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帶一路報道》全媒體記者 賈琪
7月16日,一個悶熱的午后,記者走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門診大樓,穿過人潮涌動的候診廳,經過一條長長的走廊,來到了普外肝膽外科副教授陳克霏的門診辦公室。透過門上的玻璃看去,戴著口罩的陳醫生正在為患者看診。他一邊查看檢驗報告,一邊詢問患者情況,又不時敲擊鍵盤,記錄病癥……整個過程嫻熟流暢,言語干脆利落。
華西醫院下午的上班時間是13:00 點,當天,為了配合采訪、不耽誤患者就診,陳克霏12:30 就趕到了門診辦公室。半小時不到,就有多位患者推門問診,其中不乏來自重慶、山西、貴州等地的患者。
針對不同情況的病人,陳克霏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些患者過度擔憂,他直言“沒事兒,不用擔心”;有些患者病情嚴重,他迅速安排手術;有些患者需要進一步觀察,他詳細交代各種注意事項;有些患者路途遙遠,為減少他們來回奔波,他還會主動留下聯系方式……
“援非回來后,再次坐到這間辦公室,最大的感受就是,咱們中國的病人很幸運,中國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很強大!”陳克霏感慨道。
說話間,他的思緒又回到了兩年前。2019年1月15日,作為中國(四川)第22 批援莫桑比克醫療隊隊員,陳克霏前往莫桑比克首都馬普托中心醫院開展醫療援助。
位于非洲東南部的莫桑比克是經濟不發達國家之一,醫療條件十分有限。醫療隊初到受援國,在交通和通訊上極為不便,再加上語言障礙,醫療援助面臨著重重考驗,最棘手的則是與當地醫生的溝通配合。
一次,陳克霏接診了一位年僅14歲的肝癌患者,為了挽救年輕的生命,他第一時間提出手術請求,卻遭到當地專家拒絕。此后,他又接診了一位35 歲的青年男性,經檢查發現,患者體內的兩個腫瘤相互融合、侵犯,最長直徑超過35cm,重達8 公斤,占據了腹腔的大部分空間。
接二連三出現的同癥狀患者,引起了陳克霏的注意。通過詢問當地同事,他才得知,因為當地居民晾曬和儲存谷物的方法不當,導致谷物發生霉變,而人體長期攝入發霉變質的食物,肝臟極易長出腫瘤。
作為擁有1500 張床位的當地最大醫院,馬普托中心醫院從未攻克過這一病癥,當地居民一旦患上腫瘤就等于被宣判死刑,這也成為當地專家長期以來的一塊“心病”。面對求生欲望強烈的患者,陳克霏再次提出手術方案,當地醫生包括古巴醫療援助醫生依然沒有信心,因為手術難度極大,腫瘤和膽囊、右半結腸、部分小腸及腎上腺廣泛粘連,手術難度極大,切除腫瘤時易并發其他危險。
面對風險與生命,陳克霏思索再三,堅定地選擇了后者。在征得患者同意后,他一邊快速撰寫詳盡的手術方案并與多位專家反復交流,一邊向當地普外科醫生講解手術過程,爭取手術機會。
最終,通過與醫療隊隊長、華西醫院泌尿外科副教授金濤的配合,兩位專家在缺乏專業切肝設備的情況下,歷時4 小時,順利完成手術。這也成為莫桑比克歷史上首例成功切除巨大肝癌的手術案例,且患者第三天就能下床活動,一周便康復出院。
切除下來的腫瘤幾乎有一個籃球大小,這張手術照片在當地人民的社交軟件中被廣泛傳播,中國醫生的高超醫術在當地百姓中口口相傳。從此,當地越來越多的肝臟疾病患者慕名前來就診,陳克霏也很快得到了當地醫院專家組的信任,相繼開展多例手術,挽救了越來越多患者的生命。
陳克霏2001年起就在華西醫院肝膽外科工作,經過20年的歷練,早已見識過各類復雜疑難肝臟疾病,理論與技術兼備。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經驗豐富的專家,在異國他鄉卻也面臨各種防不勝防的風險,陳克霏在為艾滋病患者實施手術時,就遭遇過兩次職業暴露。
