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 蓉,王 濤,郭亞寧,左丹丹,李巧云,胡尚欽
(眉山藥科職業學院,四川 眉山 620200)
眉山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境內山巒縱橫,丘陵起伏,地勢呈西高東低,海拔最高3522m,最低335m。地形地貌復雜,形成復雜多樣的生態條件,復雜的生態條件孕育了生物多樣性,藥用植物資源豐富,是川芎、澤瀉的道地產區,藥材種植面積近667hm2。但長期以來,生產的藥材質量不高,比較效益偏低,沒有充分發揮中藥材的產業優勢。
本文旨在聯合省內科技力量,創新川芎、澤瀉道地藥品種的種植技術,生產高產優質的川芎、澤瀉等中藥材產品,創建眉藥品牌,推動眉山中醫藥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川芎是著名的川產道地藥材,含川芎的中成藥多達150多種,每年需求量近萬噸,川芎總產量的70%產于四川[1]。川芎生產中較突出的問題是鎘超標。據2004~2017年相關文獻報道[(涉及檢測樣品383份,藥用植物及制劑外經貿綠色行業標準WM/T2-2004(≤0.3mg/kg)],超標率高達87.99%。2018年四川省農科院在全省不同產地采集川芎樣品212份,鎘含量超標量高于90%,嚴重影響了川芎質量[2-3]。有研究表明,川芎鎘含量超標的主要原因是栽培土壤鎘背景值高以及川芎自身的高富集特性引起的[4]。
四川川芎產區有都江堰、什邡、邛崍、彭州、眉山市等地。眉山是川芎重要的道產地區,主要分布于彭山、東坡、青神一帶。與其它產區比,土壤中重金屬鎘的背景值相對較低(12批次檢測平均為0.4325mg/kg),是生產優質川芎的良好基地。所以,示范區選擇在東坡區。生產區包括彭山區、東坡區、丹棱縣、洪雅縣。
1.3.1 建立良種繁育基地 針對川芎種質退化和重金屬鎘超標的問題,以現有栽培品種為基礎,廣泛收集川芎種質資源,創制專用型川芎新材料,結合組培快繁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可就地育苓或山區育苓,為大面積生產提供優良種源。
1.3.2 控制川芎對重金屬鎘的吸收和積累 根據川芎生長發育、物質代謝與礦物質營養運輸以及內源植物激素代謝平衡規律,研制能降低川芎鎘吸收積累量的投入品(如土壤調理劑、降鎘生物制劑,禁用含鎘肥料和農藥),通過土壤施用或葉面施用,減少川芎植株對土壤中鎘的吸收富集或調節富集運轉方向,從而降低川芎塊根中鎘的含量。
1.3.3 綠色生態的規范化栽培技術 集成苓種繁育、土壤修復、栽種與田間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等為一體的規范化栽培技術,在示范基地應用,帶動大面積生產優質川芎藥材。
1.3.4 機械采收與產地趁鮮加工示范 ①加快川芎采收加工的機械化進程。人工費用在川芎栽培成本中占比最高,達到37%。引進多級碎土川芎挖掘機和雙振動川芎挖掘機,實現川芎機械收獲,降低生產成本。②改善干燥條件?,F有生產通常規模小、條件簡陋,技術工藝落后,川芎質量難以得到保證??梢胛⒉ǜ稍锛夹g和遠紅外干燥技術。③研制趁鮮加新技術。研制一種適合川芎產地趁鮮加工新技術,減少川芎飲片加工過程中的繁瑣工序,消除有效成分損失而導致質量不穩定的隱患,降低加工過程中人工成本的投入和過多的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實現高質量、高含量、高標準的川芎加工產品,實現川芎采后飲片生產一體化。
1.3.5 建立川芎氣調貯藏庫 改變貯存環境的氣體組份,將貯存環境調控在低氧狀態,以達到保障藥材品質的目的。
