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鋒
(甘肅省天水農業學校,甘肅清水741400)
張家川縣作為西北黃土高原北方果樹適宜產區,經過多年的發展,果品產業已經成為張家川縣發展地方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特色優勢產業。特別是近幾年,在天水市做大做強以“花牛蘋果”為主要品牌的思路指導下,在調整產業結構和發展步伐、增強果品市場競爭力、提高果品質量效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顯露出了許多制約果品產業化發展的突出問題。
張家川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部,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山大溝深,土層深厚,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相對冷涼,蘋果產區海拔1 480~1 800 m,年均溫8.5℃,≥10℃積溫2 800℃,年日照時數2 100 h,降雨量600 mm,無霜期163 d,是多種北方果樹生長的最適宜區。同時,因地域偏僻,境內工礦企業等環境污染源少,空氣、水源、土壤潔凈,有著生產高檔、優質、無公害綠色果品的理想條件。
張家川縣地處內陸地區,社會發展相對落后,但農村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低,生產成本較低,同時果品產業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全國果品產業向更為適宜的西北黃土高原地區轉移,農業農村部將西北黃土高原劃為蘋果優勢區域。2007年天水市取得“花牛蘋果”國家地理標志認證,隨著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啟動實施,天水市果品產業將與果業強省陜西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區位優勢將更加明顯。
張家川縣發展果樹的歷史悠久。20世紀50年代首次引進蘋果栽植,建立了集體蘋果園,拉開了全縣發展果樹的序幕?;仡?0年的果樹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5個階段:1955—1965年為起步階段,期間遵循“果樹上山下灘、不與糧棉爭地”的方針,栽植面積258.33 hm2,對于保障供給、豐富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1966—1978年為穩步發展階段,全縣果園總面積達到了526.67多hm2;1979—1986年為提高階段,由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果園包產到戶,果園產量迅速增加,效益顯著,農民生產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栽植面積達到0.12萬hm2;1987—2000年為迅速發展階段,面積達到0.27萬hm2,這一時期果樹生產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質量效益都有了顯著提高;2001年以來,果樹生產步入結構調整、提高效益階段。針對鮮果效益下滑、干果供不應求的局面,改變發展方向,以干果為發展重點。2002年抓住退耕還林機遇,在張川鎮李山梁、龍山鎮西梁子、梁山鄉高營村等地建設早實核桃園0.05多萬hm2,還引進仁用杏、大果榛子等干果樹種,樹種結構不斷調整,形成干果、鮮果“雙輪驅動”的發展局面。
經過多年的發展,張家川縣果品產業初具規模。截至2016年底,有各類果樹15種,品種140多個,全縣果樹總面積0.63萬hm2,其中:蘋果0.36萬hm2,梨0.03萬hm2,核桃0.08萬hm2,花椒、杏、大櫻桃等果樹面積0.16萬hm2,果品年總產量4 500 kg,年總產值1.1億元?,F有果樹面積主要分布在后川河、清水河的河谷、川臺及淺山區域,包括縣域中西部的龍山、大陽、馬關、連五、川王、木河、張川、胡川、劉堡等9個鄉(鎮)?;拘纬晌鞑刻O果、中部核桃、梨,全縣普遍栽雜果的生產格局,果品業已成為張家川縣中西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
