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鄉縣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 楊艷麗
草地貪夜蛾起源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分布于美洲大陸,具有適生區域廣、遷飛速度快、繁殖能力強、防控難度大的特點。2019 年6 月25 日,內鄉縣東川村首次發現草地貪夜蛾,接著在桃溪鎮黑山村、大路村、彭溝村,趙店鄉蓮花村,馬山口鎮鄭灣村,湍東鎮羅崗村玉米地都有草地貪夜蛾發生。自2019 年發現草地貪夜蛾在內鄉縣發生為害后,全縣先后組織召開草地貪夜蛾監測防控工作會議20 場次,培訓技術人員400 多人次,發動干部1000 多人,培訓農民10 000 多人,印制彩圖500 份,印發宣傳材料15 萬份,爭取防治資金100 萬元,其中,縣級資金30 萬元,省級資金70 萬元,購置應急防治藥劑3.4%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27 300 瓶,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劑7500 瓶,經過鄉鎮兩級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有效控制了草地貪夜蛾的發生蔓延,確保了內鄉縣秋糧的生產安全。
剛孵化的幼蟲通常隱藏在心葉、葉鞘等部位取食,吸食玉米葉片的葉肉后,玉米葉片上留下不規則的透明表皮,看上去像白斑狀,形成半透明薄膜的“窗孔”,取食葉肉時甚至只剩下葉脈。4~6 齡幼蟲對玉米的為害更為嚴重,取食葉片后葉片上形成不規則的長形孔洞,大量邊緣粗糙的孔洞內有蟲糞,也可將整株玉米的葉片取食光,也會鉆蛀心葉、未抽出的雄穗及幼嫩雌穗,影響葉片和果穗的正常發育。苗期玉米嚴重被害時生長點被破壞,形成枯心苗。
一是該蟲單次產卵量大,一次性孵化蟲量也很大,從一株玉米逐漸向周邊玉米擴散,因此可造成玉米單株連片為害;二是3 齡前幼蟲不易識別,但第一背板、第二背板有兩排橫向排列的毛蓯;三是4~6 齡幼蟲頭部前額兩復眼之間呈倒“Y”字形白色條紋,尾部背面呈正方形排列的4 個圓形斑點。
草地貪夜蛾的卵呈球形,在產卵階段為綠色,孵化前期變為淺褐色。卵成熟需要2~3 d。成蟲通常以卵塊形式產卵,每卵塊包含150~200 粒卵,在葉面上堆積為2~4 層。卵塊通常覆有起保護作用的灰粉色雌蟲腹部毛鱗。每頭雌蟲可產卵1500 粒左右。1~3 齡幼蟲體色淺綠色至暗褐色,帶有縱條紋。4~6 齡體長3~4 cm,體色漸漸變為深褐色,能明顯看出大齡幼蟲頭部呈典型的黃色倒“Y”形,腹部末節的4 個黑點呈正方形排列。
內鄉縣為防止草地貪夜蛾暴發,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全縣采取緊急行動,嚴格按照“縣不漏鄉、鄉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田”的要求,整合農業技術力量,充實監測隊伍,組織精干專業人員對全縣玉米田進行“地毯式”蟲情普查??h植保部門開展定點監測,系統觀察蟲害的災變規律,及時掌握蟲害發生動態。同時運用測報燈、性誘劑等科學有效的檢測方法和手段,準確掌握蟲情的發生情況,確保在蟲情發生的第一時間掌握情況。根據《內鄉縣2019 年草地貪夜蛾防控應急方案的通知》要求,各鄉鎮制定了應急防控預案和防控工作方案,列支專項防控資金,備足備好農藥、器械等防控物資,落實專業防控隊伍,做好打大仗、打硬仗、打持久戰的準備。全縣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立即動員群眾和各方力量,對發生田進行藥物防治,重點防治春玉米田,減少對秋玉米的為害。對于零星分散的田塊組織群眾進行群防群治,對于集中連片的田塊強化統防統治,確保7 天內所有春玉米田全部防治1 遍。全縣根據玉米田遷入成蟲的理化誘控和3 齡前的幼蟲防治,保護秋玉米幼苗生長,減少缺苗斷壟,壓低蟲源基數,減輕中后期防治壓力,發現蟲口密度高、發生程度重的區域,要求各鄉鎮采取緊急措施,千方百計在最短時間內控制蟲害擴散,確保不造成大面積成災。
草地貪夜蛾在內鄉縣1 年可發生4~5 代,完成1代需30~35 d,要經過卵、幼蟲、蛹、蛾4 個蟲態,以幼蟲取食夏玉米等多種作物為主。幼蟲又分6 個齡期,每齡期需3~4 d,以3 齡以內為防治最佳期。因此,要抓住低齡幼蟲的防控最佳時期。施藥時間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注意噴灑玉米心葉、雄穗和雌穗等部位??蛇x用防控夜蛾科害蟲的新型高效低毒藥劑噴霧防治。防治指標:玉米田苗期被害株率>10%,大喇叭口期被害株率>30%,穗期被害株率>10%。發現有蟲就施藥,用手動式噴霧器對準玉米芯打藥。2019 年,結合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推薦及國外應急防控該害蟲的化學藥劑,我們推薦以下配方。配方1:1 桶水+1%阿維菌素30 mL+蘇云金桿菌30 mL;配方2:1 桶水+1%阿維菌素30 mL+9.5%茚蟲威20 mL;配方3:1 桶水+3.4%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30 mL+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劑30 mL。經過各鄉鎮農戶的試驗示范,上述配方防治效果均達到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