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孝英,何海燕,蔣小娟,張 鳳,張 晶,李 穎,黃 舒
(火神山醫院感染一科一病區,湖北 武漢 43000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具有發病迅速、傳染性強、普遍易感、傳染范圍廣等特點。現已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進行管理[1]。全國衛生系統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應對這場前所未有的挑戰,將大批量醫護人員投入到這場抗疫行動中,護士作為此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重要力量,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面對護士抽組急、病房投入使用快、短時間內大批量收治患者等影響因素,絕大部分護士無相關臨床護理經驗及管理經驗,從而缺乏對護士角色及工作內容的界定。合理配置并使用護士是保證良好工作運行狀態、保證患者安全、提高護理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本院收治的患者均為中重癥患者,作為一線護理管理人員采取了分區角色配置式責任制護理模式。每個區域根據工作量及工作性質不同配置了不同數量的角色或其中部分角色,且每個角色根據實際工作情況細化了工作流程與可操作性的工作內容,既符合烈性傳染病工作要求,又可使護士在短時間內迅速落實工作職責,保證了護理安全,減輕了護士在陌生環境中的壓力,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病區共有護士36名,其中具有護理管理經驗的臨床護士長12名(33.3%),臨床一線護士24名(66.7%),從事呼吸、重癥等相關專業護士15名(41.7%),副高級及以上4名(11.1%),中級22名(61.1%),初級10名(27.8%)。
1.2方法
1.2.1病房分區設置 根據呼吸道傳染病治療管理要求,結合本醫療隊抗擊非典及抗擊埃博拉病毒的經驗,對病區進行規劃,設立三區(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3-4]。嚴格遵循傳染病分區原則設置病房布局,嚴格落實“三區兩帶兩線”的劃分[5]。功能區域主要分為清潔區(綠區)、潛在污染區(黃區)和污染區(紅區)3個區。綠區主要包括醫生及護士辦公室、值班室、庫房、更衣室、穿衣室1等;黃區主要包括病區內走廊、穿衣室2、醫生及護士辦公室及治療室等;紅區主要是由病房、供患者活動的病房外走廊等。其中綠區與黃區均設置有醫生及護士辦公室。
1.2.2角色配置與人員分工
1.2.2.1角色配置 COVID-19是一種新型的、突發的烈性傳染病,重癥患者比例高,且護理難度大,因此,只有在合理分工、正確配置人力資源的情況下才能提高救治質量,保證患者及醫護人員安全[6-7]。根據各區域功能定位設置工作崗位,明確相應的護士角色,綠區、黃區工作量相對較輕,分別為2個角色,即A、B角,紅區4個角色。 每個區域均根據工作性質及任務不同將所屬人員分為A、B、C、D角。相同區域、不同區域角色既有分工又有各自的具體職責。其中每組的角色組成均考慮到年資、專業技術職務、專業相結合、互補的方式等因素。在值班時間上不斷優化,初期考慮到護士不適應耐受性差等問題紅區每班2 h輪換,后期調整為4 h輪換,黃區5 h,綠區采取24 h值班制,以便護士更好地適應,防止嘔吐、頭痛等意外暴露事件的發生。
1.2.2.2人員分工 在突發災害救援中,為保證救治力量最大化發揮作用,護理人員一般根據其年資、專科背景、經驗及臨床技能等方面進行分組[8]。因此,本醫療隊借鑒以往災害救援經驗并結合醫療隊人員的實際情況,依據其本病區護士不同結構特點,包括其專業結構、專業技術職務、年齡、是否參加過災害救援等因素擔任不同角色:(1)綠區由2名副護士長擔任,即A、B角,主要起溝通、協調、保障的作用。其職責是負責病房所需物品的準備,綠區的清潔、迎檢,以及與醫院其他后勤部門的協調溝通、藥品的領取等,起到保障與橋梁的作用。(2)黃區主要是由A、B角護士組成。其主要職責是醫囑的處理、綠區與黃區之間傳遞、通聯的樞紐,包括物品傳遞、藥物的準備、本區域的清潔衛生等。主要由高年資護士或具有豐富臨床管理經驗的護士長組成。A角的職責是負責醫囑的把關、防護物資的管理;B角的職責是藥物的準備、核對,紅區物品的準備、飲食的發放及黃區的清潔衛生等。當紅區人力資源不足或遇突發狀況時作為該班的支援力量進入紅區工作。(3)紅區護士的主要職責是患者病情的觀察、護理措施的實施、治療措施的落實,以及患者健康指導、本區域的清潔衛生等。根據其能力水平、專業技術職務結構等進行工作細化,A角負責本組人員工作的細化分工,包括分管的患者、清潔消毒的區域劃分;B角協助A角的工作,B角選擇具有臨床實踐豐富的人員擔任,以從事重癥專業的護士為主。C角主要職責是完成所分管患者的治療、護理措施的落實、健康指導等。同時,由于是收治COVID-19患者的傳染病區,其護士除擔任護理工作外還需承擔衛生清潔、消毒預防等工作。因此,C角擔任脫衣室1垃圾的收取,由患者外走廊進入紅區。D角還擔任紅區臺面、地面的噴灑消毒等工作。
1.2.3建立小組責任制
