:《葡萄月令》《森林與河流》。(2)文章:《汪曾祺:一只文狐修煉成精》。
2.研究過程。(1)學習準備:通過網絡查閱汪曾祺和龐培的資料,對二人的寫作風格有初步的了解。(2)學習過程:①閱讀與鑒賞。閱讀兩篇課文,比較兩篇課文的語言特點(從句子、短語、修辭等角度),你更喜歡哪篇課文的語言表達形式?談談你的理由。②表達與交流。請用《葡萄月令》的語言形式修改《森林與河流》的語言表達,展示修改成果,并與原文比較哪種表達更好。③梳理與探究。閱讀評論當代作家語言風格的書籍、文章,梳理當代作家的語言風格,模仿一位作家的風格,創作一篇寫景散文。
教師用一個情境把兩篇課文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進行語言活動,實現聽說讀寫的實踐性學習。所謂真實的學習情境,“真實”是將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與自我成長、社會發展進行緊密的關聯,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和語言實踐提供一個具體明確而適宜的語言運用環境。首先,從兩篇課文的語言表達形式來看,你更喜歡哪一篇?顯然學生比較喜歡《葡萄月令》,因為它單句、短句、短語較多,而《森林與河流》基本上是長句。利用《葡萄月令》的語言形式來修改《森林與河流》的語言表達,這就是一種真實的學習情境任務設計。
真實性體現在:一是文本學習的資源真實。將兩篇課文整合在一起來達成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二是學習活動真實。利用《葡萄月令》的表達形式,來建構《森林與河流》的語言表達,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中進行語文學習活動,這就是真實的語言建構與運用。三是問題情境真實。學生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常常就是一組組的長句子,一貫到底,沒有長短句交錯的美感,表達形式單一,表達效果當然不理想。
1.學習內容。(1)《唐詩宋詞選讀》課本、余秋雨《中國文化課》。(2)《蔣勛說唐詩》。
2.研究過程。學生自主閱讀《唐詩宋詞選讀》中的唐詩部分和余秋雨推薦的“必記唐詩五十首”,完成以下學習任務:①根據喜好,完成“唐詩自選集”,為選集設置欄目(從分期、體裁、流派、風格、意象等角度),并為小專題寫指導閱讀的導語。②為自己所選的唐詩附上一句話點評,完成詩歌鑒賞或詩歌評論。③參考《唐詩宋詞選讀》的序言,為“唐詩自選集”寫序言。
以往的詩歌教學以教師的講解、教師的鑒賞為主,而學生主要是聽講與所謂的“思考”。這種課堂設計缺乏語文實踐性活動,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的講解。語文學習是實踐中的學習,學生要在語言活動(聽說讀寫)中才能學會、學好,只聽不做,那是假思考。教師通過任務情境設計,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中讓學科知識“活”起來,這才是培養核心素養的起點。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們一定要改變語言活動的形式,讓語文課成為學生實踐的舞臺。
1.學習內容。(1)《現代散文選修》課本。(2)《蔣勛散文》。
2.研究過程。(1)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階段。學生按照目錄展開專題學習,主要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等語文學習活動,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語言活動經驗,根據專題任務情境要求,實現語言的表達與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指導學生從語言、構思、形象、意蘊、情感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認識作品的美學價值,發現作者獨特的藝術創造。(2)梳理與整合階段。打亂《現代散文選修》的目錄,自編“現代散文集”。學生在這個階段將積累的語言材料和學習的語文知識結構化,將語言活動經驗轉化為具體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完成以下學習任務:①根據閱讀經驗,對散文篇目重新整合,自編散文集,并為選集分設目錄(從意象、寫作技巧、語言風格、主題等角度)。②為自編集的專題寫專題閱讀導語。③創作一篇散文。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和品質。教師的語文課堂設計要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資源融合在情境中,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養成學科核心素養。相信在實踐中、在情境中,學生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都能得到提升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