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紅
(甘肅省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植保植檢站,甘肅徽縣742300)
多年以來,徽縣始終以“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現代植保理念作為工作方向,不斷探索與新型農業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植物保護新模式,搭建“上下聯動、多元覆蓋、高效運行”的植保體系。扎實開展植物保護工作,創新工作機制,在促進發展現代綠色生態農業、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方面作出了應有貢獻。為了進一步加強徽縣植保體系建設與改革,全面提升全縣植保防災減災能力水平,筆者對徽縣目前植保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針對現階段體系建設工作中突出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直以來,徽縣把建立健全植保體系、壯大植保隊伍,作為防災減災、確保農業生產安全的重要舉措常抓不懈,逐步建立實現了縣、鄉(鎮)、村、社四級監測防控網絡體系。縣級的植保植檢站,為農業農村局下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農技中心的內設股級站室,主要承擔的職能是開展全縣農作物重大病蟲草害監測與防治、植物檢疫、新型農藥科學使用及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和宣傳培訓、推廣普及等工作。目前,縣植保植檢站有人員7人,技術人員6人中植保專業3人,其他專業3人;研究員1人,高級農藝師1人,農藝師3人,助理農藝師1人,工勤人員1人;年齡在36~50歲之間5人,51歲以上2人。
鄉(鎮)級植保工作由鄉(鎮)農技站承擔,每鄉(鎮)設1個農技推廣站,共15個,現有實際在崗技術人員46人,從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土壤肥料、植物保護等綜合農業技術業務工作。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6人,副高級職稱4人;年齡35歲以下6人,36~50歲之間24人,51歲以上16人。
村、社級植保體系人員由村社干部、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種植大戶等組成。植保預警員是近兩年徽縣創新建立的村社級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的主要力量,由鄉(鎮)逐級遴選上報,經縣中心業務培訓后發放聘書,在全縣15鄉(鎮)213村均設立,共有236人,實現了全縣覆蓋。以村民小組長和種糧大戶、科技示范戶為主,年齡35~50歲,文化水平不高,但實踐經驗豐富,給予少量補助,無報酬。
徽縣植保植檢站有辦公室3間60 m2,實驗室2間40 m2,養蟲室40 m2,應急藥械庫210 m2,配備有顯微鏡、解剖鏡、光照培養箱等。有工作電腦6臺,監測無人機1架,監測防控皮卡車1輛。建有植保田間觀測場0.67 hm2,配備動力電、工具房等設施,完全滿足監測調查、宣傳培訓等工作的需求。
全縣各鄉(鎮)設立以小麥條銹病、草地貪夜蛾為主的重大病蟲害監測測報基點9個,草地貪夜蛾誘捕監測點236個,植保田間觀測場及測報基點分別安裝小氣候觀測儀、孢子捕捉儀、蟲情測報燈、性誘捕器等先進的監測設備。組建了縣、鄉(鎮)、村、社四級植保監測預警微信群,由縣植保植檢站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技術培訓,充分發揮監測、反饋、宣傳、防控、指導的作用。在病蟲發生期,嚴格落實病蟲情信息日報制度,要求預警員每天將調查情況反饋到微信群,中心植保站及時收集匯總各地實時蟲情信息和防治進展情況,為全面、快速、準確掌握全縣病蟲害發生、防控情況提供了有力保障。
現階段縣級和鄉(鎮)級的植保人員經費,來源主要是縣級財政,人員工資、公用經費等均是財政撥付,按月發放無拖欠現象。植保業務的工作經費則主要依托中央以及省級下達的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防控補助資金,近5年平均每年在50萬元以上,村級預警員承擔了大量的調查監測工作,但一直未發放任何報酬。
徽縣共有213個行政村,人口20.11萬人,耕地面積33 806.66 hm2,近10年平均農作物播種面積41 666.66 hm2。徽縣積極實施防災減災政策,努力實現節本增效,結合項目實施開展監測調查預警、試驗示范、宣傳培訓、綠色融合防控、農藥安全使用等綜合措施落實,每年病蟲草鼠害防治面積達138 926.66 hm2,通過防治,平均每年挽回產量損失3.28萬t。