當地的HIV(艾滋病病毒)攜帶者較多,對艾滋病患者實施手術的醫生不時會面臨職業暴露的風險。2020年3月23日,陳克霏第一次職業暴露。當天由他實施的手術接近尾聲時,患者肝臟突然破裂大出血,術后HIV 檢測顯示:患者陽性。
得知檢查結果時,陳克霏的心瞬間提到了嗓子眼,緊急服用阻斷藥,接著,便出現嘔吐、腹瀉、皮膚發癢等不良反應。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里,他不僅要忍受藥物帶來的生理不適,還要承受心理上的煎熬。“如果真的不幸感染,不知道該怎樣面對老人和兩個孩子,第一時間只把情況告訴了妻子,我甚至做好了離婚的最壞打算。”陳克霏坦言。
2020年10月,陳克霏再次職業暴露。萬幸的是,兩次暴露后,通過服用阻斷藥,最終都化險為夷。
“沒有萬全的方法可以避免職業暴露。”面對風險,陳克霏有些無奈。馬普托中心醫院雖是莫桑比克規模最大、設備配置最好、醫療技術水平最高的醫療機構,也是該國最高學府蒙特拉內大學的附屬醫院,但醫療條件依然有限,除了專業的切肝工具,其他手術設備也相對匱乏。醫生們唯一能采取的自我保護措施就是戴上雙層手套,而這種措施并不絕對安全,還會影響操作的敏捷性,給手術帶來不便。

兩國醫院合作進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網絡培訓Hospitals of the two countries co-conduct a COVID-19 pan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raining online
除此之外,醫療隊還面臨臺風、水澇、瘧疾、傷寒、霍亂等威脅和風險。“知道有危險也要迎難而上。作為一名中國醫生前去開展醫療援助,就要竭盡所能站好每一班崗,盡最大努力守護患者的生命安全。”這是陳克霏對希波克拉底誓言和日內瓦醫學宣言的詮釋,也是對中國援外精神的實踐。
援外給陳克霏留下了許多深刻的記憶,有艱辛的手術,也有節日的思鄉。
2021年2月7日,在中國農歷2020年最后一個周末,一場跨越萬水千山的視頻連線將成都與馬普托聯結起來。屏幕這邊,是以陳克霏、金濤為代表的援外醫療隊隊員;屏幕那端,是華西醫院泌尿外科、肝臟外科的醫護人員。“想你們了,歡迎回家!”“保重身體,注意安全!”“等你們回來吃火鍋!”……聽著屏幕里同事們的聲聲關懷,屏幕外的陳克霏不禁濕了眼眶。
按照兩年的計劃,醫療隊今年1月已結束任務。醫療隊大部分隊員根據輪換安排已分批回國。但因新冠疫情仍在蔓延,加上航班的不確定性,陳克霏和隊長金濤選擇繼續堅守在莫桑比克,等待新隊交接,同時繼續幫助受援國渡過疫情難關。這也意味著連續三年的春節,他們都在遙遠的他鄉度過。考慮到此,華西醫院便給他們舉辦了這場特殊的“云慰問”。
得到“娘家人”的問候,陳克霏在莫桑比克工作得越發有勁。疫情期間,他擔任馬普托中心醫院院感防控工作,設立預檢分診,制定詳細疫情防控方案,對當地醫護人員進行疫情診治和治療專題培訓,還參與了莫桑比克國家電視臺的節目錄制,通過媒介向大眾科普新冠疫情及防控措施。回國前,陳克霏共診治新冠肺炎患者300 余例,治愈率達98%以上,受到當地人民、中資機構、國家衛健委以及中國駐莫桑比克大使館的一致好評。
兩年多的援外工作中 ,陳克霏共診治當地患者2000 余例,開展外科手術600 余臺、復雜肝臟外科手術30 余例。其中,陳克霏還完成了莫桑比克首例小兒巨大肝囊腫左半肝切除術、莫桑比克首例人工血管搭橋門腔分流手術、莫桑比克首例復雜損傷膽道修復手術等莫桑比克醫療史上多個“首例”手術,成為當地民眾心目中名副其實的“守護神”。
“走出國門后,才愈加感覺到祖國的偉大富強,作為中國醫生我很驕傲,也為中國人民有如此優越先進的醫療條件而自豪。”陳克霏感嘆。
采訪結束,記者準備離開時,辦公室突然響起一串急促的電話鈴聲。掛掉電話后,陳克霏立即飛奔出門——又一場爭分奪秒的搶救等待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