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平,慕東華,張武鋒
(甘肅省華池縣種子管理站,甘肅華池745600)
種子是一種特殊商品,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直接關系到農業安全、社會穩定、農民增收,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2015年11月4日修訂通過,并于2016年1月1日施行后,基層種子市場呈現了新變化、新特點,但種業發展、種子市場管理工作仍需進一步加強。
華池縣位于甘肅省慶陽市東北部,是一個地域大縣、人口小縣,現轄6鎮9鄉9社區111個行政村646個自然村,總土地面積37.91萬hm2,總人口13.55萬人。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勢北高南低,縣境南北長37~110 km,東西寬27~84 km,海拔1 100~1 780 m,境內梁峁相間,溝壑縱橫,山川塬兼有,白瓜籽、黃花菜、黑木耳、小雜糧等土特產馳名隴上,被譽為“白瓜籽”之鄉、“小雜糧”之鄉。全縣農作物播種總面積6.13萬hm2,其中糧食作物4.53萬hm2,經濟作物0.93萬hm2,中藥材0.67萬hm2,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73.9%,以種植玉米、馬鈴薯、冬小麥、大豆、小雜糧為主。經濟作物以胡麻、瓜菜、冬油菜為主,中藥材以黃芪、板藍根、柴胡為主,全縣形成了“糧飼玉米、薯、菜、小雜糧、中藥材”的多元化種植結構。
華池縣現有專門經營不再分裝的包裝種子的經營門店或代銷種子經銷門店89個,15個鄉(鎮)達到了全覆蓋。規模大、經營品種全的門店主要分布在悅樂鎮、城壕鎮、五蛟鎮、柔遠鎮、山莊鄉、林鎮鄉等鄉(鎮)。
華池縣全年用種量約1 253萬kg,良種推廣面積5.56萬hm2,良種覆蓋率達90.1%,其中玉米、冬小麥、馬鈴薯、瓜菜種子良種覆蓋率達100%。銷售的農作物品種主要涉及玉米、冬小麥、蔬菜、冬油菜、胡麻等,以玉米品種為主,占銷售量的69.9%。種子統供率達65.9%,玉米、冬油菜、瓜菜種子統供率達100%。
近年來,華池縣通過“五抓五強化”(抓宣傳培訓,強化種子法律法規普及;抓市場監管,強化種子執法檢查;抓依法行政,強化種子備案登記;抓質量抽檢,強化種子質量監督管理;抓市場穩定,強化種子糾紛調解處理),開展春秋季農作物種子市場專項檢查和非法制售假劣種子專項行動,基本做到了種子市場規范有序,保障了農業用種安全,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目前華池縣具有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資質的企業只有1家,為華池縣恒烽中藥材苗林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經營中藥材品種。華池縣是“小雜糧”之鄉,玉米、小麥、大豆等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達3.4萬hm2,谷子、糜子、胡麻等小雜糧種植面積達1.3萬hm2左右,但全縣沒有1家農作物育種企業,嚴重制約了華池縣良種繁育和種業發展,特別是小雜糧良種應用率較低。
近年來,育種主體迅速增加,企業的育種能力快速上升,《種子法》修訂施行后,設立品種審定綠色通道,審定通過的農作物品種呈爆發式增長,種子市場的種子品種多,可謂“老、中、青”三結合,新老品種都登場,由于品種多、雜,農民購種時究竟選擇哪個品種好,很難做出決定。比如玉米品種,2015年華池縣準入品種48個,2020年在華池縣域備案銷售的玉米品種有105個,比2015年增加了57個,增加了2倍多,有些種子經銷商對經銷的品種特征特性掌握不清,盲目推廣推介,夸大宣傳品種的特征特性和高產性狀,容易給百姓造成經濟損失,出現矛盾糾紛。
在華池縣經銷的僅玉米品種就來源于47家種子生產經營企業,代銷人員更多。為了爭奪銷售市場,有的種子生產經營企業層層委托,很多代銷商不具備委托代銷種子的素質和條件,不能進行種子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務,更不能適應種子產業化經營的發展。一些“忽悠團”“游擊隊”借著種子直銷的名義,進村入戶銷售,流動性強,監管難度增大。
