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表)從南京開往云南的火車上,第12號車廂第4排靠近過道的座位上坐著一位中年婦女,非常有氣質,她叫南華,今年49歲,正在為能夠到云南出差而興奮不已。原來南華是她父母在云南插隊落戶時生的,因為那個地方叫南華,所以她的名字也叫南華,算是半個云南人。但是她老早已經回到江南,所以此番出差到云南,算是游子歸家,她心里面怎么不激動!火車開得蠻快,現在已經進入云南的地界。(旁表)“旅客們請注意,沙窩站到了, 沙窩站到了!”
南 (表)突然之間,南華透過車窗,看見一大群約莫十二三歲的小孩準備上車。他們每人身上都背著一只比他們上身起碼要大出一倍的背簍,看起來分量還不輕。
果 (表)其中一個瘦瘦的小姑娘好不容易擠進了車廂,但是第1、2、3排的乘客都不讓她的背簍放下來,一看,坐在第4排是位看上去蠻和善的婦女。她掩了掩背簍,走了過來……
果 (白)阿姨,這里能放嗎?
南 (表)南華看得清楚,前頭幾排都不讓她放。出門在外,與人方便即自家方便,何必呢!
南 (白)姑娘,沒關系,放吧!
果 (白)謝謝阿姨!
南 (表)小姑娘額頭上都是汗。人瘦么瘦,面孔倒生得蠻標致。身上的衣服雖然有點舊,但是洗得干干凈凈,看得出這小姑娘是山里的小孩。
果 (表)姑娘只覺得這位阿姨特別善良,但現在要緊打開背簍的蓋頭。
南 (表)南華一看,滿滿一簍子全部是核桃,怪不得這么重。
果 (表)姑娘抓起一把就往阿姨跟前送。
果 (白)阿姨,你嘗嘗!
南 (白)不用了。
果 (白)又不是啥好東西,拿著吧!
南 (白)那我就拿兩個嘗嘗看。
果 (白)多拿幾個吧!
南 (白)夠了夠了。
果 (白)就當零食了,沒關系的。
南 (白)謝謝了小姑娘,真的不用了。你今年幾歲啦?
果 (白)我虛歲14,小月份生的。
南 (表)格是她實足只有12歲哇。
南 (白)那你不讀書嗎?
果 (白)讀啊,不過,阿姨,現在是暑假。
南 (白)哦,你是彝族的吧?
果 (白)是啊,阿姨您怎么知道的?
南 (白)阿姨從前來過這里,看你的打扮就像。能不能告訴阿姨,出嫁的嫁衣繡了幾件啦?
果 (白)哪有!
南 (白)那你家離這兒一定很近吧?
果 (白)不,遠著呢,有幾十里地呢。
南 (白)什么?幾十里地?
果 (白)是啊,隔天就要出門,然后在山洞里過一夜。
南 (白)這一路上都是大山,趕到這兒……
果 (白)要30里地。
南 (白)這么遠啊!這么多年,這里還沒有建起一條公路?
果 (白)建了呀,前兩年就通車了!
南 (白)那你為什么不坐車呢?
果 (白)我想省點路費。
南 (白)這么遠的路,你出來,你阿爸阿媽放心嗎?
果 (白)這……
果 (表)被問到這一句,小姑娘頓了一頓。
果 (白)阿姨,我阿爹去年去世了,阿媽身體還不好,雖然村里挺關心的,但是我不想依靠別人,所以就趁著現在暑假,跟著哥哥姐姐們一起出來賣核桃,還可以補貼家用!
南 (表)哦!南華有些驚訝,今天遇到了一個很懂事又很有志氣的孩子。是啊,眼前還有不少地方需要扶貧,但是關鍵之關鍵,扶貧先要扶志!從這位姑娘身上,你可以看到她的堅強,她的樂觀。
南 (白)姑娘,這一背簍核桃少說有20斤吧,能賣多少錢?
果 (白)可以賣五六十元錢。
南 (白)什么,只能賣五六十元?
果 (白)這已經很好了。跑一次是五六十元,一個暑假可以賺500多元錢呢!
南 (白)可你沒把你自己吃飯的錢算進去呀。
果 (白)我有干糧呀。
南 (白)什么干糧?
果 (白)那可是我們彝家之寶,紅薯面餅子!
南 (白)紅薯面餅子?
果 (白)可好吃了,阿姨你吃過嗎?
南 (表)我怎么會沒吃過?這種硬邦邦的餅子,我一生一世都不會忘記。這種餅子就是小姑娘所講的一天三頓的主食,就是你所講的彝家之寶,南華突然感覺到十分的震驚,心,一陣一陣地在收縮,眼淚在眼眶里打轉。
南 紅薯餅,紅薯餅,紅薯面餅刺我心。30年前猶在目,見她如見我當年影。一樣的年紀一樣的餅,這苦楚的滋味感受深。
南 (白)這種紅薯餅,我自己小時候也吃過。不過我的14歲與她的14歲不一樣,我14歲,拿著紅薯餅,就經常往地上一丟,不吃。但是她拿這只紅薯餅當性命、當寶貝。我14歲,那時候我只有買核桃拿來吃,但是她已經摘了核桃賣出去貼補家用。我14歲,雖然生活艱苦,我是躲在父母身后,而她,14歲已經挑起了家里的千斤重擔!