長期以來,在張家川縣干部群眾中存在一種錯誤理解和認識,一是認為張家川縣自然條件和氣候特點不適合果樹發展,對這項產業缺乏足夠信心和正確引導。不可否認,張家川縣與天水市果業大縣(區)秦安、麥積、秦州相比,整體條件存在劣勢,但是放在西北黃土高原乃至全國果樹主產區這一大范圍來比較,張家川縣不但具備蘋果、梨等果樹栽培的主要氣候指標,而且略具優勢。二是發展果樹生產、培育主導產業的積極性不高,產業意識淡化,服務職能弱化,沒有將果品產業放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破解“三農”難題的高度上來謀劃和發展。在基地建設、果農培訓、新技術推廣、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支持和配合不夠。群眾對果樹產業沒有足夠耐心和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發展果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回顧發展過程,由于果業政策和主導思想缺乏連續性,也走了很多彎路。1994年,天水市學習推廣陜西禮泉、白水經驗,張家川縣也迅速掀起果樹定植高潮,當年完成蘋果、梨、花椒定植任務826.67 hm2,采用豐產溝、豐產坑工程栽植模式,栽植規模和質量都取得了歷史突破。因后續的管護、管理措施不到位,加之群眾認識不統一,耕種損傷、人為破壞嚴重,保存率相當低。由于重栽經管,在果樹定植過程中浪費了大量資金,造成“年年栽樹不見樹”的惡性局面,挫傷了群眾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使群眾出現抵觸情緒。同時,個別鄉鎮存在盲目發展的現象,在一些不適宜果樹栽植的地方強制推行,違背了客觀規律和農民意愿,也是果樹建園失敗的一個主要方面。果樹生產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定植前4~5年沒有收益,生產周期長,見效慢,與部分干部群眾急功近利的思想形成矛盾。無論是靜寧,還是全國范圍內果業強縣的發展經驗表明,栽植過程和幼樹階段,“行政督促+技術措施”是提高建園成功的關鍵因素。
張家川縣是個財政困難縣,缺乏穩定的經費來源和保障,對于果樹產業方面的資金投入較少。群眾經濟基礎普遍比較差,尤其是實施退耕還林以來,苗木經費由國家負擔,群眾對政府投資形成依賴思想?;I集資金渠道不順暢,爭取項目難度比較大,渠道不順暢,限制了果品產業項目爭取、實施和資金配套,影響了果品生產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引進推廣和產業化發展進程。絕大部分果園基本不澆水,缺乏水源和灌溉設施;肥料供應不足,有的果園多年不施肥料,果園肥力下降、土壤板結,生產能力降低。新技術應用方面受資金投入限制,難以大面積普及,使果品生產始終處于低水平發展的局面。
張家川縣承擔果樹技術指導的機構為果樹站,現有技術干部12名。由于財政收入少,對果品產業投入嚴重不足,缺乏技術推廣培訓經費,給科技試驗示范和技術培訓帶來較大影響;技術人員自身也因培訓機會少,知識結構老化,技術服務水平難以提高。病蟲害防治試驗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工作,由于防治經費沒有保障,一些危險性病蟲害將失去控制,對果樹生產造成嚴重威脅。全縣各級果農協會9個,會員810名,由于缺乏經費,活動開展較少。鄉鎮農業中心作為管理和服務“三農”的最基層職能部門,技術干部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從事其他工作,加上經費無法保障,技術力量不斷削弱。
張家川縣果樹面積不大,只有蘋果、核桃形成規?;?。果園管理水平整體比較低,果園管理粗放,產量低,品質差。近年來,隨著果汁加工廠的興建,對張家川縣果品銷售帶動作用明顯。但是應該看到,果汁產業是深加工行業,對蘋果原料的要求相當低,屬果品中的低端產品,短期內解決了蘋果銷售難的問題。從長遠看,對優質高檔果品生產造成了不利影響。果汁加工企業大量涌現,如果市場出現變化,將影響果品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要充分發揮果品產業效益,還是要走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優質果品生產之路。產后服務是張家川縣果品產業的薄弱環節,銷售上處于無序競爭狀態,組織化程度低,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營銷組織,果品銷售處于自產自銷狀態,主要依靠果品販運大戶從事銷售工作。貯藏增值意識不強,采摘后急于出手。貯藏能力不足,設備落后,以群眾自建簡易土窯為主,沒有現代化貯藏設施。張家川縣海拔相對較高,氣候冷涼,果實成熟期相對也較晚,在貯藏增值方面具有后發優勢和潛力。果品加工方面,有企業開發出蜜餞杏仁,但是產品單一,加工規模小,還沒有真正形成生產優勢。
