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紀申 曹子俊
中國十七冶集團有限公司 安徽馬鞍山 243000
本綜合建設項目位于貴州省羅甸縣城東新區,包括3個單項工程:羅甸玉石文化中心房建工程、羅甸“五橋”橋梁工程、羅甸“二路”道路工程。總建筑面積51000平方米,其中1號橋為獨塔自錨式懸索橋,3號橋為實腹式風雨連拱橋,5號橋為上承式鋼筋混凝土箱型拱橋。項目運用BIM技術的參數化、可視化、協同性、模擬性、優化性和出圖性等特點,融入本項目建設過程,輔助進行項目管理,實現工程設計及施工方案零差錯,項目技術交底可視化,制定施工各階段管理計劃,避免人材機浪費,降本增效,綠色施工,提升項目及企業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施工初期,通過對擬建工程建筑結構施工過程進行直觀的模擬演示,展示施工作業順序及資源銜接,為編制施工進度計劃和資源配置計劃提供優化參考。
通過碰撞檢查,我們找出設計時關于管線與建筑結構之間、管線之間的不合理之處,通過優化,合理排布管線位置,解決問題,報于設計單位審查核準。解決了施工當中,因設計不合理造成的返工,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施工成本。
利用BIM模型可視化和可出圖性特點,準確便捷查看各類管線的綜合排布情況及某施工復雜節點的平、立、剖及三維視圖,簡化施工難度,做到可視化交底,提高施工效率。施工階段進一步深化BIM模型,形成施工管理模型,實現建設過程的數字化管控[1]。
通過模型流水段劃分與關聯,進度計劃關聯與分析,實現現場施工進度與計劃進度的協調管控;及時反饋現場施工進度偏差并分析進度延誤原因,采取增加人工、機械、夜間施工等糾偏措施。
通過模型快速查量提量,并對比現場實際用量,更準確的指導項目部限額領料,更好的管控物資和降低成本。通過BIM5D快速查(提)量,明確物資需求,提前做好物資需用計劃。根據分期報量,對比實際完成,使得業主在支付工程預付款和進度款時有理可據。
項目開工前,將工程設計模型導入原始地形模型進行定位整合及數據處理,經軟件計算可得出相應工程土方挖填量,為工程建設提供有力參考依據。
通過工程模型與原始地況模型實景整合,可快速發現施工現場存在的拆遷物、障礙物等,并生成標識報告反饋業主進行第一時間處理,避免工期延誤,成本增加。
通過上述技術的應用,在本項目實施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得到了相關單位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