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宇 山東省泰安市中心醫院
當代我國建筑行業高速發展,相關工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創新,各類施工方法也就實現了不斷地完善。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在房屋建筑工程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如果施工技術較為落后,則必然影響施工質量,所以應該積極推廣大體積混凝土現代施工技術的應用。從總體上來看,在開展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過程中,大體積混凝土相關的施工技術應用頻率較高,例如裝訂承臺梁、地下室底板等諸多位置,均需進行澆筑施工。而受到大體積混凝土自身特點的影響,必須對其質量進行有效控制,才可保障其應用效果,可見對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應用進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在建筑工程中應用大體積混凝土技術,要求混表土從材料和配比方面即開始嚴格控制,選擇合理的材料,并對配比進行合理控制,盡可能減小出現混凝土水化熱的幾率,以降低混凝土溫度。在保障混凝土的耐久性以及設計強度符合要求的基礎上,應盡可能減少水泥用量,原因在于,單位體積之內,水泥用量越大,在混凝土硬化時,其中可產生的水化熱即越多。于混凝土之中加少量粉煤灰,可以對其硬化起到延緩作用,也就能夠避免其溫度上升速度過快,同時還有利于提升后期混凝土的強度,使其中的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混凝土之中還可添加適量外加劑,使其熱量釋放得到延緩,也就更有利于混凝土整體溫度的上升能夠處于均勻狀態。在混凝土之中,骨料所占據的比例必須在合理范圍內,一般來說占據約80%即可,且粗骨料應選用表面光滑、膨脹性較差的集料,含泥量在1%以下,沙子則應使用中砂,其中含泥量應在3%以下。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應用,對于澆筑過程具有嚴格要求,在施工開始之前,即應根據工程整體實際情況、同時結合周邊環境對合理的澆筑方案進行制定。將混凝土運輸至施工現場,即可根據相關規定和方案開始澆筑工作。對于應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的基礎工程,應避免選擇使用冷卻水管,所以每一次澆筑均應對最大厚度進行盡量縮減,以避免澆筑層厚度過大導致水化熱情況過于嚴重,并且每一個澆筑層的澆筑結束之后,均應對其進行有效養護,以保障其中溫度處于合理范圍之內,直至一個澆筑層的溫度降至合理范圍之內,且強度得到相應的上升,才可開展下一層混凝土的澆筑,并且各層混凝土之間的施工間隔應在混凝土初凝所需的時間之上,若工程情況較為特殊,還需采用分塊、分層的形式進行施工,不僅需要對溫度限制要求進行有效滿足,還需對施工縫以及后澆帶進行有效控制,以盡可能提升工程的完整性。
為了盡可能滿足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的各項要求,也就必須完善相關的振換工作以及表面處理工作。一般來說,大體積混凝土工程之中所應用的振動棒,應為插入式,以對混凝土進行細致振搗,并根據其泵送裝置方向以及流動趨勢對位于前、中、后的三個振動棒進行合理布置,以確保混凝土可以得到充分振搗。并且,在振搗過程中,要求振動棒可以自然落入混凝土之中,并能夠插入到下層尚未初凝的位置,所以需要振動棒的長度至少為5.1m,才能夠保證混凝土經過振搗之后處于均勻狀態。在振搗工作完成之后,應首先開展表面處理工作,使用刮刀把混凝土表面凸起完全刮平,同時使用砂漿對坑洼位置進行填補,以提升其平整度,在實施澆筑工作時,應采用手指按壓的方式對混凝土表面狀態實施檢查,在混凝土表面按壓無下陷、無滲水情況時,即可開展進一步的施工工作,且其中出現裂縫的可能性相對較低,最后還應使用木抹對混凝土進行再次處理,確認抹平之后,在其上實施覆膜操作。
對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來說,養護工作在其中十分重要,同時也是避免出現溫度裂縫的重要措施之一。完善混凝土的養護工作,有利于降低其內外部的溫差,也就可以縮減溫度應力,十分有利于混凝土早期的強度提升。完成混凝土澆筑工作之后,需要及時對其開展養護工作,在混凝土初凝之后,首先于其表面噴灑水分,初次噴灑以及第二次噴灑均應使用無壓噴霧器,以避免水壓力將表面的砂漿沖散。使用塑料薄膜覆蓋混凝土體之后,應在其外部再鋪設保溫材料,并根據外界溫度對材料厚度合理調整,于混凝土內部,則應設置冷卻管,并嚴格根據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相關要求控制水管間隔,且其不僅能夠起到降溫作用,還可提升混凝土內部濕潤度。在養護過程中,嚴格禁止任何人對混凝土進行踩踏,且應實時開展溫度監控工作,在混凝土初凝之前,每隔一小時即應測量溫度一次,混凝土初凝之后,則可每隔4小時測量溫度一次,并對溫度變化進行記錄,繪制成為曲線圖,以完善大體積混凝土內部溫度變化的監測工作和預警工作。