南 這重重的背簍肩上壓,壓 得她,一步一晃背弓形,步履艱難向前行。這背簍,裝滿了情和孝,這背簍,堅守自強與自尊,這背簍,承載希望與憧憬,這背簍,只為媽媽早康寧,怎不令人肅然敬。我雖單絲難成線,微薄力量盡一份心。要幫一把這個小大人,大愛無疆扶貧困。
南 (表)對,我一定要幫幫她,想到這里,南華立起身來。
南 (白)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們,剛才這個孩子的話,我想大家也都聽見了。母親在生病,為了賣這一背簍核桃,竟然往返60多里路,真是聞所未聞!我不是要大家贊助,我是真誠地希望大家能買一點,也算是幫這個姑娘一點忙……什么,你問多少錢一斤?小姑娘,他們在問這核桃多少錢1斤?
果 (白)阿媽跟我說,10個核桃賣1元5角,可不能再少了。
南 (白)好,那咱們就聽阿媽的話,10個核桃,1元5角。
南 (表)南華上車前,剛買了一次核桃,超市的價格是18元1斤。但南華沒有說出來,也沒有請乘客們加價購買。因為她想,溢價購買,公平的幫助就變成了帶俯視的可憐,是對小姑娘的不尊重,也是對乘客善意的不尊重。
南 (表)接下來真的有人買了。
南 (白)小姑娘,這是10個的錢、這是20個的、30個的……
果 (咕白)1元5角,2元,找5角。這個3元,那個3元5角。
南 (表)看小姑娘數錢的樣子,南華心里說不出的難過……
果 (表)倒說在南華的幫助下,小姑娘一背簍的核桃全部賣光了,看得出小姑娘是快活得勿得了!“謝謝,謝謝叔叔阿姨們!大家如果還有需要的話,可以去我們那里買,坐車可方便了。對了,聽說村干部還要搭建網購的通道,到時候叔叔阿姨就不用這么辛苦地跑來買核桃了。”
南 (表)多好的小姑娘啊,多善良的小姑娘啊!自己一個來回要跑60多里山路,現在卻還想著,叔叔阿姨到時候不用辛苦地來買核桃。車慢下來,看著小姑娘要下車,南華要緊從行李箱里拿出一套顏色鮮亮的秋衣。
南 (白)姑娘,這是我買給我侄女的衣服,現在送給你。
果 (表)姑娘呆掉了,她不曉得用什么話來表達心里的感激。
南 (表)就在這時,龍街站到了。姑娘下車,但是南華看她不走,而是一步一步在往車窗門前過來……
果 (白)阿姨!您送我的衣服我不穿,我要留著,留著嫁人的時候穿!
南 (白)好,你嫁人的時候,阿姨一定來!
果 (白)阿姨,我叫山果。
南 (白)山什么?
果 (白)山果。
南 (白)山什么?
果 (白)我、叫、山、果!
南 (表)南華這時候的眼淚再也熬不住了,好一個善良純樸的姑娘!這樣的堅強、這樣的有志氣,相信在黨和政府的正確帶領之下,我們同心協力,通過勤勞的雙手,一定能夠創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作品根據黃興蓉散文《山果》改編)
徐惠新老師是一位好演員,也是一位好作者,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特點,突出表現為獨特的視角和詩文風格的文字。但《小背簍》是個例外,平實樸素的風格似乎不像是惠新的手筆。但我卻非常非常的喜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實際上更考驗作者講故事的功力,但他做得很好。
我個人認為,南華實際上并不單純是作品里的人物。這個角色給人一種很奇妙的感覺:一方面,她就像一個“說書人”,講評著山果的故事;一方面又是我們這些受眾的“化身”,讓我們的心潮能隨著故事的起伏而波動。這讓故事更生動的同時,也讓小姑娘山果的形象更為靈活立體。通過南華的主觀視角,小姑娘山果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這是評彈慣用的敘述方式,惠新很好地把它嫁接到了《小背簍》之中。隨后一段對白,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權衡作品精度與時間長度后的創作手法,以更好地將作品時間控制在12至15分鐘之間。其實這對彈詞這樣需要用表和白來構建起、承、轉、合的體系,進而用說、噱、彈、唱來表現人物和情感的曲種的束縛是很大的,也對對白的語言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我們可以看到,南華與山果的對白語言大多比較精煉,在較短的篇幅中立起了人物,為故事走向做了鋪墊,并為后面唱的部分留出了時間和空間。而紅薯餅更是為唱找到了切入點,以兩代人對紅薯餅的態度和感情差異,反襯出山果的樂觀與堅強,這種以物抒情的手法是為評彈唱詞賦能的強力武器。
最后內容的細節也很符合當代人的觀念,第一是大家不溢價購買山果的核桃,不能讓公平的幫助變成了帶俯視的可憐。其二是山果臨走時對南華說,“阿姨!您送我的衣服我不穿,我要留著,留著嫁人的時候穿!”這兩個溫馨感人的細節在作品的結尾處緊緊地抓住了觀眾,讓整回書有了“后梢翹”的感覺,也為《小背簍》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點評人:上海市曲協主席、蘇州評話表演藝術家 吳新伯)(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