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花,張明慧
(中國礦業大學 管理學院,徐州 江蘇 221008)
現行中國煤礦安全監管體制是“國家監察、地方監管、企業負責”的格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與地方煤礦安全監管部門共同承擔對煤礦企業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同時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有權監察地方監管部門的執法情況并提出改進意見。現行監管體制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是機構重疊,職能交叉、權責不清、監管簡單重復、立法不完備等[1]。物聯網介入煤礦安全監管系統后,通過物聯網,煤礦安全各項數據適時和實時傳入物聯網系統[2],但沒有充分發揮信息監管優勢。物聯網應用引起了煤礦安全監管方式發生巨大進步,要求煤礦安全體制相應調整和改進,以適應物聯網技術環境下的監察新常態,提高煤礦安全監管績效。
物聯網環境下,傳感器、傳感網分布在煤礦生產各處,提取大量安全數據,包括人員定位、設備隱患、環境監測等。通過云交互數據管道和云存儲處理海量數據,形成云系統。云系統包含煤礦地質、生產、監控、事故數據,也包含其他煤礦的安全數據,還包含監管執法數據和文件。不同層級監管機構均可從云平臺獲取所需安全數據進行決策。主要改變表現為:①通過物聯網獲取更全面、實時和關鍵的數據,安全數據可感知,可獲取和可傳遞,為遠程監管提供了技術基礎,遠程監管成為可能;②安全信息云共享解決了信息不對稱下的單獨監管,重復監管問題,各層級監管機構在煤礦安全數據上“各取所需”,分層分級監管成為可能,解決了信息孤島問題,提供多主體溝通協調通道,多主體協同監管成為可能[3];③精準化監管和柔性監管成為可能[4],挖掘大數據安全規律,依托數據挖掘、人工智能在風險預測預警和隱患排查上更為精準和柔性?;趥鹘y煤礦監管體系存在的弊病,以及物聯網應用在監察方式、監察內容和部門協調,決策技術上的新變化,安全監管體制在組織結構分工和運行機制上需要作相應的調整和改進,以適應物聯網技術環境下的監管新格局,實現對煤礦安全生產過程全面感知和動態協同控制。
1)對煤礦安全監管組織結構要求。鑒于物聯網在安全監管、部門協調、科學預警決策上的重要性,設置物聯網信息中心服務于各部門決策。物聯網環境下,仍需繼續對傳統體制機制的弊端予以改進和規避。如提高監管機構的獨立性,克服多頭監管的弊端等。
2)對煤礦安全監管運行機制要求。①利用物聯網系統,構建各監管層級“信息共享,各取所需,層層監管,各司其職”的煤礦安全數據管理機制。各監管層級均可從云數據平臺獲取相應安全數據,作出相應監管決策。②利用物聯網信息平臺,多主體監管的協同溝通機制成為可能和必須。由于監管任務的分工和監管層級,監管機構的差異,需要在多主體監管機構中建立協調溝通機制和協同監管機制。③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監管中的風險預警和隱患排查作用。通過大數據,把數據挖掘和智能預警通過機制設計的方式逐步納入風險預警機制,形成智能化風險預防和預警[5-6]。
3)對煤礦安全監管方式改進要求。在監管方式上,利用物聯網獲取安全信息,實現現場監管和遠程監管的結合。在監管內容上,對網上煤礦安全信息的監控,以及對現場安全信息的監控,組織機構的設計應該能體現這兩大區別同時要能進行統一的協調機構。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對煤礦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和風險隱患進行動態評估,從而實現差異化、精準化管理。
監管組織體系變革應著眼于發揮物聯網的安全信息采集、分析、處理、反饋和應用特點,從根本上解決安全信息不暢、監管依據不足、監管執行不到位等問題,從監管任務分工和多主體協同的角度重新調整和完善組織結構設計,創新監管方式,建立現代物聯網意義上的煤礦安全監管體制機制。
