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婷
(甘肅省山丹縣農村經營指導站,甘肅山丹734100)
近年來,山丹縣把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載體,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規范提升等措施,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抵御自然災害和抗風險的能力不斷增強,有效發揮了新型經營主體在助農增收中的作用。
山丹縣至目前共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3家(其中:省級12家,市級11家)。龍頭企業通過土地租賃、就近務工、訂單收購等方式帶動農戶數9 134戶(其中貧困戶703戶),農戶通過地租、農產品收購、務工實現收入1.25億元,貧困戶戶均年增收2 000元以上。
至目前,全縣累計注冊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 187家(其中:種植合作社187家,占15.75%;養殖合作社247家,占20.80%;種養結合合作社649家,占54.67%;農機合作社92家,占7.75%;營銷服務合作社12家,占1.01%),入社成員達到36 621人,其中已脫貧戶社員數405人。帶動農戶24 212戶,其中已脫貧戶數1 569戶。通規范提升,全縣運營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256家,占21.5%;運營較規范的718家,占60.4%;運營一般的6家,占0.5%;未運營的198家,占16.6%。
2017—2020年期間,投入扶貧資金9 614.62萬元,在全縣2 708家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中挑選優質帶貧發展主體,通過“貧困戶+合作社”“村集體+合作社”模式,扶持貧困戶、村集體以扶貧資金為股金,入股龍頭企業、合作社,建立保底分紅、安排務工、畜禽托養、流轉聘用帶動等方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村集體發展。目前,有2 333戶貧困戶、110個行政村同87家帶貧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貧困戶入股配股資金4 039.22萬元,村集體入股配股資金5 575.4萬元。
堅持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作為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和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的重點來抓,先后出臺了《山丹縣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意見》《山丹縣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性家庭農場評定及監測管理暫行辦法》,鼓勵合作社發展和示范社創建。縣委、縣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建設的意見》(縣委發〔2019〕4號)、《關于深入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縣委發〔2020〕1號)等文件,在示范社、龍頭企業創建,貸款貼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山丹縣共登記注冊各類合作社1 187家,創建國家級示范社6家、省級示范社48家、市級示范社136家、縣級示范社237家,累計認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3家(省級12家,市級11家)。
通過資金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規模進一步擴大。2017—2020年投入龍頭企業、合作社發展的扶貧資金達9 614.62萬元,其中,投入合作社發展資金5 498.26萬元,投入龍頭企業發展資金4 044.36萬元,投入家庭農場發展資金72萬元。
出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聯席會議制度,負責研究制定支持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有關部門相互協作、相互配合的工作機制,加強對合作社的指導和服務。制定下發了《山丹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提升實施方案》,發揮縣鄉兩級合作社輔導員隊伍的作用,通過上門指導服務、帶頭人培訓,指導合作社健全財務管理制度、規范“三會”運營、選好主導產業、建立生產基地,不斷促進合作社規范提升。組織紀委監委、財政、農業農村、各鄉(鎮)對使用了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的財務賬目、資金使用情況、分紅情況和運營情況進行督促指導。對效益發揮不佳、無法確保貧困戶入股分紅資金的合作社(企業)進行排查,通過相應措施及時收回入股資金。同時,責令有關鄉(鎮)督促龍頭企業、合作社按期兌現貧困戶分紅資金,確保貧困戶利益不受損失。通過規范提升,山丹縣精耘農機農牧專業合作社、山丹縣科盛農牧專業合作社等544家(貧困村63家)運營一般、未運營的合作社,逐步轉變為運營規范、較規范的合作社,22家(貧困村8家)連續2兩年未開展生產經營的合作社,通過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進行了注銷。至目前,全縣1 187家合作社,規范較規范的974家,整改率達到82.1%,其中13個貧困村的117家合作社,規范較規范的104家整改率達到88.8%。制定并實施《山丹縣到戶產業扶持資金使用和風險防范管理辦法》,對資金承接主體選定條件、扶貧資金使用范圍、資金股權歸屬、利益機制聯結、監管責任主體和資金風險防控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切實保障了貧困戶同承接主體間的權益。
