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玉
(甘肅省山丹縣經濟作物指導中心,甘肅山丹734100)
山丹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耕作區海拔1 550~2 700 m,年均氣溫1~6℃,年降雨量150~350 mm,是張掖市高原夏菜重要產區之一,種植蔬菜具有病蟲害少、優質、高產的特點。近年來,山丹縣高原夏菜發展迅速,種植規模和銷售市場網絡不斷擴大,特別是以馬鈴薯、洋蔥等為主的高原夏菜種植面積在1.2萬hm2左右,產品直銷廣東、北京、新疆等地,高原夏菜產銷已成為山丹縣發展外向型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但隨著生產規模擴大、產業提升,數量驚人的尾菜產生,由于沒有經濟實用的方法將這些廢棄物處理利用,不但使這部分資源被白白浪費,還對環境造成非常嚴重的污染,特別是馬鈴薯的莖葉產量巨大,農戶全部堆在地頭或曬干焚燒。高原夏菜尾菜含水量較大,回收成本大,丟棄到地頭腐爛造成環境污染和病菌進一步滋生。
廢棄菜葉有著豐富的營養,富含礦物元素和維生素。尤其是在制成干品后,其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都能達到一個很高的比例,如果用于配合飼料,可節約大量的糧食,經銷售后還可增加農民收入。
據調查統計,山丹縣年蔬菜種植面積在1.2萬hm2左右,蔬菜產量約為50萬t,其中馬鈴薯種植面積1萬hm2左右,其他蔬菜0.2萬hm2左右。年均產生廢棄菜葉30 t/hm2以上,年產生尾菜36萬t以上;山丹縣尾菜主要由3部分構成:一是農民在生產環節丟棄的沒有商品價值的蔬菜瓜果根莖葉花果等殘留物,占尾菜總量的75%;二是經銷商在流通環節廢棄的蔬菜瓜果損壞變質殘次品,占尾菜總量的15%;三是居民在食用蔬菜瓜果環節的剩余物,占尾菜總量的10%。目前危害最為嚴重的是生產環節與流通環節兩部分尾菜。其中,大宗尾菜是由馬鈴薯、洋蔥和甜菜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如何有效處理這些尾菜,使其變廢為寶,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是高原夏菜產業健康發展的必要保障。
在大田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尾菜,采用就地建堆發酵的方法,其發酵又分厭氧發酵和好氧發酵,因秋季氣溫高,尾菜含水量大,山丹縣一般選用厭氧發酵漚肥法,即在蔬菜產品收獲完,將尾菜收集在地頭建堆發酵,一般長2 m、寬2 m、高1.0~1.5 m,堆長根據尾菜數量而定,建堆時堆高每增加25 cm噴1遍500倍EM有效微生物稀釋液或撒一層3 kg左右的碳酸氫銨,建好堆后在料面多噴些EM有效微生物稀釋液,再均勻覆蓋一層10 cm左右的土,最后覆蓋塑料薄膜包嚴,通過25 d的高溫堆悶腐熟,熟化成為很好的有機肥。
該方法是在蔬菜收貨后,將地膜和不能腐解的雜質清理出田外,把尾菜均勻撒在地里,撒施酵素菌30 kg/hm2,用旋耕機打碎和土混勻,再用犁深翻30 cm,將尾菜全部埋入土中進行腐解,這是山丹縣目前尾菜處理最常用的方法。
對建有沼氣池的農戶,引導鼓勵其把溫室大棚產生的尾菜作為原料直接投入沼氣池,產生的沼氣溫室用于加熱補光或用于生火做飯,產生的沼液、沼渣是很好的肥料。
在蔬菜收貨后,將牛羊等牲畜趕到尾菜地里覓食,或將尾菜按一定比例加入飼料中用作養殖,產生的糞尿還田,達到過腹還田循環利用的目的。
山丹縣有商品有機肥生產廠4家,主要以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菌渣、尾菜、餐廚垃圾為原料生產有機肥,2017—2019年山丹縣在祁連山國家山水林田湖草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的支持下,出臺政策鼓勵企業,每加工利用1 t秸稈、尾菜或菌渣補貼15元,企業積極調整有機肥生產配方,將生產或流通過程中產生的尾菜及時收購拉運回來加工商品有機肥,達到變廢為寶的效果。
尾菜處理是農業環保中一項長久工作,山丹縣在尾菜處理工作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戶和社會大眾對尾菜處理的重視程度不夠,再利用意識淡薄。近年來,盡管甘肅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站設立了尾菜處理利用專項補助資金進行政策補貼扶持,但部分市場管理者、蔬菜經銷商、蔬菜種植戶擔心處理成本高、處理麻煩等,仍然對尾菜處理的重視程度不夠,致使尾菜棄置后造成環境污染。二是尾菜處理技術相對滯后。從山丹縣尾菜處理利用的5種途徑來看,還比較簡單粗放,一些關鍵性技術尚未突破或不成熟,如堆漚還田發酵慢、腐熟不完全、用人工多的問題,過腹還田農藥殘留對牲畜安全問題,對市場流通環節產生的尾菜處理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三是政府對尾菜處理投入資金不足。2011年甘肅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尾菜處理利用工作的意見,根據該意見,省財政每年拿出1 000萬元的專項資金扶持尾菜處理利用。山丹縣連續6年申報了該專項補助資金,為本縣蔬菜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有效再利用和減少農村環境污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山丹縣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蔬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蔬菜產量不斷提高,在生產流通環節產生的尾菜數量也迅速增加。這就需要政府重視尾菜處理工作,繼續出臺相關政策進行扶持。
以防治土壤面源污染、尾菜資源化利用為目標,政府部門加強政策引導和項目扶持,技術部門探索研究尾菜資源化利用的高效途徑,加強技術指導,按照“誰生產、誰污染、誰處理”的原則,靠實種植戶、經銷企業、市場主體責任,綜合利用多種處理方法,使山丹縣尾菜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0%以上,尾菜造成的污染問題得到了有效治理。
按照“政府主導、屬地管理”的原則,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縣政府成立尾菜治理領導小組,與各鄉(鎮)政府、市場、交通、企業簽訂目標責任書,鄉(鎮)與相關村、蔬菜種植戶簽訂尾菜治理協議,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蔬菜種植戶、市場經營者、加工企業等對棄置于村莊周圍、公路沿線、田間地頭、溝渠旁邊等區域產生的尾菜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尾菜治理工作的監督,切實解決尾菜隨意丟棄堆放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h農業農村局抽調專業技術干部成立技術指導小組,負責尾菜處理技術指導工作,研究探索適合不同環節的尾菜處理方法。
政府繼續對加工利用尾菜的企業進行獎補,充分調動商品有機肥企業的積極性,讓尾菜變廢為寶;對利用尾菜作飼料的養殖企業進行農機具補貼;農業環保部門積極向業務部門爭取尾菜處理專項補助資金,利用項目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示范帶動尾菜處理工作。
引進篩選適宜各環節各區域不同作物的簡單、實用、高效的尾菜處理利用技術,積極與科研院所(大學)合作,解決尾菜處理中的生產難題,提高尾菜利用的經濟價值。
充分利用報刊、媒體、微信等宣傳媒介,曝光尾菜亂堆亂放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宣傳尾菜資源化利用的好處以及尾菜處理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好機制,對責任主體培訓推廣尾菜處理技術,充分調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蔬菜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的積極性,使尾菜處理利用成為責任主體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