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西部,不僅是地理的劃分,也是經濟區域的劃分。
一直以來,東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作為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和增長極備受矚目,“東西差距”長期存在。
直到一個值得被歷史銘記的時間點,今年2月在正式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并列為“4 極”,這也被解讀為成渝“第四極”地位的首次“官宣”。
時代發展的浪潮洶涌而至。自2020年初中央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至今,疊加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地處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重要樞紐的成渝地區,攜手共進的步伐愈加穩健,雙城經濟圈建設正加快成勢見效。
繼成渝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第四極”身份“官宣”后,5月26日,國家發改委宣布啟動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成渝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一起,被納入國家樞紐節點布局。
全國算力國家樞紐,成渝再占一席。
只爭朝夕,時不我待!一年多來,中央高規格定位,川渝兩地緊密推進,成渝“雙城記”愈唱愈火熱。
2020年,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四川重慶黨政聯席會議第一、二次會議分別于3月17日,12月14日以視頻形式召開。
從先期推進一批重點任務,務實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好局、起好步,到審議通過了兩省市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的聯合實施方案、重點規劃編制工作方案、便捷生活行動方案等重要文件,共識在進一步凝聚。
5月27日,四川、重慶黨政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在重慶市永川區迎來了首次線下“握手”。
會上,雙方肯定了兩地共建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決定進一步在產業協作、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生態保護等領域發力,讓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三次四川、重慶的黨政聯席會議、三次常務副省市長協調會議、八次聯合辦公室主任調度會議……在創新機制的推動下,川渝領導機構互動緊密。
“巴蜀一家親,川渝一盤棋”的理念已深入川渝兩地干部內心,自上而下,兩地各級各部門的合作更是全面開花。
“我是四川遂寧市發改委副主任,也是重慶市潼南區發改委副主任袁敏?!?月12日,面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外媒體采訪團,袁敏做了一次特殊的自我介紹。袁敏兩個職務的背后,正是四川、重慶兩地政府為更好推進雙城經濟圈建設而建立的兩地干部互派掛職機制。
據統計,自去年1月3日以來,川渝兩地已互派101 名優秀干部到主要職能部門、重要開放平臺、重點合作市區(縣)掛職,兩地有關部門、市區(縣)已簽署合作協議248 份。
此外,52 個合作共建的重大項目開工,兩批共210 項“川渝通辦”事項發布,毗鄰地區10 個合作共建的區域發展功能平臺方案編制全部啟動……一幕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大戲”正在精彩上演,一系列務實舉措正在川渝兩地火熱推出。
從云端到線下,從藍圖到行動,川渝兩地的合作跑出了“加速度”。
2020年12月24日上午9 點15 分,G8607 次列車從成都東站緩緩出發,以最高350 公里/小時的速度,于上午10 點17 分到達重慶沙坪壩站。62 分鐘,299 公里,是成渝之間新的“時空距離”,亦是高品質宜居生活的體現。
去年7月,川渝兩地共同簽署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2021年,川渝推出合力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項目24 個,涵蓋一大批高鐵、高速公路等。隨著成渝中線、成達萬、渝西、渝昆等高鐵項目的推進建設,“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正在加速構建。
產業興,則川渝旺。
對川渝兩地而言,汽車與電子信息都是重要的支柱性產業。截至目前,成渝地區汽車年產量近300 萬輛,全國占比近12%,年產值超過6000 億元。2020年,兩地電子信息(含軟件)產業營收規模達2.1 萬億元,同比增長18%。
曾經相互競爭,如今攜手強鏈。近日,川渝聯合編制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汽車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實施方案》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電子信息產業協同發展實施方案》,為川渝共同打造兩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制定了路線圖。
制造業領域,歷經一年布局,首批20 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在5月8日迎來了正式授牌。四川的隆昌經濟開發區、宜賓三江新區,重慶的榮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綦江工業園區等川渝重點區域的產業園區,猶如明珠鑲嵌在巴蜀大地的產業脈絡之上。
除了在產業上共同發力,川渝還在積極深化毗鄰地區合作。去年,兩地就聯合出臺了《川渝毗鄰地區合作共建區域發展功能平臺推進方案》,率先在規劃統籌、政策協調、協同創新、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
目前,川渝兩地10 個毗鄰地區合作平臺正在加速共建,已設立300 億元的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開發跨省市旅游線路70 余條,建設5G 網絡站點9 萬余個……
2021年,川渝聯合推出了涵蓋綜合交通運輸、現代產業、共建西部科學城等領域的67 個合作共建重大項目。截至4月底,67 個重大項目已開工52個,累計完成投資1271.6 億元。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如火如荼的背后,不僅是西部城市“補短板”的抱團發展,更是要擔負起“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的歷史使命。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正是中央為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次重要“落子”。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全國一盤棋”的發展戰略中地位更加重要。
“成渝地區的基礎條件和發展潛力,以及承東啟西、聯通南北的區位優勢,讓這一區域有能力成為‘雙循環’的核心樞紐區?!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員王一鳴說。
1月1日上午10 時,相距280 公里的成都國際鐵路港和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內,汽笛聲同時響起,兩列中歐班列(成渝)號列車緩緩駛出站臺,一路向西,分別奔赴波蘭羅茲和德國杜伊斯堡。
這是成都、重慶兩地同時發出的2021年首列中歐班列(成渝)號列車,從此,成渝兩地開行的中歐班列全部冠以(成渝)名號,不分彼此。
作為中歐班列開行最早、運行最穩定、影響力最大的地區,成渝地區歷年累計開行班列數量達1.4 萬列,占全國開行總量40%以上。自班列開行以來,兩地相繼招引博世、保時捷、玉湖等百億級分撥中心項目落地。2020年帶動進出口貿易額超3000 億元。

第三屆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在重慶舉行The third We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Fair for Investment and Trade(WCIFIT) is held in Chongqing(東方IC 供圖)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中歐班列(成渝)號的開行將進一步發揮成渝地區聚集外向型產業的平臺優勢,助力雙城經濟圈成為中國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除了發展態勢喜人的中歐班列外,成渝地區還是連接“一帶”與“一路”的陸海新通道重要發起者、推動者和運營者,也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最大受益者。
從內陸腹地變身為開放前沿,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成渝,承東啟西、聯通南北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
如今,多條國際物流大通道在成渝地區形成聯結點——
向東,中歐班列與長江黃金水道打通“最后一公里”,實現“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無縫銜接;向西,中歐班列可從成渝直達歐洲各國;向南,成渝直達新加坡等東盟國家的“西部陸海新通道”已常態化運行,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成渝地區的有機銜接;向北,成渝均已開通直達俄羅斯的國際班列,成渝也將成為歐亞大陸的貿易中心門戶,一個鏈接中南半島和歐洲市場的雙向開放樞紐。
1月22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成功試飛,6月27日正式通航。這個“十三五”規劃中最大的民用機場項目,無疑將給川渝兩地融入“雙循環”打開新的維度。
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穩定的國際物流通道,當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給沿海城市的外貿帶來沖擊時,川渝兩地的外貿進出口總值在2020年均創下歷史新高——四川8081.9億元,同比增長19%;重慶6513.4 億元,同比增長12.5%。
未來,開啟中國對外開放“內陸時代”的成渝地區,必將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完成其新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