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凱,郭 滿
(商洛學院,陜西 商洛726000)
農業是人民生活的重中之重,是國家安全的根本,也是保障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壓艙石”。傳統農業發展方式仍然是我國農業的主體,但近年來,特別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后,農業也面臨著從低水平向高水平躍升、發展模式的轉變等挑戰。綠色農業已成為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同時也是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和主要道路。以此為背景,本文以商洛綠色農業為研究對象,梳理現狀并分析綠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提出對策,為同類型地區提供有價值的解決方案。
綠色農業是指將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協調起來,在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戶收入的同時保護環境、保證農產品的綠色無污染的農業發展類型。綠色農業涉及生態物質循環、農業生物學技術、營養物質綜合管理技術、輪耕技術等多個方面,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綜合概念[1]。
與傳統農業相比,綠色農業有利于保護環境、保證農產品數量和質量安全,是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模式。同時也是一種綜合協調各方因素、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經濟良性發展的高效率、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綠色農業可規避各種農業發展道路上遇到的弊端,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是合理優化傳統農業模式的一種新發展[2-3]。
商洛地處秦嶺東南腹地,占地面積1 929萬hm2,地形特點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下轄6縣1區,2020年末總人口250萬人。近年來,商洛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產業,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以下簡稱“三產”)的綜合發展,種植養殖、產品加工、休閑觀光和市場營銷終端等初步形成整個產業鏈。
商洛形成了以中藥材、茶葉、食用菌和干果等為主的綠色農業。到2019年底,中藥材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4萬hm2,年產量超76萬t,占GDP比例達10%以上,居陜西省第一。茶葉面積3.56萬hm2,產量7萬t,產值12.6億元。代料食用菌達到1.9億袋,產業規模位居陜西全省第一。核桃、板栗和松子等干果產量分別為1.7萬、3.8萬和0.25萬t。
目前,商洛規模化中藥生產企業已有21家,包括香菊、盤龍、泰華、必康和歐珂等,5個重點醫藥制造企業中,41個劑型、167個產品通過了GMP(優良制造標準)認證;以鎮安盛華茶葉有限公司、商南沁園春產業有限公司、商南產業聯營有限公司、山陽縣茶葉公司及山陽縣萬福、延坪等為龍頭的一批茶葉企業形成了商洛茶葉產業;形成了以陜西野森林、秦峰、中博等一批木耳產業龍頭企業;柞水下梁已建成特色木耳小鎮。
以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為特征的綠色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在逐步擴大,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強,市場認可度和市場份額不斷提高。
2018年4月,柞水木耳成功入選“國家品牌計劃——廣告精準扶貧”公益廣告,商南茶葉、柞水木耳、商洛核桃、鎮安大板栗、商洛丹參等產品已走向全國。2019年底,209個農產品被認定“三品一標”,生態種植示范場54個,無公害農產品124種、綠色食品11種、有機食品12種、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12個。
2018年商洛耕地面積約為11.5萬hm2,而到2019年,耕地面積減少了8 000 hm2,為10.7萬hm2;2015—2020年年均耕地面積減少5 000 hm2。
商洛耕地面積總數量的下降將會造成該市農村“三無”農戶數量的增加,農民收入的減少,將對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及社會安全穩定產生不利的影響。此外,國家和商洛的糧食儲備數量也會減少,不利于糧食儲備工作的開展,導致綠色農業發展受限。
