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悠揚婉轉的二十四節氣歌至今仍在傳唱……伴隨著“二十四節氣”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農耕智慧引起世界矚目。為了更好地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本欄目將帶您一起領略“二十四節氣”的魅力和智慧。

寒露,是指此時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上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如果說“白露”節氣標志著炎熱向涼爽的過渡,那么“寒露”節氣則標志著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渡,俗話說“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以后,北方地區天氣晝暖夜涼,對秋收十分有利,農諺有“黃煙花生也該收,起捕成魚采藕芡”之說。人們在享受收獲喜悅的同時,也開始了最后一輪冬小麥的播種工作,“寒露種小麥,種一碗,收一斗”。

隨著霜降的到來,不耐寒的作物已經收獲或者即將停止生長,草木開始落黃。到了霜降,即使耐寒的蔥也不能再長了,所以說“霜降不起蔥,越長越要空”。在南方正趕上“三秋”大忙,單季雜交稻、晚稻在收割,種早茬麥,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霜降時一些地方有吃紅柿子的食俗,不但可以御寒,還能強健筋骨。在廣西,“霜降節吃湯圓、殺鴨宴請、燒香供祖先,以示五谷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