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媛硯



服飾是民族的表征,它表現了各民族、各地區的風土人情。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又是一種民族自成體系的符號系統,它的形成與發展,積淀與延續,都是人類文化生活的各種形式——神話、宗教、歷史、藝術等形式的傳承與發展。俗話說“觀服知俗”,便是云南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一大表征。云南各地傣族婦女的服裝服飾,因地域差異,著裝亦有不同,各有千秋。從云南傣族女性服飾的造型及圖案來看,多與圖騰崇拜有一定的關聯。
服飾是民族文化最形象、最直觀的表現形式之一。傣族服飾有很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從云南傣族女性服飾的造型及圖案來看,多與圖騰崇拜有一定的關聯。
圖騰崇拜的具體表現
“圖騰”這個詞來源于印第安語,意思是“他的親屬”,是一種宗教信仰。圖騰崇拜在人類歷史上是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現象,它又稱為圖騰信仰、圖騰主義,是人類崇拜最早的原始意識形態,也是人類歷史上一種古老的、普遍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于早期的氏族制度,將某一圖文或符號作為某個氏族的圖騰旗幟或符號這一行為,在圖騰崇拜時代是十分普遍的。圖騰可以是一種動物、植物、也可以是無生物或自然現象,信徒相信氏族與圖騰有一定的血緣關系,因此成為了守護神。
民俗信仰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現象,千百年來其信仰觀已深深植根或涉及于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生活之中。民族地區民俗信仰的內涵主要是求吉、避邪和消災。云南傣族民俗信仰觀念中求吉的形式和內容不乏存在于傣族的社會生活中。在今天的傣族社會生活這個大家庭中,我們經常看到無論是一條腰帶、一個香囊、一條錦緞、一雙繡花鞋,還是各種金銀飾品,都拼裝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護身內涵。眾所周知,原始時代的圖騰崇拜是很多藝術形象的文化原型,是它們的文化源頭。像民間藝術形象中的魚、蛙、兔、虎等造型就是帝王時代圖騰崇拜形象的痕跡。民俗中的祈福行為和儀式,也是對古代民族祭祀占卜或信仰活動的宗教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故而在人類古老的宗教信仰中,圖騰形象中的動物或植物作為先民們在生產力落后、認識能力還很低的情況下被幻化和賦予靈性的文化現象是十分常見和普遍的。所以,云南傣族的圖騰崇拜實際上是一種將動植物崇拜與祖先崇拜相結合的宗教信仰形式。崇拜的對象是水中的龍、魚、蝸牛、貝類等動物或水生生物,崇拜的目的和觀念充滿了原始生殖崇拜和信仰觀念。
自然崇拜的象征——水崇拜
一般來說,自然崇拜就是對某種自然物的崇拜。而傣族的自然崇拜,表現的是對水即潑水節的崇拜和對水生物即龍、魚、貝類等生物的崇拜。傣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子孫,古時候就生活在江湖之中,常年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因此稱為“水民族”。作為靠水為生的稻農,他們長期過著捕魚、狩獵和種植水稻的生活。傣家人崇拜水、熱愛水,水是傣家人圣潔、吉祥、美好的象征。潑水節,作為與自然物有關的云南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從內容和活動形式來看其目的主要是傣族人借節日所蘊涵的文化和內容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和憧憬,并以男女老少相互潑水的形式祈福納祥、清除污垢、消除災難和疾病,祈求風調雨順、年年有余、人類繁衍昌盛、子孫滿堂。簡言之采用這種潑水或沐浴的方式來表達傣族人民對水的熱愛和崇拜。眾所周知,潑水節實際上是東南亞各國和云南各地的傣族對從旱季進入雨季而全民狂歡的民俗活動。潑水節最為隆重、最為深入人心和最有意義的活動內容是:無論男女老幼潑水之前必須祭拜佛主后向象征著神力或權威的木制雕花龍頭魚腹造型的吉祥物潑水祈福后才能互潑的傳統習俗。
生殖崇拜的物語——魚崇拜
魚崇拜,作為一種文化象征,自古以來在很多民族中都有使用和記載的歷史。魚,作為一種水生物,在民間傳統文化中指生育繁殖崇拜的代表。魚的繁殖力很強,一夜春雨便可孕育很多生命。傣族由于受信仰、習俗、文化等方面的制約及影響,反映在服裝服飾、原始祭祀、生殖崇拜、節日文化中對動物崇拜的觀念尤為突出。龍是中華民族想象出來的神,融合了各氏族現存生物崇拜物的特點,是許多民族崇拜的保護神。其圖騰護符在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常在與魚這種水生物的互換變化中得到精彩體現,并成為許多民族以形象記載的一種闡釋和文化符號。來自百越家族的傣族自古以來就生活在水里,一直以龍和魚為吉祥物。魚作為民間象征陽性與多子的生物,千百年來一直受到許多女性的青睞和關注。魚紋,早期專系女性,這在紅山文化、仰韶文化遺址的出土文物及秦磚漢瓦的“鳥啄魚”和“雙魚圖”等紋飾中得到體現。聞一多先生曾在《說魚》中通過考證指出,中國人的祖先一直有把魚作為兩性配對和友誼的象征的習慣;趙國華在《生殖崇拜文化論》中進一步指出,魚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物。由此可見,時至今日想象豐富的云南少數民族借“魚”的內涵特征及象征性賦予圖騰對象“魚”予神性或靈性。