商洛的綠色農業產業布局較落后,并未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行調整。盡管商洛各鄉鎮采取多種方式組織當地農民發展綠色農業,但在具體的實施中并未提前進行規劃,導致出現綠色農業發展規模小、無法產業化經營等問題,使得綠色農業資源不能優化配置和整合。在綠色農業的經營過程中,若商洛依舊使用以前的農業發展模式,綠色農業不可能取得較好的發展,會導致耕地土地的浪費、農產品重復生產、農產品銷售低價競爭等諸多問題,會阻礙綠色農業的發展,也加大城鄉一體發展的不均衡。
商洛綠色農業的結構優化和發展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第一產業中,各個行業的占比并無太大的變化,因此農業的產業結構也未發生很大的改變。2017年和2018年,商洛的農林牧漁業產值總額約為1 230億元和1 870億元,而2018年綠色農業總產值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所占比例僅為43%,與2018年相比,2019年的總產值下降8.67%。由此可知,2019年商洛非綠色農業在農業結構中所占比例約為67%,與國家農業環境建設標準相比,商洛綠色農業產業結構的比例分布不合理。
人力資源在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2015年以來,商洛為了推動綠色農業的發展而大力制定人才引進策略,主要通過以會代訓、增加時間、現場觀摩等方法來對人才進行培訓,提高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商洛農業技術培訓機構約為32所,當地的農民可以在培訓機構接受不定期的技術培訓,進而促進綠色農業的發展。依據目前商洛培訓機構的規模,這些機構每年培訓的人才達到1 900人,可培訓規模遠遠少于商洛的總人口。在冊登記的商洛可參與綠色農業的人才約為60 013名,其中有1/3的人才具有專業技術職稱,而高級技術職稱的占比僅為0.6%,學歷是本科以上的人員比例僅有1.2%。商洛的綠色農業人才儲備與當地的綠色農業需求相比,差距較大,人力資源不足將制約商洛綠色農業的發展。
商洛急需創新綠色農業管理模式,通過擴大綠色農業規模來推動綠色農業的發展。商洛可以將綠色農業建設組織和農戶進行集中化管理,來推進商洛綠色農業的發展。
首先,可以借助當地知名企業的影響力將企業與農戶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也可先讓當地企業組織聯合體,再將農戶加入其中,以此實現農戶集中化和組織化的管理,提高當地農戶的種植技術和生產水平,降低綠色農業的經營風險。
其次,需要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根據經濟的發展需求及宏觀的經濟環境來平衡各個產業的比例,以此來提高綠色產業的生產效益[4-5]。
21世紀是信息科技時代,綠色農業也需要充分借助先進的技術實現大規模和快速的發展。按照綠色農業發展目標和理念,商洛綠色農業需要借助農業科技示范區平臺,通過創新綠色農業生產和管理技術,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精品農業,全面提高綠色農業的農產品質量和檔次,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步伐,促進農業產品升級和農業產業化[3,6]。
綠色農業從業人才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將直接影響綠色農業的發展,因此商洛需要加大對綠色農業從業人才的引進和培訓。
首先,需要發揮商洛相關部門的組織能力,定期組織綠色農業生產專家和專業學者對從業者進行培訓和工作指導,加強和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專業技能水平,豐富和轉變綠色農業固有的經營模式。
其次,可以舉辦綠色農業勞動和知識大賽,對各地的綠色農業示范基地建設評比,培養從業人員的知識掌握程度,提高其綠色農業文化知識,加強從業者的勞動技能和專業技術水平,提高從業者持續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可通過培養一批具備新思想、新技能的從業人員,廣泛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促進商洛綠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7-8]。
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根據自身發展現狀,商洛制定了綠色農業發展的規劃和相關政策,但是很多政策并不適合本地綠色農業的發展需求,因此未能發揮出預計的、推動綠色農業發展的積極作用。因此,政府應該發揮引導作用,根據商洛綠色農業發展的實情來制定一套完善的政策體系,并保持穩定。在政策法規的制定與修改過程中,可對現有的政策加以整理與分析,使得新政策更加切實可行[9-10]。
(1)商洛綠色農業發展中存在分布地數量少、規模小、產業結構布局不理想、農業人力資源不足等問題。
(2)商洛應采取創新管理模式、擴大種植規模、加大對農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增強政府引導工作等對策,促進綠色農業的快速發展和加快農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