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芳

1.合理選種
科技興農,良種先行。良種是農民獲得增產動力的內因,是實現農業技術發展的載體,具有高產、穩產、優質、低能源利用的功效。選擇良種品牌的基本原則:一個就是必須選擇與當地的氣候、栽培環境相適應的品牌;二是產品品種要盡量選擇與生產和發展、市場需要相適應的新型品種。在選用中我們應積極地聽取小麥制造專家和市場分析專家的建議和指導意見,減少生產的盲目性。種子的貯存和處理:經過一定的時間貯存、加工以后的種子,發芽速度、水分指標等都是否滿足要求,需進一步的測試和鑒定,同時還要注意在播種前做好晾種、選擇品種等其他的準備操作,確保種子的質量。
2.合理播種
播種期的早晚對于麥苗能否有效培育壯苗來說非常重要,必須適期提早進行壯苗播種。但若播期太早,麥苗容易老化,冬前土壤環境中的植物養分早期吸收使用,容易消耗太多,易逐漸衰弱形成一株先旺后弱的“老弱苗”,容易長期遭受嚴寒病蟲害、冰雪凍傷。播深一般以3-4厘米為宜,深淺一致,可以使得出苗迅速,芽葉齊,苗壯。播種過淺,易落干,導致幼苗斷壟,易造成凍害;由于播種過深的出苗率較低,出芽時間較長,苗弱,或為1-2個小枝,分蘗為0-5個小枝,難以建立起合理的群體組織。
3.合理施肥
增施有機肥,平衡施用地力。肥沃的土壤是小麥生長和產量提高的一個根本保證。在能夠取得高產量和生長率的土壤基礎上,品質能夠基本達到良好的強筋柔性小麥的質量標準,對于肥沃土壤和小麥肥力的控制力度要求也比較嚴格。
1.生物防治
生物技術防治是綠色防控技術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僅節約防治成本,而且防治效果明顯。種植者可以根據關鍵信息,比如未來幾周的天氣變化來采取適當的生物防控技術,生物防控技術主要是依據生態系統平衡來完成,當小麥受蚜蟲侵害的時候,種植者可以采取生物技術防控,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培育出生物種類的天敵瓢蟲,從而達到麥田生態系統平衡的目的,同時,可以配合昆蟲抑制劑,增加有益昆蟲的繁殖數量,維持麥田生態系統的穩定,從而提高小麥的整體品質。
2.農業防治
在小麥種植階段,要根據種植時間和小麥生長時間制訂合理的田間管理方案,針對易發生病蟲害的階段進行科學防治。在小麥種植階段,可以對小麥種子做特殊處理,比如種子外部進行農藥包裹,可以用苯醚甲環唑種衣劑進行拌種,也可以使用吡蟲啉、甲基異柳磷等對小麥進行包衣,這種方式可以預防土壤傳播方式形成的黑穗病等病蟲害,這種隱藏性用藥的方法可以減少藥物對于小麥的污染,更加有利于減少后期小麥受病蟲害危害的概率,在小麥生長階段,合理施肥也可以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而且還可以促進小麥生長,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3.物理防治
麥田在生長階段,周邊非常容易長雜草,雜草的出現給病蟲害的繁殖提供了便利條件,嚴重影響后期小麥的成穗,降低麥穗的質量。針對麥田里面的雜草可以采取人工處理和物理處理相結合的方式,人工處理主要是對田間的雜草進行手工拔除方式,物理處理就是利用燈光、聲音等物理現象進行防治,對于成蟲期的吸漿蟲有一定的狙殺作用,利用物理現象將害蟲引到指定地點進行統一消殺,物理防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農藥對于小麥的影響,為病蟲害防治節約成本,提高小麥的質量和產量。
1.防治時間掌握不到位
現階段基層地區的很多農民群眾在小麥病蟲害防治期間,普遍存在防治盲目性、隨意性的情況,不能夠掌握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造成病蟲害的防治效果低下,進一步加重了病蟲害的發生流行,威脅到小麥產量和品質,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例如,針對某些土傳病害需要種植戶在早春季節就采取措施進行防控,因為這類病害具有較強的潛伏期,發病初期癥狀不是很明顯,一旦錯過最佳的防控時機,出現群體發病之后再采取措施進行防控難度會增大,會面臨較大的產量損失。而對于某些害蟲要確保其數量達到防治標準之后,才能夠進行藥物防治,否則不科學的藥物使用行為一方面會殺死害蟲天敵,使得病蟲害防治難度進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還會因為重復用藥、大劑量用藥造成蟲害耐藥性顯著增強,影響到防控成效。
2.農藥使用不規范
基層地區的很多農民群眾在化學藥物使用過程中都存在諸多不規范、不科學之處,由于受到文化素質的影響,在選擇農藥時存在很大的隨意性,不能夠嚴格閱讀藥物使用說明書,也不能夠掌握藥物的使用范圍和使用劑量,盲目地聽信銷售和廣告。
綜上,小麥作為我國主要的農作物,病蟲害是威脅小麥產量和品質的主要影響因素。病蟲害高發會對小麥的健康生長發育構成嚴重的威脅,造成單位面積內的小麥產量受到嚴重損失。因此從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角度入手,就需要在掌握病蟲害流行特點的基礎上,提高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做到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將先進的防治理念充分應用其中,大大提高小麥高產栽培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動我國農作物經濟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