多年來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一是不斷加強病蟲監測預報工作,把病蟲害預警作為關口。針對各類系統測報對象,科學布設監測點,每年發布各類中、長期預測預報20余期,預報的準確率達到95%以上。二是廣泛開展調研,掌握新發病蟲特點,積極開展新型農藥試驗。近10年來,共完成各類藥劑防效試驗、抗病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等項目共計48個,為進一步推廣打好了基礎。三是在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方面,突出嚴抓重大病蟲害的應急控制工作。層層制定病蟲害應急防控預案,建立綜合防控示范點,示范推廣新型防控技術,按照農時季節召開各種防治現場會,廣泛舉辦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班,以縣、鄉農技人員、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種植大戶和示范戶輻射帶動,推廣普及病蟲害防控技術,促進防治工作及時有效開展。農技中心帶領鄉(鎮)農技站平均每年開展田間調查70多天,參與360多人次。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徽縣植保植檢體系不斷健全,各項植保工作開展穩步推進,有力的保障了農產品生產及流通安全,對農業整體效益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貢獻。現代農業的發展日新月異,農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國內外農產品的流通量節節攀升,高新技術和農業信息迅速發展,對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的植保工作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一直以來,鄉(鎮)級和村社級始終沒有單獨設立專業化植保服務部門,都是鄉(鎮)農技站長兼任,村社級植保體系全部為兼職人員。
一是人員力量薄弱。縣級專業技術人員僅有6名,全縣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量大面寬,在應對調查級應急處置時難度大;二是人員結構不合理。現有植保人員的年齡存在青黃不接的現象,新技術、新知識更新滯后。最基層的農業技術人員多為村社干部、示范戶,在年齡上普遍偏大;三是各鄉(鎮)的植保專業技術人員,存在一定程度挪用現象,不能專職從事病蟲的調查、監測和技術指導工作。
目前,縣級財政沒有投入專項用于植保體系建設的費用,嚴重影響了鄉(鎮)、尤其是村社級體系的良好運行。
隨著種植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農作物品種加快更替,且全球氣候條件變化,造成流行性、暴發性、遷飛性病蟲如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越來越復雜,病蟲害的監測也越來越難。嚴重發生頻率明顯增高,過去靠一雙眼睛、一把尺子的調查方法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部分農藥對病蟲的藥性喪失,且現有防治器械簡單落后,施用后控制范圍小,對重大病蟲害的應急控制能力明顯不足。目前調查病蟲害的方法還是沿用老方法,現代智能化手段沒有得到廣泛應用,監測和檢測能力難以提高。
根據新時期農業生產發展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的要求,針對徽縣現有植保體系的短板,決策者應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切實研究制定相應對策,大力發展植保事業,為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增加農民收入貢獻力量。
新的形勢下,不斷提高植保工作人員的業務及各項綜合素質,完善基層植保隊伍建設已經刻不容緩。一要充實植保工作隊伍,引進專業人才,提高隊伍專業化水平;二是針對工作短板,有的放矢,爭取委派工作人員外出學習充電,優化知識結構;三要加強技術干部學習,通過網絡、雜志期刊、專業書籍等平臺使他們不斷了解植保新技術、新動態,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四是要創試驗、示范和推廣方式方法。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機制,提高推廣工作普及率,使植保技術惠及千家萬戶,真正造福于民。
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意義重大,建議省市縣財政每年向縣、鄉(鎮)撥付專項監測預警資金,用于全縣植保體系運行,兌付鄉、村、社級監測預警人員工資及業務工作經費,確保植保服務體系運行良好。
利用項目建設布設監測網點、配備先進的儀器設備等,改善現有落后條件,有力提升控制重大病蟲草害監測預警以及應急控制的能力。
最基層、最直接服務農業生產的組織就是村、社級植保技術體系,他們在保護農業安全生產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各級職能部門要重視村、社級的植保體系建設,解決待遇報酬問題,切實為發展村社級植保服務體系提供條件,并采取各種有效手段規范管理,為體系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物質和技術保障,使其輻射帶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