澤瀉是大宗品種,是六味地黃丸的主要原料之一,每年的需求量在7500t左右。川澤瀉主要分布在岷江,青衣江流域,主產于眉山的彭山區、東坡區、洪雅、青神,樂山市、彭州市、什邡、都江堰,但以眉山澤瀉個大、質優。由于近年市場價格上漲,種植面積持續擴大,2020年眉山種植0.4萬hm2,預計2021年種植面積達到0.47萬hm2以上。由于澤瀉與川芎種植區域幾乎在相同,也存在土壤重金屬超標的問題。此外,澤瀉生產中還存在嚴重的病害問題。主要病害有白斑病、灰霉病和褐斑病。以白斑病最嚴重,危害最大,在不利氣候條件下,發病率可達100%,可導致大幅度減產甚至絕收[5]。
示范區選在彭山區謝家鎮。生產區包括彭山區,東坡區,丹棱縣,洪雅縣。
2.3.1 良種繁育基地建設 在彭山區謝家鎮建立0.67hm2良種繁育基地。篩選生長健壯、無病害、個大質優的三棱子(澤瀉葉片著生在塊莖的三個方向,葉柄重疊聚集成3束,此類植株稱為“三棱子”)作為良種繁殖材料;收獲后除去殘葉,栽于肥沃的留種田,待春季萌發后摘除側芽,留下主薹開花結子;到6-7月花薹上所結的種子大部分呈現黃褐色時,分批采收,將帶種子枝割下,扎成小把,懸掛在通風干燥處陰干或曬干后脫粒,作為大面積生產用種。每年進行篩選和提純復壯,保證種子的優良性狀。
2.3.2 綠色生態規范化集成技術應用 ①培育壯苗。6月20日左右,選擇陽光充足,土壤肥沃,能灌能排的水田。排水至水深5cm左右,施腐熟堆肥或人畜糞水施用1500~2000kg/667m2,犁耙至平整田面后開1.3m寬的廂,廂溝寬30cm左右,廂面播種。出苗后加強苗床管理。②大田移栽。8月中旬收水稻后施底肥1000~1500kg/667m2。底肥含土壤調理劑,起到改良土壤,鈍化重金屬的作用。施用后犁耙達到泥細、田平、水淺。選擇陰天或陽光不強烈的天氣移栽,栽7000株/667m2。③綠色病害防控。以防治白班病為重點,結合灰霉病、褐斑病和白絹病。白斑病是真菌性病害,初侵源是帶菌的種子和在土壤中病殘體上越冬的孢子。根據病害特點進行綜合防控,如清除田間病殘體、種子播前消毒、合理密植、合理施肥;配制復合益生微生物菌劑,結合追肥施用進行病害防控,達到防病、促長、增產增收的效果。④田間管理措施。一是提苗管理,常在返青后進行;二是水分管理,水深度保持2~3cm;三是摘薹管理,隨時摘除抽出的花薹和側芽。
2.3.3 采收加工與貯藏 采收時間對產量和質量有明顯影響,眉山以移栽當年12月下旬采收為宜。采后用無煙煤火炕干,烘炕溫度不可過高,撞掉須根和粗皮。成品密封包裝,于陰涼、干燥、通風、防潮處貯藏。
2.3.4 質量分級 一等品,呈卵圓形,表面灰黃色,質堅硬,斷面淡黃白色,在50個/kg以內;二等品,間有少量焦枯、碎塊,但不超過10%,最小直徑不得小于2cm。
由政府牽頭、部門參與組建道地藥材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協調產業基地實施中的領導、協調、組織和決策。下設管理委員會,進行產業建設規劃和實施。形成領導小組總牽頭,各有關部門(單位)分工負責的上下聯動責任體系。
聯合省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省市主管單位共同組建眉山道地藥材產業發展技術專家團隊。充分利用行業自身師資力量、人才力量和設施設備優勢,為眉山市中藥材產業發展培育一支懂技術善經營的人才隊伍。
加強財政資金支持。通過政策銜接,協調相關專項資金,整合農業、扶貧等項目,重點支持道地藥材產業基地建設。強化招商引資。通過優惠政策傾斜吸引企業集聚,鼓勵各類社會投資,包括民營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投資現代農業,鼓勵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個體承包等方式參與道地藥材產業基地建設。對重點支持的企業投資項目,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入,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可提供擔保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