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農業公園是一種新型的旅游形態,它是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但又不同于城市公園,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在一起的一種現代農業經營方式。
“中國農業公園”是利用農村廣闊的田野,以綠色村莊為基礎,融入低碳環保、循環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將農作物種植與農耕文化相結合的一種生態休閑和鄉土文化旅游模式。包括鄉村風景美麗、農耕文化濃郁、民俗風情獨特、歷史遺產傳承、產業結構發展、生態環境優化、村域經濟主體、村民生活展現、服務設施配置、品牌形象塑造、規劃設計協調等。農業公園的主體是依靠企業,是以消費帶動的農業增長的方式,“根據城里人的消費需求來定制農業生產”。整個鄉村就是“大菜園、大花園、大樂園、大公園”。有菜地、有花圃、有苗圃、有大棚設施、有水景……一切這些東西都是按照旅游的特色打造的,不是按照生產要素來組織的。
用文化和創意手段去改造農業,農業會把生產、生活、生態更加完美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文創農業是繼觀光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后,新興起的一種農業產業模式,是將傳統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借助文創思維邏輯,將文化、科技與農業要素相融合,從而開發、拓展傳統農業功能,提升、豐富傳統農業價值的一種新興業態。
談到文創農業,我們一般會想到商品包裝,如果酒、茶葉、米、蜂蜜等產品,精美的禮盒加上富有詩意的文字。然而,只靠美麗包裝的多是付出大筆金錢請設計師設計出來的,成本大增,銷售量卻沒成正比。因而文創農業不等于農產品包裝。包裝或設計在農業文創化的過程中,只是末端,不可本末倒置。所謂文創,應該包含“文化”與“創意”兩個層次。農業經營者,應先透過添加文化元素,找出特色、賣點或銷售點。有了賣點,再從“創意”角度,將賣點簡化、符號化、可傳播化,成為銷售主張或銷售論述。文創農業應該以創意為核心,借助文創的力量,實現農業的文創轉型,形成多產業聯動的品牌體系,整合提升農業產業價值。
光伏農業就是將太陽能發電廣泛應用到現代農業種植、養殖、灌溉、病蟲害防治以及農業機械動力提供等領域的一種新型農業。光伏農業符合生物鏈關系和生物最佳生產原料能量系統要求、遵循農產品生產規律并創新物質和能量轉換技術,以達到智能補光、補水及調溫的目的,而其產出的農產品將比現有方式生產的產品更安全、更營養、更多產。
發展光伏農業對于我國的農業轉型具有重要意義,而從短期來看,光伏農業是解決目前光伏產業困境的有效措施。而從長遠看發展光伏農業則是一個必然的選擇。光伏應用企業需要轉型升級:加大產品在終端運用的研發力度,生產出在農業生產、農民生活中可廣泛運用的光伏應用產品,以化解市場危機,因為廣袤的農村地區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認養農業”是近年來新興的農事增值發展模式,一般指消費者預付生產費用,生產者為消費者提供綠色、有機食品,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一種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生產方式。
對認養人來說,這是一種時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傳統種植農業來說,這是一種新思路帶來的一種新業態,并且已經成為農業增值服務的具體表現。事實上,“認養農業”的賣點并不是只有農產品,它還可以與旅游、養老、文化等產業進行深度融合。它把城市居民作為目標客戶,以體驗、互動項目為賣點,將特色農產品、旅游景點、風情民宿進行整合包裝,再打包兜售。在幫助現代都市人認識農業、體驗農園觀光需求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業生產健康有序發展。
設施農業,是在環境相對可控條件下,采用工程技術手段,進行動植物高效生產的一種現代農業方式。設施農業涵蓋設施種植、設施養殖和設施食用菌等。設施農業包含設施栽培、飼養,各類型玻璃溫室,塑料大棚,連棟大棚,中、小型塑棚及地膜覆蓋,還包括所有進行農業生產的保護設施。
設施農業從種類上分,主要包括設施園藝和設施養殖兩大部分。設施養殖主要有水產養殖和畜牧養殖兩大類。設施農業為動、植物生產提供相對可控制甚至最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水肥和氣候等環境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自然環境的依賴進行有效生產。它具有高投入、高技術含量、高品質、高產量和高效益等特點,是最具活力的現代新農業。
2017年2月5日,“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措施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是當前鄉村發展代表創新突破的思維模式。
田園綜合體的出發點是主張以一種可以讓企業參與、城市元素與鄉村結合、多方共建的“開發”方式,創新城鄉發展,促進產業加速變革、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和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重塑中國鄉村的美麗田園、美麗小鎮。
近年來國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熱情正盛,而田園綜合體作為休閑農業與鄉村游升級的高端發展模式,更多體現的是“農業+園區”的發展思路,是將農業鏈條做深、做透,未來還會將發展進一步拓寬至科技、健康、物流等更多維度。
田園綜合體,以鄉村振興為最高目標,讓城市與鄉村各自都能發揮其獨特稟賦,實現和諧發展。它以田園生產、田園生活、田園景觀為核心組織要素,多產業多功能有機結合的空間實體,其核心價值是滿足現代人回歸鄉土的需求,讓城市人流、信息流、物質流真正做到反哺鄉村,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
共享單車的興起將中國的“共享經濟”推上了一個新高度,目前國內共享經濟市場包括共享汽車、共享單車、共享房屋、共享餐飲、共享金融、共享充電寶等各種領域,并在不斷擴展。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曾經一度號稱“用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電商的興起,為農業的共享提供了龐大平臺基礎;互聯網和大數據的融合,為中國農業提供了精準化的信息支持;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使農業進入自動化無人監管的新時代。
共享農業,貫穿于整個農業產業鏈全過程,將成為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引擎。將分散零碎的消費需求信息集聚起來,形成規模,實現與供給方精準匹配對接,是發展共享農業的關鍵。要在硬件建設上抓好互聯網在鄉村的普及覆蓋,尤其要做好農民手機終端的開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