1)針對現行監管體制的弊端進行改進的原則。鑒于目前的“國家監察、地方監管、企業負責”的煤礦安全監管體系暴露出的多頭管理下的機構重疊,職能交叉、權責不清,地方保護主義,安全監管缺失的弊病,設計的煤礦安全監管體制應該在權責對等,獨立性以及協調性方面有所改進。
2)充分利用物聯網和數字化技術,體現信息監管原則。①實現信息共享和分層分級管理:根據監管層級和監管部門的職責差異,獲取相應安全信息,實現分層分級的監管;②信息化監管:煤礦企業通過物聯網建立隱患排查+風險評價+風險預警的閉環安全管理,同時以安全數據的統計分析為基礎,制定安全規章和安全監管政策。
3)多監管主體協同原則。利用物聯網云系統,在多監管主體之間構建溝通渠道和溝通機制,在監管內容、監管流程、監管方式上發揮多主體協同運作機制,避免信息孤島監管,形成系統化監管優勢。
4)利用物聯網、云系統與大數據技術創新監管模式方式。以大數據機器學習技術為手段,挖掘風險特征和規律,反映“預防為主”的風險動態評估和預測預警目標,提倡柔性監管和智能監管。
基于物聯網的煤礦安全監管運作機制是基于云平臺模式的協同運作機制,打破了原有部門的專業分工、職能差異,形成綜合一體,相互協助的運作模式。構建基于物聯網技術內核的煤礦安全監管體系,需要從監管體制組織結構、運行機制以及技術支持上加以完善。
1)建立垂直獨立的縱向組織機構。設立中央-省-地市3級或4級垂直安全監管機構,同時保持監管體系的獨立性。獨立性體現在3個方面:①與其他行業的安全監管獨立:獨立的監管機構可以割斷和地方政府的利益關聯,更公正、客觀、公平的行使監管職責;②煤礦安全監管的核心機構與地方獨立,實行垂直管理;③煤礦安全監管與煤礦行業管理的相對獨立:獨立垂直的監管機構能有效解決目前監管體制存在的突出問題,多個部門統一能形成合力,增強監管力量,監管監察合二為一,也有利于統一指揮,統一安排,有利于職責和職權配置,權責對等,權責更清晰,有利于各級部門的責任負責和追責機制,監管監察合二為一,有利于杜絕多部門簡單、重復監管現象,減少資源浪費。
2)增設物聯網中心??紤]物聯網在煤礦安全監管中的重要性,有必要設計物聯網安全信息中心,負責對煤礦傳入的煤礦安全信息進行管理,同時負責把相關信息報送給相關監管機構和部門。物聯網安全信息負責對煤礦安全信心的獲取,存儲,應用,所起的作用是安全信息管理。通過安全信息管理,一方面各監管層級可以實現遠程監管、分層分級監管。另一方面,安全大數據會帶來更精準和柔性的風險預警和隱患排查管理。物聯網中心提供合適的信息流轉和協調機制,是發揮組織結構功能的重要一環,有利于監管方對被監管方的監控,也有利于監管組織內部的協調。注意物聯網中心不是直線部門,沒有發命令的權力,但有收集各項安全信息的權力,同時對主管部門負責。
1)建立物聯網信息入網。物聯網環境下煤礦安全信息可分為2類:必須到現場的安全信息和無需到現場的安全信息,后者又可分為實時監控和靜態信息。煤礦安全信息技術的使用效果既依賴于信息技術,又依賴于采集信息的可信度。因此,首先要對入網信息(危險源)源與安全基礎信息等進行標準化建設,保障整個監管體系的數據一致性。對于煤礦安全信息,應明確規定入網信息的類型、入網信息的性質(動態或靜態數據)、入網信息的格式等規范化,標準化信息源。
2)明確信息監管的監管權責。物聯網環境下,煤礦安全信息分層分級監管。數據管理的權限,內容不同,監管方式在不同監管層級上也有差異,要求在數據使用權責上合理界定。在監管內容上,各級危險源和隱患的監管方式、監管級別和監管流程在安全信息層面存在差異,也需要具體界定。監管部門在監管方式和監管流程上應加以明確,組織機構和機制設計上也應體現出利用數據監管的特點。在監管方式上,遠程監管和實地檢查的內容和流程存在顯著差異,在職責分工上也需合理界定。
