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芳
(甘肅省和政縣經營管理站,甘肅和政731200)
海拔2 200 m以下、背風向陽的坡耕地、梯田地、溝壩地、川臺地、荒山荒坡、溝溝岔岔等均適合栽植金銀花,海拔2 200 m以上、有適宜小氣候類型(避風、向陽、溫暖)的區(qū)域也可栽植。以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疏松、透氣和排水良好的黃綿土為最佳。
定植前一定要進行深翻整地,耕翻深度20 cm以上,以打破犁底層為好,同時要清除較大砂石、植株殘體及地膜等雜物,將土地耙耱平整。結合深翻整地施充分腐熟的優(yōu)質農家肥(羊糞為最好)45 000 k g/hm2以上,同時撒施辛硫磷顆粒劑60~75 k g/hm2,以防治地下蟲害。
按行距120~150cm開10~15cm深的栽植溝。沿栽植溝覆黑色地膜,使栽植溝位于地膜中間。膜與膜間相隔20~30cm,留出人行通道。采用單壟溝種植方式,膜面每間隔一定距離放置土腰帶,以防止膜被大風吹起或因人工操作而損壞。覆膜7d后按80cm左右的株距在膜面打孔,以便于雨水下滲,利于保墑。
選擇節(jié)間較短、葉片豐潤、葉腋和枝頂部位花蕾集中、花蕾期較長的品種,如北花1號。
選擇品種純度99%以上、主干粗壯、葉色濃綠、根系健壯、無病蟲害的苗木,1年生苗木要求苗高20 cm以上(含營養(yǎng)袋)、地莖0.2~0.5 cm、分枝數(shù)2條以上、根系露出營養(yǎng)袋3~5條,2年生苗木要求苗高35 cm以上(含營養(yǎng)袋)、地莖0.5 cm以上、分枝數(shù)5條以上、根系露出營養(yǎng)袋5條以上。
購置苗木后營養(yǎng)袋應放置在空氣濕度大、溫度較低的濕潤環(huán)境中,切記放置在干燥通風處(水分易蒸發(fā),影響出苗)。為了保持充足的水分、利于出苗,需按一定時間間隔均勻噴水。營養(yǎng)袋苗需在3~5 d內定植完,否則苗木易發(fā)熱損傷;為了避免苗木發(fā)熱受損3~5 d內定植不完的苗木須直立擺放在周轉筐內。
和政縣的最佳定植時間為4月中旬至下旬。
定植密度根據(jù)栽植地塊的肥力狀況確定。為了促進根系分蘗,肥力較好的地塊應適當減少株數(shù),栽植密度為7 500~9 000株/hm2;荒山荒坡等肥力較差的地塊,根系分蘗慢,應適當增加株數(shù),栽植密度為9 000~10 500株/hm2。
中耕除草是金銀花田間管理的關鍵性環(huán)節(jié)和一項長期性工作,直接影響著金銀花的產量和品質。定植后要及時清除植株周圍和通道上的雜草;地膜風化破損后,雜草生長較快,應及時進行人工鏟除,防止雜草爭奪養(yǎng)分,促使金銀花茁壯生長。
金銀花是一種多年生植物,喜通風透光和溫暖干燥,怕枝條過密和陰冷潮濕。開過花的金銀花枝條不能再孕蕾開花,只有新生枝條才能孕育花蕾。因此,須合理修剪,保持通風透光。長年不修剪會導致枝條過密(纏繞)、墩內郁閉、病蟲多發(fā)、花蕾產量低且質量差。修剪方式有主桿形、簇墩形、籬架吊蔓形等,生產實踐中要根據(jù)不同的栽培模式和樹形選擇不同的修剪方法。
病害主要有褐斑病、白粉病和枝枯病。褐斑病由鼠李尾孢菌引起,葉上黃褐色病斑呈圓形或多角形,直徑5~20 mm,病情嚴重時葉片脫落。白粉病由忍冬叉絲殼菌引起,葉片病斑最初呈白色小點,蔓延擴散后葉片布滿白粉層,嚴重時花生長畸形、不規(guī)則,最終導致葉片脫落。枝枯病由擔子菌引起,一般6月中下旬開始發(fā)病,7—8月為危害盛期。葉腋部位螯生白粉狀或淺粉色霉狀物,致使芽壞死、葉片脫落、枝條干枯,翌年春天發(fā)芽時出現(xiàn)大量枯枝或整株枯死現(xiàn)象。
