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科學技術展覽館 董艷華
河南位于黃淮南片麥區中部,宜選用適合黃淮冬麥區的高產、超高產多穗型冬性和半冬性品種。挑選籽粒飽滿均勻,發芽率90%以上,每667 m2產量650 kg 以上,符合GB4404.1-2008 要求的種子。同時,品種還要具備抗逆性,這樣才能高產穩產。在黃淮麥區種植,需具備抗倒春寒的能力,對于黃淮麥區常發的紋枯病、條銹病抗性好,可以減輕病癥危害。精選適合黃淮麥區的超高產品種,如鄭麥7698、周麥27、鄭麥1860 等具有高產和超高產潛力的品種。
播種前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防控病蟲害。宜選用低濃度藥劑拌種,以達到綠色防控的標準。種子包衣選用吡蟲啉·咯菌腈·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100 kg種子藥劑用量130~180 g),可防治苗期根腐病、紋枯病及蚜蟲等病蟲害。有紋枯病、條銹病發生等麥田,宜用種子質量0.03%的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或者用種子質量0.30%(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 g 拌麥種150 kg 或12.5%特譜唑可濕性粉劑60~80 g 拌麥種50 kg 進行防治,禁止超量用藥。
高產麥田豫北地區適宜播期為10 月5—15 日,豫中、豫東地區適宜播期為10 月10—20 日。黃淮冬麥區北部和中部10 月5—15 日,黃淮冬麥區南部10 月10—20 日為適宜播期。
小麥高產地塊需培育高肥力地塊,每667 m2施純氮(N)14~16 kg、磷(P2O5)7~8 kg、鉀(K2O)6~8 kg,氮肥50%底施,50%拔節期追施,磷鉀肥全部底施。超高產麥田需采用氮肥后移技術,即麥田氮肥底施和追施各占50%,其他肥料全部底施。施肥前做好測土配方,因地制宜施用磷、鉀肥,補施微肥。
黃淮麥區前茬作物一般為玉米,推廣秸稈還田培肥地力,玉米秸稈需粉碎均勻,用秸稈還田機把玉米秸稈直接還田后,深耕25~30 cm 后耙壓,耙勻耙透,把秸稈全部翻到地下,再耙兩遍,有利于形成有機質覆蓋,破壞地下害蟲的寄生環境,殺死地下害蟲。高產麥田要求深耕33~37 cm,根據不同地塊和土壤墑情合理搭配翻耕、耙地和旋耕。超高產地塊深翻后需細耙多遍,切實做到耕層耙實。播前整地要求盡早、盡快整地保墑,農藝農機密切配合,旋耕后耙壓、邊播種邊鎮壓或者播種后鎮壓,超高產小麥要求播前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為70%~80%,針對土壤墑情不足地塊,及時澆好底墑水。根據各地塊墑情條件,可以在翻耕前澆生茬水或者耕后澆踏墑水,部分黏土地塊需要播種3 d 后澆蒙頭水。每667 m2澆底墑水50~60 m3,有條件的地區要采取噴灌技術,待到小麥出苗后要及時劃鋤,及時中耕松土。
黃淮麥區冬小麥越冬期超高產壯苗指標為主莖葉齡達到6 葉1 心,單株分蘗數量為4~6 個,單株次生根數量為8~10 根。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可把麥中侵種露白后及時補種,也可把麥苗帶土移栽(三葉期至四葉期時)。缺墑的麥田及時澆越冬水。澆水后適時中耕破除土壤板結。黃淮麥區冬小麥越冬期超高產麥田群體數量一般為70 萬~80 萬,根據麥田長勢需要分類管理,對于群體超過100 萬的麥田,可以及時采用中耕鎮壓的方式,達到控旺轉壯的效果。黃淮地區春季易頻發倒春寒,超高產麥田要在寒潮來臨之前及時澆水,可有效避免小麥凍害。
黃淮地區冬小麥返青期超高產指標為主莖葉齡達到7 葉1 心,單株分蘗數量在5 個以上,次生根數量10~12 根。返青期根據苗情宜分類管理,針對部分群體弱苗多的麥田及時澆水,每667 m2追施尿素12~15 kg,中等長勢麥田在拔節至孕穗期每667 m2施用尿素12 kg,對旺長麥田,推遲追肥至拔節后期。拔節期高產麥田指標一般為主莖葉齡9 葉1 心,麥苗壯,無病蟲害。超高產麥田拔節后如遇到突然的寒流天氣,根據天氣預報發布的寒潮預警,搶在寒流前澆水,如有莖葉及幼穗受凍損傷,寒流過后天氣晴暖及時追肥澆水,每667 m2施用尿素5~10 kg。
黃淮麥區一般超高產麥田每667 m2成穗數為45萬~ 50 萬,穗粒數35~38,千粒質量46~49 g。抽穗揚花7 d 后,一般7~10 d 左右澆好灌漿水,此時期補充水分有利于籽粒灌漿,可控制地表溫度,從而避免高溫熱害,并可預防干熱風,澆灌漿水應選擇晴暖無風天氣,近期大風天氣不能澆水,澆水時不能大水漫灌,防止地面積水。揚花15 d 后一般不再澆水,麥黃后也不再澆水。根據麥田情況噴施磷酸二氫鉀,具體用量為磷酸二氫鉀0.2 kg,混合尿素1 kg,兌水50 kg,混勻后葉面噴肥。如麥田有倒伏發生,除了病蟲害防治,還要及時葉面噴肥,避免籽粒灌漿受倒伏的影響。
