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寬 廣西賀州市富川縣朝東鎮國土規建環保安監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全域土體的綜合整治工作正在各個省市政府部門的工作計劃中逐漸受到重視。在國家相關政策指導下,合理整并農村區域,農業規模化發展與經營,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打造城鄉產業的新格局已經成為目前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目標,而要想實現該目標,需依托測繪(量)技術的優勢,明確各區域土地整治現狀,做好土地規劃與整治前的勘察工作,以此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創造精準的技術環境。
在目前城市化發展相關工作實施中,為了全面規劃城鄉之間的均衡發展,政府部門出臺了一項“全域土地整治”的新舉措,該舉措的提出為城鄉規劃與發展創造了新的方向[1]。如嘉興市其在2007年之前所實施的措施為標準化農田建設,而建設內容主要還是以土地的開墾和整理為主;第二年嘉興市開始實施“兩分兩換”措施,主要內容為將耕地和建設用地的指標進行有效兌換,隨后需要分開管理土地各種性質的內容和整治工作,隨后以宅基地換房或者貨幣、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換股份或者出租,這促成其實施集中居住和生活轉換的方式逐漸形成;而到2010年其將該措施進行進一步完善后,形成現階段所實施的全域土地整治格局,其主要是將城鄉建設用地的指標增減加以明確,在該措施的長時間發展中,其發展到2017年,該年推行了“千村整治、萬村示范”的模式,這樣其在全域土地管理工作的實施中才得以全面落實。
而綜合對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分析,其內涵就是指在一定區域內部,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所確定的目標和土地用途,以整理、開發和復墾等方式,并將城鄉建設用地增加聯系作為主要平臺,利用該平臺和相關措施改善與推進鄉村中各項因素的綜合整治工作,如水利設施、農業規劃和林業設計等,在提升當地生態效益的同時,規范化農業發展工作也得到有效改善和促進,人口居住的集中化和產業發展的聚集化目標完成的一項系統整治工程。
測繪(量)技術就是以土地測繪(量)為主,對目標區域內部的土地面積實施精準測量和結合現代化科學技術與方法來實施的丈量技術。在該技術的應用過程中,其包含三段過程,其中以模擬化為初期技術形式基礎,隨后逐漸發展為數字化和信息化技術[2]。
在技術應用中,其所使用的相關系統和設備包含GIS系統、GPS全站儀、水準儀和電子通信器、CAD工程制圖軟件等相關技術形式,而所使用的數據庫包含ARC、GIS數據庫等。在結合這些技術和軟件的優勢支持下,選擇目標土地中已經存在的特征點和明確劃分的界限來反映地面實際情況和相關的地理位置信息,以便為后續土地的管理、規劃設計和土地建設提供精準的數據信息。
現階段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落實和深入,實現全域土地的綜合整治能夠積極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速度和進度。而在具體工作實施期間,主要的前提依舊是規劃工作,這也是提升全域土地整治效果的重要基礎。而結合土地規劃所制作的工作落實方案需要測繪技術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3]。
在目前城鄉規劃中,每一項工作開展都與土地有關,而關于土地的測量和信息明確則需要在前期掌握該區域的土地信息和相關測繪數據,以精準的數據來減少財力與人力的支出,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土地整治工作的效率,并且在精準數據的支持下能夠提升土地規劃的整體水平。因此測繪技術所收集的大量精準數據是全域土地整治工作效果的重要技術保障。
在全域土地的綜合整治工作實施中,其重點在于要將整治工作全域開展,而這就需要對區域內部的土地信息進行全方位、立體性的勘察和收集,這樣才能夠為后續全面覆蓋的土地整治工作奠定重要的信息基礎。因此在前期土地測繪中,技術的使用是重中之重。
而在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實施過程中,需要以測繪技術所提供的土地信息來對土地進行分類和面積的確定,以及明確該區域內部的河流、河道分布、交通網絡布置和生態環境和各項自然資源分布情況,以不同性質和面積以及存在形式的基礎性數據來進行其隸屬關系的精準判斷,以此可以說明測繪技術對于土地整治的交叉性評判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在土地整治工程結束后,為了保障后期管理和維護工作的實施效果,需要結合該區域內部的所有因素來厘清各項因素的權責歸屬,如農耕用地、土地流轉、用地新增項目和農業生產狀態等,并且結合所測繪的數據對該區域土壤肥力的培育和生態保持等工作作出前瞻性的計劃和規劃,為后續土地整治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資源。