一是縣級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機構改革沒有到位,種子市場監管由縣種子管理站承擔,執法經費不足,裝備條件保障不足,缺乏必要的儀器設備以及交通、通訊工具,質量檢測體系不健全,不能滿足日常的監管需要。二是執法人員年齡偏大且全部為非法律專業,對法律法規掌握不深不透,不會或不愿辦案,管理職能相對弱化,缺少長效管理機制和服務理念,以罰代管意識嚴重,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種子市場,監管能力難以提升。三是統籌兼顧意識不夠。重主要農作物,輕非主要農作物,重兩雜種子,輕常規農作物種子,種子市場監管中很少把常規作物種子作為重點,對部分特色農作物種子監管不力,給產業發展帶來一定影響。
一是加強宣傳。通過印發宣傳材料、一封公開信、懸掛橫幅等形式,加大學習、宣傳、貫徹執行《種子法》及其配套法規力度,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和種子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的法律意識,使種子法律、法規家喻戶曉,群眾能自覺地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二是分層次、分階段、分步驟開展種子管理、執法人員和種子從業人員培訓,使種子管理、執法人員深刻領會《種子法》及配套規章制度的內涵和精神實質,熟悉掌握執法程序和各項規章制度,保證依法行政,規范執法;種子從業人員熟知種子法律、法規和規章對種子經營的相關要求,掌握種子質量、標簽、包裝、貯藏和保管等有關規定,知曉所經營的品種特征特性、栽培措施等基本知識,守法、合法經營。
一是嚴格實施執法公示制。公開行政許可、行政處罰、權責清單、依據、程序,規范事前、事中、事后公示,設立執法監督崗,嚴格實施執法人員持證上崗、亮證執法工作要求。二是推進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確保每件行政執法案件有記錄、有案卷,保障執法全過程文字記錄完整,執法文書規范,案卷完整齊全。三是開展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明確種子重大執法案件范圍、審理程序、法制審核要求,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質量,保障行政執法決定的合法性、合理性,促進嚴格規范公正執法。四是建立種子市場義務監督員制度。聘請種子市場義務監督員對邊遠鄉鎮、農村的零售攤點、流動商販進行義務監督,延伸監管觸角。五是建立黑名單制度。每年對生產經營企業、經營門店進行排隊,對問題嚴重的列入“黑名單”,進行重點監管。
在種子市場監管上,念好“早、重、公、法”四字經,做到“七結合”,構建“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范有序、誠信和諧”的種子大市場,確保種業安全,確保種子“四者”利益。即立足一個“早”字,對種子市場的經營形式早調研、早分析。突出一個“重”字,對種子市場管理要突出重點區域、重點品種、重點季節、重點種子企業和經營戶、重點問題。體現一個“公”字,對種子市場管理對象一視同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做到一個“法”字,在種子違法案件的處理上,做到依法立案、依法取證、依法定性、依法處罰、依法執行。做到保護農民利益與維護種子市場經營者的利益相結合,嚴格執法與熱情服務相結合,治標與治本相結合,市場檢查與質量督查相結合,明查與暗訪相結合,正常巡查與突出檢查相結合,正面引導與依法嚴肅處理相結合。
一是嚴把品種備案關。除審核經營主體資格外,著重對品種適宜生態區域、未審定(登記)品種、缺陷退出品種進行審核。二是嚴把質量抽檢關。在種子銷售季節,對進入縣域的種子進行抽檢,檢測種子的水分、凈度、發芽率3大指標。三是開展新品種試驗示范展示。引進、篩選適合當地生態環境、高產、穩產、優質的優良品種,提出品種布局意見,宣傳新品種試驗示范成果,引導農民選擇適宜的農作物品種,使選種難、選擇不科學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明確農業綜合執法機構與種子管理部門工作職責,完善授權程序,給予種子管理站必要的經費及人員保障,建立種子實驗室、種子檢測室,配置必需的設備,積極開展種子檢驗新技術、新方法培訓,提高檢驗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檢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