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馬曉云
從十七大到十九大提出“文化軟實力”“文化繁榮”“文化強國”“民族復興”以來,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目標任務已落實到國家治理層面。文化是民族發展的根本,創意是文化發展的必要手段,文化與創意產業相融合發展是實現目標任務的有效路徑。2014年文化部下發了《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指出推動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有機結合,形成有文化特色的創意設計發展路徑;支持基于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設計和文化內涵開發,進一步提升實用功能和審美性,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相結合。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和《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傳統文化向文創產品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傳統文化繁榮發展及傳承的方法路徑。2017年3月12日,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推出《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目的是處理好傳統工藝中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包括文化創意產品設計。
本案例利用現代設計理念和方法對桂劇臉譜進行文創產品設計,使桂劇臉譜藝術符號能 夠被現代人所認同和接收。通過文化創意產品的轉化,使當代人從產品角度認識傳統桂劇,讓桂劇藝術文化以產品方式融入當代人生活,擴大桂劇受眾群眾,傳承桂劇文化。
目前,桂劇文創市場除了《桂林有戲》戲曲精品項目,相應其它的文創產品開發處于空白(如服飾、臉譜等)。對桂劇臉譜文化及藝術價值的挖掘,使其進一步與文創相結合的產品轉化無疑是桂劇文創市場開發的一次嘗試,進一步拓展桂林地方戲曲文創項目產業發展。
本案例將桂劇與文創相結合研究,將桂劇文化資源優勢化為創意產品優勢,通過桂劇臉譜文創產品轉化的實際案例,它的新方法和創意路徑,為同類型戲曲臉譜向文創產品轉化(邕劇,越劇等)提供創新的參考坐標,為廣西地方其它戲曲文化的創意產品設計轉化起了示范引領作用。
桂劇屬于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一種有名的廣西地方劇種,也是廣西人民生活方式的縮影。其地域特色與文化內涵體現在服飾、臉譜、唱腔。桂劇臉譜的淵源來自祁劇,在長期發展演變過程中,臉譜的色彩、構圖、造型、紋樣、圖案塑造了人物角色的獨特性,折射出桂林地方戲曲民俗文化特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會經濟水平提升,科學技術促使新媒體興起,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使得人們的審美價值與需求發生了變化,桂劇的表演形式及題材內容等各方面與時俱進,得到了改良與創新,但其文化要素(臉譜、服飾等要素)衍生的文創產品相對停滯,未能滿足當代人的審美需求,進而影響桂劇文化當前的傳承與發展。在有關桂劇臉譜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的現狀調查中,課題組成員主要采用了實地調研與文獻資料搜集的形式進行,調研時間為2018年10月-12月。實地調研為桂林與陽朔文化創意產品市場、臉譜制作傳承人、桂劇文創(演藝市場)。其它戲曲類文創產品的文獻收集主要集中在知網。
(1)戲曲類文化創意產品市場的走訪調研
課題組成員主要選擇桂林市文創產品集中地點,即桂林.瓦窯小鎮、瓦窯公社、陽朔三千漓非遺文創產品中心3個地址進行走訪。3個地方為旅游文創產品及藝術展品發地代表(見表1)。

表1 桂劇文創產品現狀表
通過以上3個踩點的文創中心或者文創產品調研,戲曲類-桂劇衍生的文創產品如桂劇臉譜文創產品市場基本空白。
(2)桂劇臉譜繪制藝人走訪調研
本案例組成員之一的秦桂娟女士為桂劇院演員(國家二級演員),劉濤為桂劇忠實粉絲,輔助秦桂娟女士保存民間桂劇藝人繪制的僅存的55張桂劇實物臉譜(實物如圖1,目前已移交給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機構保存),人物臉譜為整臉、奸臉、花臉、歪臉、爛臉、霸霸臉。55張臉譜由秦桂娟女士的已故愛人幾年時間親手完成繪制。通過與現代桂劇臉譜相比,出生于1938年代的桂劇民間藝人在人物角色的顏色、線條與構法選擇與繪制與現代戲曲的審美不一樣。人物勾勒比較粗線條,顏色單一,注重動物符號的運用,與現代戲曲審美標準有距(見圖1)。