在全域土地整治規劃期間,需要結合測繪工作將所規劃區域的土地信息和數據進行全面測量,為其規劃工作奠定合理和可行的依據[4]。一般在測繪工作實施中,都是以1∶500的比例精度進行,對所規劃區域所有信息資源進行詳細調查,主要內容為該區域的土地在整治前和后續5~10年中適合復墾或者農田高標準建設以及提升耕地質量所需要的土地資源質量、類型和分布情況,并對該區域政治前的交通、道路、水系和水利設施進行全面了解。
結合多種規劃方法融合和全域綜合整治的觀點,并根據該片土地的立地條件、集中連片度、整體可看性和農民對規劃工作意愿程度相對較高的原則來進行該區域的土地規劃,而在開展全域土地整治工作中,都需要結合鄉鎮政府中對該片土地所利用的辦法,選擇項目開展的地址之后進行詳細的勘測和定界[5]。首先需要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建設,并對該區域內部的永久農田進行耕地設計與規劃,將當地的鄉村特色、實際發展情況和相關的功能定位做好整體規劃,并合理的圈定農業生產和村莊建設方面的工作,將生態保護區域和產業開發區域等功能做好分離。
制定該區域土地所進行的全區域政治和生態修復相關工作計劃,隨后在負責這兩項工程的領導小組同意之后,各個縣區需要結合自身項目的實施防范,在經過發改委、財政部門、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住建部門以及水利、等部門論證后,其在項目報備過程中,所需要的測繪數據需要結合各個部門管轄的職能來確定,以為為后續這兩項工程的實施奠定重要的數據基礎。
在對區域土地進行全域規劃期間,需要根據該區域內部的全部要素進行政治,而生態環境整治工程需要體現出當地的風情風貌[6]。結合上述要求和原則,需將整個村域作為規劃工作的實施單元,并以全域土地整治工作為基礎,在實際測繪工作開展期間,需要將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宅基地建設項目和美麗鄉村地形測繪項目以及河道整治和環境綜合整治等項目的測繪工作有機結合,根據當地的地理優勢,利用GPS和全站儀等儀器來完成測繪工作,將公共設施、道路建設和農村房屋改造等項目的共同點和差異性進行明確,進而在生活、生態和生產等方面將測繪工作加以優化。
在對全域土地整治工程項目的監管工作實施期間,其所強調的重點在于如何將該項工作進行剛性引領,將當地具有特色的民俗旅游、生態農業和瓜田小鎮以及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有機融合,將傳統的道路體系、田埂系數以現有的規劃需求和生態政治需求來進行全域政治。而該項工作的實施就需要嚴格的根據測繪工作的監管,結合設計圖紙進行嚴格施工作業,并根據減量、集聚、整合和提升的優化措施來將目前零散的村莊實施綜合整治,保障全域整治效果的同時,能夠進行整體優化。
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開展期間,正好與我國第三次土地調查時間相互吻合,因為所有的土地整治項目都要結合第三次土地調查的內容和相關政策為基礎,因此在測繪工作實施過程中,必須要嚴格的關注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成果和效果,并根據此內容為基礎,以現代測繪技術為主要手段,配合土地的調查、規劃和監管工作,如在建設用地和農業用地測繪中所需要的圖形面積和權責歸屬問題、上下級之間認定問題都需要根據一些外業的地類進行實際測繪,這樣在保障測繪質量的同時,能夠保障測繪工程中數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7]。
綜上所述,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實施中,最為主要的因素就是人為因素,并且結合全域土地整治工作實施后,其測繪結果所展現的各項要素信息,如生態環境信息、土地建設信息和民用耕地信息等,都可以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持依據,隨后這些數據可根據各種媒體形式來進行宣傳,以政府帶頭,加強全民宣傳的效果,以此來保障該區域內部的生態效益和未來的經濟效益。望此次研究能夠被當代學者關注,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引用,以此為我國測繪(量)技術在全域土地整治中的具體應用進步獻出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