張家川縣果農文化程度普遍低,文盲比例大。由于文化素質低,思想認識落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科學務果水平低,相當一部分果園管理粗放,新技術應用緩慢。優質果品生產主要體現在新技術應用上,果品生產新技術在張家川縣普及率滯后。近年來,生產優質果品的疏花疏果、果形高樁劑、果實套袋、誘蟲帶、粘蟲板等新技術在張家川縣示范的時間并不遲,技術水平并不差,為了示范推廣,每年林業局投入一定的資金進行引導示范,但是推廣面積仍然不大。雖然與群眾現金投入能力低有一定關系,但是果農接受新技術能力差、缺乏科學務果決心和信心應該是主要原因。
近幾年,由于張家川縣果樹發展緩慢,育苗工作滯后,沒有形成規模化育苗基地。全縣苗木生產規模小,難以滿足大規模建園需要,給果樹發展造成很大影響。育苗生產主要依賴專業戶,由于需求不穩定,加之生產周期長,育苗成本高,影響了育苗積極性。要解決這個問題,應實行合同育苗,保護生產積極性。爭取項目支持,建設現代化育苗基地,擴大生產規模,滿足張家川縣果樹快速發展的需要。
張家川縣自然災害比較頻繁,晚霜凍、冰雹、春伏旱影響最大,果樹花期容易遭受低溫凍害。農業作為一項弱質產業,需要反哺補貼,在遭遇災害后,應給予一定的保險補償,盡量保護果農生產積極性。
張家川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果品產業基地建設,已將林果業列為促進全縣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柱產業。各鄉鎮也要加強領導,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并確定專人專職果品產業發展與管理??h林業局及果樹站全力做好規劃及調運優質苗木、栽植管理等環節技術服務,各相關單位積極配合,大力支持,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完成。
積極爭取相關部門的支持,加大投入資金扶持力度,做到整合資金、整村推進、整流域治理、整區域開發,以確保果品產業發展規劃的順利實施。
要嚴格執行國家、省、市制定的相關果樹標準化管理技術規程,推行果園標準化管理、產業化經營,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確保果品質量上檔次,生產優質、無公害、綠色果品。一是加強土肥水管理,在做好常規管理、加大肥水投入的同時,重點推廣配方施肥,果園生草、覆草,穴貯肥水等生態、科學、旱作管理技術,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建設生態高效園。二是重視花果管理,全面推行疏花疏果、分期采收等優果技術。三是采用豐產高光效樹形,重視拉枝、疏枝等措施,簡化修剪。四是大力推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理念和措施,重視病蟲害檢疫,杜絕新種入侵,積極推廣生物、物理等病害預防措施,減少化學農藥用量,建設無公害、綠色果園。五是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提高果農綜合素質和果樹實用新技術應用能力,為生產高效、優質果品奠定堅實基礎。
建立和完善果品產業化體系對做大做強果品產業意義巨大。一是加強果品生產體系建設,主要是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形式有效組織果農或通過土地流轉、租賃等企業化的生產模式,生產高檔、優質、標準統一的果品,提高生產能力和商品生產率。二是發展生產配套企業和產后增值行業,特別是重視加工、貯藏、營銷等龍頭企業建設,以帶動果品產業的全面發展。三是做好科技、信息等服務體系和網絡建設,主要是加強和完善行業協會組織,構建適合現代管理的縣、鄉、村科技、信息服務網絡,以加強科技推廣效率和信息服務水平。
通過積極開展“樹樣板、做優質、創品牌”活動,切實重視土地流轉工作,為果品基地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探索多渠道融資機制,特別是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新建園的承包和經營,從政策上給予扶持,培養承包大戶,真正使土地、資金、技術實現優勢組合,創建高標準示范園。一是創新經營理念,轉變經營模式,特別是做好土地流轉,減少土地分散經營的弊端,為規?;?、產業化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通過整合多方資金,做到園、田、水、路、電等統一規劃和連片開發、綜合治理。三是重視調整樹種布局,優化品種結構。在基地建設中應始終堅持“調整產業布局、優化品種結構”的原則,讓示范基地發揮最大輻射帶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