3)理順物聯網環境下的多主體協調機制。物聯網云系統在構建多主體協同機制上具有極大的信息優勢。多主體、多層級監管機構通過物聯網云平臺可以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技術共享,構建多方參與、協同的多層次,多方位監察機制。基于物聯網的煤礦監管協調主要從2方面進行:①對多部門的監管任務和監管方式進行協調;②多部門監管下對監管流程進行協調。前者體現多部門監管任務的分工協調,包括對煤礦人機環管的各個監察部門的協調,網絡監察和現場監察的協調以及對監察、執法和外聯單位監督過程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協調。后者則是就多部門在監管執法以及監管流程的一致性和閉環性進行協調,理順多主體監管計劃、執法和反饋的協同機制。物聯網背景下的多方參與協同管控,分階段分層次分步驟,根據不同步驟的管理目標、管理內容、管理方法設置相應的管理人員,并建立統一執法平臺。物聯網對煤礦安全信息的導向是雙向的,這就決定了物聯網同時對危險源信息的的監管和正向監管信息(如安全教育信息)的雙向流通產生作用,煤礦安全監管體制應能體現和保障這種信息流轉和管理機制。
4)基于物聯網的配套安全監管智能系統的開發。物聯網系統不僅由感知層收集數據,而且需要在安全監管系統之間互傳數據,建立網絡層。最后還需要在應用層通過對調用數據的處理和解決方案來管理和控制手機、PC等終端設備,實現監管人員所需要的應用服務,或者與煤礦安全行業專業技術深度融合,實現安全監管的智能化。
1)實施差異化,精準化安全監管。以安全風險管控為主線,綜合考慮煤礦的災害程度和安全狀況等因素,即煤礦安全管理、災害程度、生產布局、裝備工藝、安全誠信、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人員素質及生產建設狀態等,將煤礦分為不同的類別,采取不同的監察時間、監察次數,將監管力量向災害大、易發事故重點區域、重點煤礦傾斜,優化監管資源配置,實施差異化、精準化的安全監管[7]。利用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對風險和隱患分級,實施差異化、精準化管理[8]。按照風險等級及所需管控資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等因素,對風險等級進行分類。風險越高,管控級別越高。確定不同層級的管控方式,重大風險由煤礦主要負責人管控,較大風險由分管負責人和科室,一般風險由區隊負責人管控,低風險由班組長和崗位人員管控,實施差異化動態監管[9-10]。
2)現場監察和遠程檢查相結合的監管模式。遠程監察是指利用多種信息化手段,打破地域、時間限制,在煤礦現場以外通過網絡遠程開展的監察執法活動。通過物聯網和云平臺,使用計算機及各類終端查看各類監測監控數據、煤礦安全生產基礎數據、圖紙、資料等,各級監管機構可以獲取更全面、實時和關鍵的安全數據。物聯網環境下,遠程監察正逐漸成為常規和主要的監察手段。建立遠程監察和現場監察相結合和協同的機制。建立遠程監察的流程、內容、對象和權責機制。
3)應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助力風險預警。用大數據技術和智能技術,建立物聯網環境下以預防為主、風險自動識別與預警的煤礦安全的柔性監管方式。以大數據機器學習技術為手段,挖掘風險特征和規律。同時,利用物聯網相關技術手段,突破信息采集可信保障、重大風險與違章自動識別、移動互聯執法等關鍵技術,建立安全態勢預警指標體系及預測預警模型。建立風險管控云平臺,以技術信息為手段,以風險的“管”和“控”為核心,借助安全態勢預警指標體系及預測預警模型,結合物聯網環境下的礦井重大風險與違章自動辨識、區域風險態勢智能分析與預警等關鍵技術,進行隱患識別,風險動態評估和自動預測預警。
煤礦安全體系改進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在信息獲取與共享、風險管控上的獨特優勢,在煤礦安全監管模式、機構設置、運行機制上進行改進。改進后的監管體系圍繞安全數據和監管數據,通過數據收集,分析,處理和反饋,實現了分層分級和協同監管的新機制。在監管方式上,新模式提倡精準監管、差異化監管和柔性監管。當然監管工作的高效運作還需要法律法規,技術投入層面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