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全國“兩會”在3月如常順利召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收官之年,2021年是承上啟下的一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十四五”開局之年,具有重大意義。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地方人大工作需要融入“十四五”規劃,助力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實現。
回顧2020年,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國家的疫情防控有力到位,保障了人民的正常生活,保證了經濟的有序穩定,中國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經濟正增長的國家,成就斐然。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的立法、監督和代表工作推進了我國法治和民主的進步。在全國人大層面,2020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制定法律9件,修改法律12件,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12件。這些法律起著安邦定國的作用,與人民福祉有至關重要的關系。民法典的通過,開啟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新篇章;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的通過,貫徹落實“一國兩制”和香港基本法;生物安全法等與動物保護和環境治理相關的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通過,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的亮點是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目前學術界和實務界都已有共識,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備案審查制度就是中國的合憲性審查機制。學術界積極回應實務界的實踐創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立了備案審查制度研究中心,浙江大學開設了備案審查案例分析課程,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備案審查工作實踐為理論研究提供了豐沃的土壤。在代表工作方面,2020年辦理的代表建議創歷史新高,9180件代表建議全部辦理和答復;157位常委會組成人員直接聯系439位全國人大代表,力圖實現“全見面”;開通全國人大網絡學院對代表進行“云培訓”,等等。地方人大層面,在立法工作領域,多地探索區域協同立法,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落實落地提供法治保障。例如,2020年1月,河北、北京、天津的人大會議分別通過《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并且三個條例在5月1日起同步實施。使得三地的機動車管理規范和標準得到統一。這是京津冀三省(市)首次開展區域協同立法,也是全國首部區域協同立法。2020年9月,浙江、上海、江蘇的人大常委會會議分別表決通過各自的《關于促進和保障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并于10月1日同步施行。在監督領域,地方人大常委會也積極開展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以實現備案審查“全覆蓋”。2020年10月,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在全國省級人大常委會中率先制定出臺《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基準》,實現地方人大備案審查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在代表工作上,廣東省的地方人大開展各種制度的探索創新。惠州市惠城區人大推行“三三制”即“三級人大代表聯絡機制、三個聯絡群眾主渠道、三個層次群眾訴求處置機制”以傾聽民意。類似這樣的基層人大工作是社會的安全閥,把民憂民困化解在基層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壓艙石。代表聯絡站建設已經成為廣東人大工作的品牌。廣東省基本已形成了以鄉鎮(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聯絡站為主,以村(居)人大代表聯絡站為輔的代表聯絡站網格化體系,是人大閉會期間代表履職的重要平臺。
在新的歷史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到的諸多目標都可以成為地方人大工作的指引。例如綱要提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有重要表述,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制度安排”。各級人大的工作要圍繞“三者有機統一”,在人大工作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綱要提出必須遵循的原則包括“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這也是地方人大工作所必須遵循的原則。黨的領導貫穿人大工作的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大系統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的五中全會精神,加強人大系統的黨建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的需要作為人大工作的出發點,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接受人民的監督;堅持新發展理念,在立法和監督等工作中體現新發展理念;堅持改革開放,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人大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堅持系統觀念,尤其是人大系統的工作,既要有地方特色,又要維護法治統一。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推進人大制度理論和實踐創新,推動人大工作提高水平,助力“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