一是全面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保底分紅、安排務工、畜禽托養、流轉聘用等模式,山丹縣安排入股配股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共為2 333戶貧困戶發放保底分紅資金238.7萬元,戶均增收1 023元;為475戶參與務工的貧困戶發放勞務報酬409.6萬元,戶均收入0.86萬元;為110個村集體發放分紅資金338萬元,村集體年增收0.77萬元。二是標準化規模化養殖體系逐步成型。以焉溪農業公司、潤錦合作社、焉支富民合作社、天馬科技公司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的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產業體系逐步成型,全縣至目前建成規模化養殖園區4個,規模養殖場(小區)達到295個。三是規模化種植體系逐步壯大。以愛福農業公司、金樽源公司、天澤農牧公司、瑞源啤酒公司等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霍城、大馬營、李橋、老軍和山丹馬場等沿山冷涼地區建設優質牧草、油料、馬鈴薯制種、中藥材生產基地;在東樂、清泉、位奇、陳戶建設啤酒大麥、馬鈴薯生產基地。四是農產品購銷體系更加完善。以康源清真公司、瑞源啤酒原料公司、精海瓜子公司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訂單簽訂、回收加工、對外銷售模式,將實體銷售和互聯網銷售相結合,逐步成較為完善的購銷體系。農產品購銷企業同1萬余戶農戶簽訂收購協議,覆蓋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3 33.33 hm2,年收購加工啤酒大麥、馬鈴薯、中藥材、葵花等農作物18萬t以上。
新型經營主體的負責人,大部分是山丹縣經濟發展意識較強的農民,由于學歷層次低,在發展過程中,帶領全體成員發展的能力不足,缺長遠的發展思路。另一方面合作社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對新技術、新設備掌握了解不夠,獲取市場信息渠道窄。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效益不高、待遇較低、工作條件相對艱苦,無法吸引和留住人才,影響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目前,山丹縣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數量多,但多數龍頭企業僅開展種養殖業務或農產品初加工,經營主體規模小、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益不高。合作社服務都比較單一,基本集中某一個環節上,與龍頭企業、農戶合作層次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加之農牧業生產受氣候、市場因素影響大,經營主體一旦遭遇虧損,將很難再發展。
目前,雖然農民專業合作社進入門檻較低,有利于合作社的發展,但是對合作社的監管和退出機制缺乏明確的監管依據,多年來沒有從事生產經營的合作社依然存在,給合作社的規范發展帶來一定的困擾。
統籌各類培訓項目,加大對合作社輔導員、帶頭人和合作社社員的培訓力度,建立健全輔導員隊伍,提升其指導管理合作社規范化運營的能力。鼓勵合作社、龍頭企業積極吸納貧困戶入股,并到產業基地務工,引導貧因戶積極參與合作社日常生產經營管理,激發內生動力。鼓勵指導貧困戶發展標準化種養基地,合作社、龍頭企業采取訂單收購、提供技術服務等方式,與貧困戶逐步建立起比較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更多的貧因戶發展產業。
通過土地流轉、訂單收購、資產收益、生產務工等多種形式,帶動農民群眾參與生產,持續穩定增加收入,實現脫貧致富。嘗試組建土地入股型、現金入股型、資產入股型、技術入股型合作社,使合作的方式更加豐富,使成員之間利益聯結更加緊密,使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體現的更加充分。
以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水平和服務帶動能力為重點,組織縣鄉兩級農經部門定期對全縣的合作社,尤其是承接了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經營主體進行監督檢查,指導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建立成員賬戶、完善財務賬目和利益分配機制,不斷提高規范化運營水平。對連續2年未開展生產經營并不愿意注銷的,由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依法進行吊銷。通過勞動合作、資本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種途徑,吸納農民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抱團發展,擴大聯合社經營規模,提高抵御市場風險和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積極學習“宕昌模式”“莊浪模式”等先進典型模式,深入總結山丹縣天澤農牧公司、瑞源啤酒公司、焉支富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的帶貧經驗,著力提升新型經營主體的帶貧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