圖1 桂劇原創臉譜(來源于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傳承中心)
(3)桂劇、院走訪調研
課題組成員走訪了桂劇院了解到,桂林僅有的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屬于戲曲、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桂林戲曲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級別高、開發價值較大。從市場消費者角度而言,不論是本地消費者還是游客,對桂林戲曲、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偏好程度較高,對其發展前景持有信心,傾向于去戲曲演藝場館進行消費。目前桂劇研究院根據市場需求,創建了《桂林有戲》桂劇品牌文化,搭建了文化平臺,建立了專業化與現代化的商業品牌運作,但依附于《桂林有戲》載體衍生的文創產品(臉譜文創產品)基本為空白。
如今是注重視覺符號化傳播的時代,對桂劇非遺文化符號元素進行提煉與創新,以視覺符號的形式在文創產品中進行設計研發,是文化創意產業對桂劇非遺文化的拓展性的開發,有利于桂劇文化在當代的活態化發展與傳承。根據課題組成員走訪桂林桂劇團,發現大部分關于桂劇文化資源主要以日常演出、海報宣傳、書籍資料及影像資料的形式,雖也有結合公眾號、網站等當前比較先進的媒體平臺宣傳,但桂劇的衍生產品或文創產品較少。即使桂劇與文創相結合,設計相關的文創產品,也缺少具體的設計策略與手段。通過對桂林文創產品的實地調研,桂劇臉譜文創紀念品或文創產品幾乎沒有。通過走訪桂劇臉譜繪制藝人,除了缺少桂劇臉譜繪制藝人傳承人。在現代產品設計中,科技的力量可以改變一個產品的發展軌跡,從色彩、造型、功能到技術都能夠實現代化,與消費者現代審美產生互動,引發他們的精神共鳴。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制約與臉譜文創產品設計的缺失,使得桂劇臉譜文創產品幾乎為零。分析桂劇衍生文創產品的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結合高校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好決算報表數據,通過增加新模塊新功能,讓軟件整理的數據全面直接反映高校的辦學情況。增加反映工作實際需要的表格和數據統計。如增加單獨反映教學經費、科研經費的報表;單獨反映學生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儉學、學生活動費和就業指導等經費的報表;單獨反映生均辦學經費等辦學指標的報表;反映現金流量情況等報表,這樣才能實現統計出來的數據能運用,能運用的數據促進工作開展。
第一,桂劇非物衍生文創產品(臉譜)挖掘不夠。桂劇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尤其桂劇臉譜具有桂林地方地域特色,點在臉譜中的視覺美,一勾一抹的線條美、面在臉譜中的分布美,與圖案的特殊美特點決定桂劇臉譜文創開發具有先天的優越條件。然而,桂劇臉譜文創產品設計與開發并不充分,其原因桂劇臉譜參考文獻資料有限,對于衍生文創產品的設計師對其文化背景的了解與內涵的認知增加了難度。設計師對桂劇文化內涵的理解及對文化符號的現代視覺化提煉與重組,把桂劇的文化內涵與文創產品載體融合,加強桂劇臉譜文創產品的紀念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及產品設計實用價值等,都離不開桂劇資料。有限的文獻資料加大桂劇文創產品設計與開發的難度。
第二,桂劇文創市場產品開發薄弱,缺乏延續性。桂林桂劇院新開發的《桂林有戲》集桂劇、彩調、文場、大鼓、彈詞等多種戲曲表演形式之精華于一體,全面展現桂戲的正和雅、動與靜,集中桂林傳統文化的清逸之風。將桂劇非遺的活態傳承與現代舞美設計理念相結合,通過聲光電、多媒體以及傳統手繪等多種手段,展現小劇場戲劇的獨特魅力,讓觀眾耳目一新,滿足現代大眾對戲曲品牌的消費同時,桂劇文化得以傳播。《桂林有戲》戲曲品牌在現代美學的打造下受現代觀眾的青睞,但品牌發展的持續性離不開文化元素深度挖掘及系列文創產品的開發,形成自己獨有的產品設計風格。就目前桂劇文創市場除了《桂林有戲》劇目外,相應衍生的臉譜文化要素的文創產品幾乎為零。同時傳統手工藝受到傳統觀念和設計技術制約,導致了桂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程度低,沒有新的設計元素和其他衍生品。
第三,桂林文創產品與地方文化融合薄弱。通過對桂林文創產品市場的調研,文創產品載體運用方式生硬,缺少與桂林文化的聯系性,產品的附加值較低。文創產品類型之間雷同現象嚴重。即使文創產品樣式豐富,但產品與當地文化之間缺乏文化共性與創新性,產品的使用功能、外觀造型及包裝缺乏獨特新穎的設計,不能很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很多產品都是表面的設計,缺乏更深層次的當地文化內涵的表現,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占領市場,無法吸引消費者購買。
第四,桂林戲曲文創產品的設計缺少品牌意識。桂林缺少對桂林戲曲產品的品牌化、系列化的設計,很多方面都還處于初步探索的階段,還有待設計師進一步的探索與創新。面對桂林戲曲文創產品市場的現狀,桂劇臉譜文創產品研發時也需要注意以上的問題,文創產品不僅要符合消費者的實用性也要考慮其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結合學習優秀的國內外設計案例,總結適合桂劇自身的設計方法,拓展桂劇臉譜文創設計的多維度探索,以一種新穎的設計方式把桂劇融入當代人的生活,讓桂劇以一種新的形態傳承下去。
基于以上調研結果的總結與問題的分析,課題組成員將利用秦桂娟女士保存的桂劇臉譜為藍本,選擇其中的14張人物臉譜,嘗試性對其臉譜圖案的提取重構設計,即對圖案的整體提取變化、圖案的紋樣提取變化、卡圖案色彩提取變化,卡通IP人物造型變化進行重構設計,利用蠟染工藝制造功能化文創產品。
桂劇臉譜文創產品設計:
桂劇臉譜提取重構設計在蠟染生活功能類創意產品上,實例選擇書包、手機袋、抱枕、筆記本為創意產品設計對象,既實用又美觀。選擇對象與桂劇臉譜提取重構設計圖案融合統一,使其展現出桂劇臉譜的魅力。本案例的臉譜創意產品設計主要為下面三種(見圖2):

