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濤
(甘肅省核地質二一二大隊,甘肅 武威 733000)
生態文明理念提倡人和自然環境和平相處,共同發展。它既表現在人類社會精神、制度和物質成果等方面,也體現在自然環境的變化與發展上。生態可持續性發展與人類持續發展同樣不可忽視。礦產資源開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在這一過程中也會對大自然造成一系列的影響[1]。因此在勘查礦藏時,要協調好大自然與人類文明發展之間的關系。在本質上,地質礦產勘查與自然環境保護本就是充滿矛盾的關系,只有積極促進二者關系的緩和,才能夠促進二者共同進步。
在開展地質礦產勘查和自然生態保護工程時,要注重多樣化的原則,其實就是充分考慮不同地質礦產勘查的種類和技術,采取最適合的開采方式。但是在環境保護方面,往往存在諸多的影響條件[2]。并且多樣化工作的開展,也會影響監管和控制工作在現實中的運轉,這也對協調機制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分析地質礦產勘查過程中的內容可知,復雜性是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工作中不可忽視的一大特征。它的復雜性著重表現在類型不一的各種礦產資源、地質構造和交通狀況上。而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的進行和生態環境保護,本質上有十分明顯的區別。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也產生了工程規劃與協調系統方面的困難,工程實施十分麻煩。
地質礦產勘查具有周期長、廣度大的顯著特征,具體體現在地質礦產勘查的開采范圍大、勘查步驟多。并且由于受交通條件、地理與氣候環境以及其他各種條件的限制,現實工作中關于地質礦產勘查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工程的展開,也產生不少的困難,例如工程監察的進行,監督執行與監督范圍的劃分等等[3]。
在地質和礦產勘查工程中,受電能供應、交通問題、人力資源短缺等因素的限制,也讓勘查工作在運行過程中遭遇了不少的危機,最終致使這一工程在開展過程中,出現不少違規且亟待改進的地方。
一般來說,礦藏在郊區和偏遠地區被發現的可能性較大。所以,這是一項傳統的野外開展的工程。尤其是許多礦點都在生態較為惡劣的山區被發現,水電和交通問題是其最主要的制約因素,對工程的開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因為礦產資源普遍埋藏在地下,所以在開展地質礦產資源勘查時一般都要應用一些對生態環境不友好的方法,這就無可避免的對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的維護產生了不少的影響,這也表現出了地質礦產勘查與生態環境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4]。在傳統地質勘查工作中,大多數都不太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最為直觀的是對水源和植被的污染和破壞。根據種種信息,可以把地質勘查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總結為以下幾點。
槽探勘查是在野外進行地質勘查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可以比較方便且直接了解到當前區域內的地質情況。可是這種勘查措施也會對地表生態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對區域內的自然環境和植被造成破壞。
鉆探勘查就是在地表鉆探打孔以便了解區域內地層深部的地質情況。在進行鉆探勘查時,不可避免地要使用鉆機,并且地質勘查專用的鉆機一般體型都是很大的,并且運輸極為不便。所以在選擇鉆探勘查這一勘查方式時,一般都需要事先建設道路,對沿途和場地的自然生態進行人為的改變,因此也會對自然生態產生不小的破壞。
通常而言,這一開采方式應該是對自然生態比較溫和的,但作業之后若是沒有對廢渣問題進行科學合理的解決,就很有可能造成碎石流等地質災害,對區域內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破壞了自然生態的穩定性。
對生態環境的工作也就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措施。生態環境之中蘊藏著發展的內在因素。盡管就目前而言,生態環境保護可能會和地質勘查工作存在不少的難以調和之處,可是堅持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則絕不能松懈,二者之間的整體性遠遠大于矛盾性,因此要積極促進二者的結合,統籌兼顧對礦藏的勘查和對生態的保護[5]。礦藏開采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對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也不可忽視。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要特別重視二者之間的聯系,重視經濟建設的同時,也要兼顧生態建設,促進國家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提升。
現階段地質勘查工作中對自然生態的保護主要依賴于勘查負責單位對生態保護原則的認知情況與自身的自覺性,現實中對這些工作也缺少科學的監察體系。所以要積極完善相關的監管制度,并推動這些措施能夠落到實處。主管部門和負責單位要重視對地質勘查單位的培訓與考核,加強勘查單位的環保責任感。進而推動地質礦產勘查和自然環境保護方面的協調。并且在勘查時就要重視環保設施的建立,因為在地質勘查過程中理所當然的會對區域內的自然生態產生不良影響。若是在勘查工作運轉過程中對生態產生了較大的破壞,勘查負責部門應該對被破壞的生態區域進行修復。在展開勘查之時就應該對勘查規劃進行科學的認識與分析,選擇對生態破壞較小的方案。對于在勘查之時造成的污染或者垃圾也要科學清理,將對區域內的自然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
首先,積極探索或者引進高端的礦產勘查新科技,積極促進礦產勘查水平的提高,把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如此才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其次,開展全面的地質勘查填圖工作,積極地對偏遠山區缺少的地質資源進行填補,更好地促進地質勘查工作效率的提升。另外,也能夠給予空間資源利用和比較重大的工程的進行、生態環境保護與計劃提供不少的借鑒;最后,積極遵循現階段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我國地質礦產勘查系統開展了關于水質性缺水區清潔地下水的作業、國家的地質公園等比較重大的工作。它們體現了國家修復因開采礦藏而遭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的決心,極大地推動了自然生態修復工作的持續開展。
建立較為全面的生態保護體系依賴于相關部門建立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完善程度。在建立相關法規之時,應該科學精細,明確責任劃分,還要完善相關監察措施。堅持資源節約和生態保護的原則不動搖,減少重大環境破壞事件的產生。
從環境保護部門的角度來思考,引導礦產勘查單位開展專業知識與技能培養,完善生態環境保護任務,持續促進與之相關的監督體系水平的提高。就勘探企業而言,既要和環境保護部門積極聯系,并提出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意見與建議,自覺擔負起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責,這樣也行之有效的促進企業的經濟效益的增長,推動企業朝可持續性發展邁進。
改進相關環境保護的標準化,充分認識地質礦產勘查和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聯系,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此外,還要充分了解并掌控地質礦產勘查過程中所需要的資費,并將其單列出來,堅持“專款專用”的原則,科學監控工程運轉過程中資費的具體流向。
①在開展地質礦產勘查之時,根據實際情況科學挑選勘查路線,通常要挑選有公路的路線,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威脅。當生態環境遭受嚴重毀壞之時,勘探企業要自覺展開修復工程,以降低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②在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的運轉中,對產生的垃圾和污染,應該及時清理,若是可降解的垃圾,應該使用深埋措施進行處理;若是不能降解的垃圾,就要自覺帶離施工區域然后進行科學處理。
地質礦產勘查是開展礦產開采的必要條件,對國家與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地質礦產勘查不可避免地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不符生態環境保護原則,所以在勘查之時需要時刻謹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如此才能推動礦產勘查和生態環境建設二者的統籌發展,共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