1.2.3.1責任小組的設置 面對COVID-19治療病房組建的緊急性與臨時性,以及抽組人員的復雜性等特點,為確保病區安全與高效運轉,本院成立了區域性責任小組,即綠區1個責任人制小組、黃區1個責任住小組、紅區4個責任制小組。綠區和黃區僅設立1名組長和組員;紅區每組設立1名組長和1名副組長。組長一般由臨床經驗豐富的護士長擔任,副組長一般由從事呼吸科、重癥監護病房等相關重癥且護理經驗豐富的臨床護士組成,每班實行同等數量護士交接班,以確保護理質量的同質性。同時,根據護理分級活動評估,動態調整人力資源。
1.2.3.2污染區域小組責任制護理的實施 紅區是COVID-19患者集中的區域,也是治療、護理康復措施實施的區域。在人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充分發揮患者自我護理康復的能力,調動其積極性參與護理。將住院患者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生活完全自理的患者;第二類為需要協助的患者;第三類為危重患者需要護士全程照護。根據患者特點、護士能力進行分組,全面落實責任制護理。A角一般由臨床經驗豐富的護士長擔任,相當于責任組組長,B角選擇具有臨床實踐豐富的高年資護士擔任,以從事重癥專業的護士為主,一般擔任搶救組組長,C、D角為相對低年資非重癥相關專業的護士組成,相當于組員。組長針對每天、每周、每個月及時收集和反饋團隊成員工作中的意見和建議,護士長每周組織組長采用“微信群”的形式召開會議,了解各組意見、建議及工作完成情況,梳理流程,制訂更優措施:(1)醫護患協同治療護理模式是通過醫療與護理學科間的、患者參與的有計劃的協同合作模式共同參與疾病的康復與護理,從而使醫生、護士及患者對疾病整個內容的認識既豐富又完整。通過實施不斷完善與修改計劃,不斷有效地促進患者早日康復。(2)個性化的健康指導模式是根據患者的疾病進展、病情評估、CT等影像學檢查資料,以及血液檢查結果等聯合分級護理能力評估結果,通過一對一方式制訂康復計劃及康復指導,如肺康復計劃、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計劃及飲食管理、運動管理等。(3)群體集中式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根據傳染病房設置特點及相關管理規定,利用黃區護士工作站內廣播統一進行同質化健康教育,包括COVID-19相關知識、飲食指導,以及如何正確洗手、如何正確戴口罩、為什么同為COVID-19患者仍需要戴口罩等相關防護相關知識,從而提高患者依從性。
經過4個月的實施,使治療、護理工作有序開展,無感染及不良事件的發生。
3.1分區角色配置式小組責任制可幫助護士盡快適應傳染病房的環境 接受抗疫任務的人員組成主要由多個單位抽組而成,原單位的工作模式與現行工作模式、環境等均存在差異。同時,面臨短時間內需要大批量收治患者等問題。在這樣的條件下如何使護士盡快適應環境、熟悉自己的職責、落實自己的工作內容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相關研究表明,由于工作壓力大、疾病相關知識缺乏等導致護士產生害怕、無助等不良情緒,同時,絕大部分護士心理韌性水平尚有待于提高[5]。因此,明確角色設置、詳實的工作內容是促使護士盡快適應環境、全面落實職責的重要手段。通過根據人員上班時段制訂每個角色詳實的工作內容,合理分配人員并給予適當的賦權[9],鼓勵護士積極參與管理、擔任適合自身的角色等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體表現在“三方”滿意度提高(護士滿意度、醫生滿意度和患者滿意度)、紅區內護理操作準備時間縮短,從而降低了護士因在紅區工作工作負荷加重而導致的隱患或不良事件等。
3.2分區角色配置式小組責任制可重點保障COVID-19患者護理質量與安全 COVID-19患者的護理工作難度大、技術要求高,這給抗疫一線護理人員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壓力[10]。為保證護理安全,本護理組自組建醫療均按此模式運行,且在運行中不斷優化。其職責內容詳實、嚴格,落實到每個角色、每例患者。由于角色分工明確在臨床實施過程中積極杜絕因垃圾收取不及時或過多導致的風險;因脫衣室1和脫衣室2缺少洗手液、避污紙等引起的出紅區、黃區人員被困等。此模式的運行不但保證了患者的安全、同時也保證了醫護人員的安全、病區的環境清潔等,從而使病區良好運轉。
總之,公眾面對突發傳染性公共衛生事件時常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反應,特別是在傳染性疾病的高發期,容易出現各種負性情緒[11],不同能力擔任不同的角色既是保證應急任務下醫護人員安全的重要條件,也是保證高質量完成工作的必備途徑。角色也就是對某種特定位置到達行為期待與行為要求,是一個人在多層次、多方位的人際關系中的身份和定位。護士角色則是指護士應具有的與其職業相符合的社會行為模式[12]。因此,在面對COVID-19疫情的突如其來、人力資源得不到充足保證、組內成員之間磨合還不夠充分、前期防護培訓事件不充足、相關疾病知識不豐富的情況下科學地進行角色配置,詳實地制訂工作內容與分工是保證病區良好運行、保證護士及患者安全、有效落實護理計劃的墊腳石。由于本病區成立時間短,在實際運行中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需進一步探討,總結更優的管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