圖2 桂劇臉譜文創產品
(1)提取重構設計圖案的組合應用。將設計出的桂劇臉譜圖案元素進行組合重構設計,繼而運用卡通IP人物使其與生活功能類創意產品相匹配,同時將蠟染工藝融入創意產品設計。
(3)提取重構設計圖案的拆分應用。將提取重構元素圖案進行拆分,使其與特定載體屬性相結合,能夠更好地表現出創意產品的屬性和特點。
1.臉譜素材原創性
本案例的目標是以桂劇臉譜為研究對象,通過挖掘臉譜文化內涵,利用蠟染工藝,卡通化造型,設計桂劇臉譜蠟染系列文創產品。探索一條桂劇(臉譜)文化要素向文創產品轉化的新路徑與新方法,開創一條桂劇(臉譜)“老文化新呈現”的傳承方式。因此,課題組收集的臉譜素材為桂劇院留存下來的藝人繪制版原創素材。桂林市桂劇院秦桂娟老人親手繪制的55張人物桂劇臉譜通過色彩、構圖、造型、紋樣、圖案等元素凸顯人物性格特征,區分人物角色,具有原創性、不可復制性(見圖3)。

圖3 秦桂娟老人與桂劇繪制臉譜
2.工藝創新性設計
文化創意產品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產品的設計及工藝的新穎性與創造性。在實踐研究過程中,本案例組對桂劇原創臉譜圖案的整體、圖案的紋樣、圖案色彩進行提取變化,繼而通過卡通化IP人物造型變化設計,運用蠟染工藝繪制實現文創產品的轉化。新的工藝設計滿足了現代社會審美需求相互結合(見圖4)。

圖4 桂劇臉譜元素提取卡通IP設計
3.具有文化價值與商品價值
蠟染工藝的桂劇臉譜文化創意產品不僅注重產品使用的實際功能,而是讓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認知桂林地方戲曲文化,非物文化情感體驗。在傳達桂林戲曲文化價值觀念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因此,本案例組的文化創意產品具有高附加值。
4.具有文化傳承目的
本校的旅游管理類專業中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課程,讓少有接觸桂劇非遺的學生通過接觸→了解→理解→接受的認知過程達到桂劇(臉譜)“老文化新呈現”的傳承方式目的(見圖5)。

圖5 桂劇臉譜文化創意產品
1.運用卡通IP人物,蠟染工藝
本案例在選取四大名著中的《大鬧天宮》為“IP”,將桂劇臉譜元素提取重構進行卡通人物設計,制作成生活功能類文創產品素材,并通過蠟染工藝繪制并轉化為抱枕類文創產品,實現桂劇臉譜藝術符號能夠被現代年輕人所認同和接受。
2.應用案例多樣化
桂劇臉譜造型多樣,藝術表現力強,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因此,為了促使桂劇臉譜再設圖案與產品載體有機結合,本案例采用了提取重構設計圖案的組合應用,提取重構設計圖案的直接應用,提取重構設計圖案的拆分應用于生活功能類創意產品中,實現了桂劇臉譜文創產品的多樣化設計。
具有藝術價值、生活功能的桂劇臉譜蠟染文創產品具有潛在的市場推廣前景。首先,桂劇臉譜文創產品依托蠟染工藝,本身就充分利用了蠟染與生俱來造型的構成美、形態的裝飾美、組織的結構美、色彩的樸素美基本藝術特征。以它作為桂劇臉譜藝術表達的載體,極具藝術美感。其次,將卡通形象融入桂劇臉譜,突破了桂劇臉譜的傳統畫法,將桂劇臉譜卡通化,將激發青少年的購買好奇心及興趣,購買欲望。再次,除了桂林山水,桂劇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副其實的“桂林制造”“桂林特色”,與之相應文創衍生品一定程度吸引入境游客的眼球及購買力,且產品性價比高。最后,桂林作為國際旅游勝地,國內旅游、入境旅游游客基數為產品市場的培育與推廣提供了基礎及前體條件。
基于蠟染工藝的桂劇臉譜文化創意產品轉化設計應用與研究課題提出轉化新路徑、新方法的基礎上為其它呈現形式的再次轉化提供了參考借鑒。
本案例研究可以直接應用在本校的外旅系和美術系專業的非遺實踐課程的開發,進一步體現了“秉承藝術興學傳統,以藝術教育為平臺,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辦學特色。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的重要內容,其文化內涵則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來源和基本元素,本案例討論如何將桂劇臉譜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相結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品”,即“地域性非遺文創”,是本案例的創新與特色之處。同時順應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的需要,對地方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創新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