當前我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已經基本成熟,其中已經具有完善的施工方法和嚴格的施工技術要求,在開展施工工作的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施工方法,并嚴格根據相關要求開展工作,以盡可能避免出現溫度裂縫,進而實現整體施工質量的提升。
為了保障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可以得到科學、合理且有序的應用,則應首先對其中的配比進行完善,包括各項材料的選取及比例,例如混合料、添加劑、水泥、沙子等等。以水泥的使用量為例,為了盡可能避免出現水化熱,應盡量減少水泥的使用量,在通常情況下,工作人員應針對混凝土開展抗壓強度測試,測試時間約為60d,并需要反復進行數十次,才能夠對水泥使用量進行確認。并且,在測試過程中,應以混凝土施工的實際情況以及相應的防裂設計方案共同作為基礎,對其中發生水化熱可能出現的最高溫度和差值進行預判,再開展計算工作,以此為基礎獲得最高溫度應力。大體積混凝土若能夠與抗壓強度標準相符合,即防裂設計方案合理,能夠針對大體積混凝土起到較好的防裂作用,若不符合該標準,則需要重新進行估算,例如縮減水化熱溫度、縮減混凝土溫差等,以對施工技術及工藝進行改進,從而實現抗壓強度的提升,也就可以保障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抗壓強度能夠滿足相關要求。
混凝土攪拌工作的材料及時間均具有嚴格要求,相對于常規水泥攪拌工作所需的時長,開展大體積混凝土攪拌工作,所需的時間更長,原因在于,其中粉煤灰含量更大,且包含特殊類型的外加劑,同時水泥使用量相對較少,所以務必對攪拌時間嚴格控制,以保障混凝土攪拌效果良好,一般來說,30min左右即可。
當前開展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的過程中,主要以商用混凝土為原材料,將泵送劑、減水劑一類的添加劑應用于混凝土的制備過程中,不僅有利于降低發生水化熱的幾率,還可以進一步減少水泥的使用量,也就更有利于改善混凝土性能。當前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主要以泵送的方式進行運輸,有利于保障混凝土的及時供應,也就有利于提升混凝土澆筑工作的連續性,并起到保障混凝土質量的作用。
混凝土的澆筑過程能夠對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應用質量產生重要影響,一般來說,在進行混凝土澆筑的過程中,應采用分層澆注的模式,也就需要將混凝土的澆筑工作劃分成為段、條、層分別開展,完全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保障一層混凝土已經處于初凝狀態,才可對下一層混凝土進行澆筑,以切實提升施工效果。并且,在澆注時還須使用振搗器不斷振搗混凝土,保障振搗工作的及時和完善,在此過程中必須注重振搗順序,應首先采用插入式振動,再使用平板式振搗,在澆筑工作結束后的1h~2h,可針對混凝土表面開展抹壓處理工作,以促使初期裂縫得以閉合。
在房屋建筑工程之中,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和其他各項施工均結束之后,還應針對混凝土實施養護工作,以促使房屋建筑整體結構更加穩固,同時還有利于提升其整體質量。在完成混凝土澆筑工作之后,應開展多種形式的養護工作,例如灑水、保溫等,一般情況下,使用塑料膜或是草簾被即可起到保溫作用。且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對溫度進行控制,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合理把控養護溫度,若溫度過高、過低,均需采取相應措施,并且,相關工作人員應對施工整體情況全面掌握,根據不同問題采取合理對策,以完善養護工作。因為大體積混凝土均需采用分段的形式進行澆筑,所以在混凝土初凝之后至終凝之前,這一階段需要針對其開展二次震蕩或是對表面進行磨壓處理,以促使表面泌水得到有效排除,進而則可將表面裂縫消除。從實際上來看,大體積混凝土的養護工作應在澆筑結束約10h開始,且養護時間應控制在4周以內,若部分位置具有特殊要求,則可將養護時間適當延長。另外養護過程中,應由專門的工作人員進行負責,使用草袋或麻袋對混凝土表面進行覆蓋,以保障其中的水分充足。對于混凝土表面存在的不平整位置,需要進行抹平或填充處理,以保障其外觀質量良好。
可將膨脹混凝土作為開展后澆帶施工工作的填充材料,或是采用比縫兩邊混凝土強度高一等級的混凝土亦可。在通常情況下,后澆帶寬度在700mm~1000mm之間,鋼筋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斷開或不斷開,若將鋼筋斷開,施工相對復雜,但可更加有效地釋放應力。后澆縫則可選擇留成平縫,并注意將接縫位置的混凝土鑿毛清理干凈,同時保持其中的濕潤。施工過程中,后澆縫的溫度應在縫兩側以下,且盡量選擇溫度較低的季節開展工作。另外,澆筑工作結束之后,應進行至少28d的養護。
根據上文了解到,當前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已經在建筑行業中廣泛應用,雖然其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但只要能夠對施工技術的應用嚴格控制,即有利于發揮大體積混凝土的作用,從而實現施工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