生殖崇拜,作為一種對母體的崇拜即崇拜觀念在現實生活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其崇拜形式和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傣族崇魚尚魚,視魚為傣家人的吉祥物。傣族自古傍水而居,特殊的自然環境再加之常年生活于水邊并從水中得益又不時被水所患的原因,魚超強的繁殖力及不畏水的特性對傣族來說更具現實性和崇拜感。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崇魚的觀念始終貫穿于傣家人的生活中,如流傳于傣族社會生活中的文身習俗,祭魚、食魚習俗,佩戴鑲刻有魚形圖案的金銀飾物,穿織繡有魚形紋樣的服飾鞋帽等種種觀念、習俗、信仰,就是圖騰崇拜即魚崇拜的遺跡在傣族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再現。文身作為傣族源遠流長且以功利為目的在人身上刺繪吉祥圖案或圖騰形象的一種文化現象,其目的是避免魚龍;分開宗族;裝飾主要日子;顯示年齡。不管怎樣,早期的理論是住在水邊的越人,為了在田間勞作時保護自己免受洪水的侵襲,把魚龍紋在身上作為偽裝。傣族認為腿部刺了亦龍亦魚的鱗紋或水紋、蚯蚓紋等紋樣的圖騰形象、圖形,下水勞作不僅能迷惑魚、蛇、水蛭、蚊蟲等物對身體的侵襲和傷害,而且也反映了傣族先民對圖騰物即水生物“魚龍”的崇拜。古代傣族人用紋身來躲避魚龍,不僅包含了傣族祖先模仿動物狀態以增強自身尊嚴的原始觀念,同時也包含著百越民族濃厚原始的生殖崇拜觀。
云南各地傣族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一直以來沿襲和保留著中原地區古老的“祭魚”“食魚”“造魚形船作祭祀”和穿佩戴有“魚形紋樣”圖案等等與魚有關的習俗和文化現象。如從不同地域的傣族著裝即元江、新平花腰傣族女性服飾、馬關黑傣族女性服飾等自古靠水而居的傣族服飾中使用金銀飾品為魚形造型的佩飾物、綴飾物品和耿馬傣族童帽帽頂刺繡有魚形圖案等文化現象及種種食魚的習俗來看,魚作為傣族的吉祥物,其崇拜的觀念是普遍存在的。遠古人類將食魚與生殖聯系起來的認識,由于將食與生命聯系起來的生活經驗,古人獲取了食魚與生殖聯系起來的知識。他們認為如果自己吃魚,就會擁有和魚一樣的繁殖能力,而魚的繁殖能力就會在他們身上生長。總之,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原始先民采用類比的方法,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事物,都可以相互轉換和取代。因此,千百年來,受中原漢文化及周邊等民族文化的影響,世居云南各地的傣族婦女服飾在魚紋樣圖案、造型中的運用,更多的是被寄寓了“年年有余”“多子多福”的文化內涵。魚和螺貝是云南很多民族崇拜的靈物,作為一種寓意吉祥的象征物,一直以來受到許多少數民族婦女的追崇和喜愛。據史料記載,世居大理的白族、大姚的彝族歷史上也曾經盛行過以戴用黑色或黃色棉布仿“魚尾”造型而制的魚尾帽作為象征子嗣繁衍及取義對生命的渴望和對生殖的崇拜的文化遺跡。而四江流域的傣族女性服飾受其地域、文化的影響在傣族服裝造型、佩飾物、銀飾品、刺繡品等飾物的構圖上,多取反映有審美意識和特定的生產生活狀況下以魚與水、魚與稻等作為內容的服飾內涵。以神話故事中的神魚形象作為文化符號貫穿于傣族服飾中,從而同服飾上運用的魚紋圖案、銀魚飾品造型的相互對應,可窺見魚飾作為動物崇拜而形成的紋樣在服飾文化中的一種載體、符號,寓意魚是性和生育的象征,是生命與創造、死亡與再生象征意義的文化積淀。
作為一個民族,對生殖文化的奉若神明,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曾普遍存在和發生過。生殖崇拜作為一種強化了的生殖文化形式,曾在人類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殖崇拜來源于圖騰生育信仰。在原始社會里,人類自身的發展及生產(即繁衍)資料的生產顯得更為重要,女性在當時的社會里或多或少地承擔著繁衍種族和生育子女的重任。而多子多福作為中國人傳統心理中最為根深蒂固的觀念之一,古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古訓,一直反映了生殖的重要地位。所以,以圖騰物寓物,以魚紋造型幻化為神魚的靈物或是以魚形圖案護佑人的種種文化現象闡釋了傣族婦女古樸的生殖崇拜和信仰觀念。古代人類將魚象征成女陰,首先表達了他們對魚的羨慕和尊敬。這種羨慕與一般的羨慕不同,它是對魚生殖能力旺盛的羨慕;這種崇拜也不是宗教意義上的動物崇拜,而是對魚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總之,古代人類通過對魚的生殖能力的崇拜而形成的一種祭祀禮儀的崇拜即用以祈求種族人口繁盛的魚祭、食魚等傳統古樸的形式來表達先民對生殖的崇拜和信仰。
在云南傣族服飾豐富的圖紋中,每一個看似簡單的圖案都不是隨意創造出來的,而是通過圖騰的演變,經過歷史因素的融合,以及本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的。生存與繁衍是人類永恒的主題,萬物欣欣向榮,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目標。取寓意多樣、內涵豐富的圖案,如花草、鳥獸、蟲魚等造型結構的紋樣來裝飾衣物鞋帽,已不僅僅只是傣族人民用來裝飾美化的象征,更多的是傣族人民用來紀念或祈求平安無災,得到神靈庇佑的護身之物。這種直接模仿對象形象以隱喻表達意義的方式,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符號形式或思維方式的詮釋。人們常常模仿其形狀作為裝飾,通常是為了在“以同致同”的心理中,獲得所擬之物的“靈氣”或“保佑”。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華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