防治措施:一是鏟除越冬菌源。剪除病枝、枯枝,清理病棵、死樹,清除地面落葉并集中燒毀,深翻土壤;主干刷白涂劑,不僅可預防各種病害,還可預防凍害及野兔、野雞危害。二是加強栽培管理。修剪以短截、疏枝為主,重點剪除干枯枝、無用枝;環(huán)形溝施菌肥(1 k g/株)和復合肥(0.15~0.2 k g/株);行間機械耕翻,植株周圍人工耕翻。三是生物防治。葉面噴施枯草芽孢桿菌、多抗霉素、氨基寡糖生物制劑。四是化學藥劑應急防治。戊唑醇、丙環(huán)唑、甲基硫菌靈、百菌清、菌酯、苯醚甲環(huán)唑、代森錳鋅等藥劑輪換使用,間隔7~10 d噴藥1次,金銀花收獲前15 d停止用藥。
防治時間:白粉病為5月中旬,枝枯病為6月中旬,褐斑病為6月下旬至7月上旬。
11.2.1 蚜蟲 蚜蟲屬同翅目蚜科,主要有胡蘿卜微管蚜、忍冬圓尾蚜,多發(fā)生于9月份,1年發(fā)生10~20代。蚜蟲吸食莖尖、嫩葉和花蕾,導致葉片、莖尖、花蕾萎縮,光合作用不足,枝條伸展變形。植株休眠期與生長期為最佳防治時期。
農業(yè)防治:結合中耕除草,及時清除周邊雜草和腐爛的枝葉,避免蚜蟲滋生;定期追肥,促使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抗病蟲害的能力。物理防治:及時監(jiān)測蚜蟲動態(tài),在田間布設粘蟲板誘殺蚜蟲。生物防治:利用瓢蟲、草蛉、小花蝽等天敵防治蚜蟲。化學防治:休眠期使用內吸性殺蟲劑(噻蟲嗪),生長期交替噴施啶蟲脒、吡蟲啉、滅蚜威等低毒化學藥劑,最后一次用藥應在收獲前15 d。
11.2.2 蠐螬 蠐螬屬鞘翅目金龜甲科,主要有華北大黑鰓金龜、暗黑鰓金龜、銅綠麗金龜。幼蟲危害毛根,阻斷植株對水分和養(yǎng)分的吸收,導致植株萎縮死亡。陰雨天氣危害較為嚴重。
農業(yè)防治:中耕培土、合理施肥、輪作倒茬等。物理防治:利用食誘劑、黑光燈、殺蟲燈等殺蟲。生物防治:利用綠僵菌、昆蟲病原線蟲、白僵菌等生物農藥進行殺蟲。化學防治:用辛硫磷乳油灌根,最后一次用藥應在采收前25 d。
北花1號花期相對較長(6—9月份),6月上旬采頭茬花,采摘期20 d左右,此時花量大且品質優(yōu),應掌握好采花時機及時采摘;7月下旬第二次采花,采摘期15 d左右,此時雖然花量不大,但品質較好,對生產量具有重要影響;8月中下旬第三次采花,也是全年最后一次采花,此時花量不大,但品質不錯。
綜合考慮產量、干花外觀和有效成分含量等因素,二白期至青條期的花蕾頂端膨大、呈綠白色且向內彎曲、長4~5cm,為一級品;大白期的花蕾長5~6 cm、頂端已膨大、呈白色且向內彎曲、不含開放的花,為二級品。采摘過晚不僅花蕾散頭或開放,而且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影響干花外觀和內在品質。
采摘金銀花鮮花時要佩戴手套、輕拿輕放,防止因損傷而影響質量。采摘的鮮花應放置在不易擠壓、通風透氣的敞口器具內,不能放置在透氣性差的器具內,否則會發(fā)霉變質、影響成色。采摘的鮮花要及時運送到加工車間,最好就近加工,防止運送途中因溫度過高或擠壓而造成損傷。鮮干比約為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