根據黃淮冬麥區氣候特點,高產麥田因肥水足、群體大,容易滋生病菌和害蟲,尤其要做好病蟲害綜合 防治。對于發生過土居性病蟲害的麥田,播種前宜用 辛硫磷拌干土于犁地前撒施,可綠色防控孢囊線蟲、小麥紋枯病、赤霉病、根腐病等。綠色防治小麥土居性病害如紋枯病,需在播種前用藥劑拌種,每拌小麥種子100 kg,需用6%戊唑醇懸浮劑60 mL,或者15%三唑醇可濕性粉劑250 g。綠色防控小麥白粉病,播種前每拌小麥種子100 kg,用6%戊唑醇懸浮劑50 mL。綠色防控小麥銹病(包括條銹病、葉銹病和稈銹病),播種前每拌小麥種子100 kg,需用6%戊唑醇懸浮劑60 mL,或者15% 三唑醇可濕性粉劑250 g。綠色防控小麥全蝕病,播種前需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3 kg,加入細土30 kg 灑施,或用每拌小麥種子100 kg,用12.5%硅噻菌胺懸浮劑20 mL。綠色防控小麥根腐病,每拌小麥種子100 kg,需用6%戊唑醇懸浮劑50 mL。
高產小麥出苗期至越冬期,綠色防控小麥根腐病、孢囊線蟲等。綠色防控小麥莖基腐病,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兌水50 kg 噴霧。
高產麥田小麥返青期至拔節期,綠色防治小麥條銹病、紋枯病、地下害蟲等。紋枯病重點防治在小麥返青期至拔節期前,每667 m2用20%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30 g,兌水75 kg,噴灑小麥莖基部。在黃淮麥區南部,春季綠色防控條銹病,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在麥田帶藥查看,發現一點,及時成片打藥,統防統治和群防群治相結合。每667 m2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 g,或者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0 g,兌水50 kg 噴施。防止病害流行危害。防治藥劑可選用三唑類殺菌劑等。小麥紋枯病病株率達10%時,選用井岡霉素、三唑類等殺菌劑噴施麥苗莖基部,每7~10 d 噴藥1 次,連噴3 次。綠色防控麥田紅蜘蛛,可用1.8%阿維素菌乳油6000 倍液噴霧,綠色防控小麥蚜蟲,可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4000 倍液噴霧。
小麥孕穗期至揚花期,綠色防治蚜蟲、赤霉病、白粉病、條銹病,大力推廣應用“一噴三防”技術。對條銹病早發現、早控制,堅持“帶藥偵查,打點保面”“發現一點、控制一片,發現一片、控制全田”,應治盡治。“一噴三防”技術可用殺蟲劑加殺菌劑加蕓苔素、磷酸二氫鉀,混勻打藥,還可加入小麥葉面專用肥。小麥抽穗期至揚花期,需綠色防控小麥赤霉病。小麥赤霉病是典型氣候性病害,通常在小麥揚花期侵染,降雨量和連日降雨天數可引起病害發生。綠色防控小麥赤霉病關鍵時期是抽穗期、揚花期,第一次噴藥需在小麥抽穗至揚花初期,綠色防治宜用1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 g 兌水40 kg 噴霧防治,或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50 g,兌水40 kg 噴灑小麥穗部。噴藥7 d 后可補噴1 次,如噴藥后降雨,需補噴1 次。黃淮麥區,尤其在豫南地區要抓住小麥抽穗至揚花關鍵時期,見花打藥,主動噴施。綠色防控小麥吸漿蟲,可用20%氰戊菊酯乳油2000 倍液噴霧。
高產小麥灌漿期是綠色防治葉枯病、條銹病等關鍵時期。綠色防治葉枯病,需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0 g,或者20%三唑酮乳油100 mL,兌水50 kg噴施;也可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 倍液,或者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 倍液噴霧。綠色防治條銹病,每667 m2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 g,兌水50 kg 噴霧防治,需查漏補噴。在小麥收獲前15~20 d,不再施用任何藥劑噴霧。
黃淮麥區超高產麥田一般在蠟熟末期,籽粒干質量達到最大值時,搶時保質科學收獲。超高產優質小麥機械化收獲時,需防止機械混雜,最好是機械收獲按同一品種連續作業,收獲后晴天單品種專門晾曬、專用品種專倉儲藏,從而保證優質小麥商品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