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芳芳
(甘肅省隴西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隴西748100)
隴西縣按照源頭“產出來”、執法“管出來”、品牌“樹起來”、宣傳“講出來”、能力“強起來”的要求,強化屬地管理責任,加大源頭監管,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和網格化監管工作,進一步強化監管體系建設、檢驗檢測、執法監管,加強產品品牌認證和宣傳培訓,落實監管責任考核制度,確保了縣內農產品質量安全。
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各鄉(鎮)長和縣農業農村局、發改局、財政局、公安局、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市場監督管理局、融媒體中心、商務局、水務局及定西市生態環境局隴西分局等相關成員單位負責人為組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工作職責,并與成員單位及各鄉(鎮)簽訂了年度目標管理責任書,為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近年來,隴西縣按照“五強化、五提升”的要求,強化屬地管理,完善監管體系,大力推行網格化、痕跡化監管模式,加大投入力度,創新制度機制,提高監測能力和水平。著力推進標準化生產、綠色化發展、規模化經營、品牌化產品、法制化監管,率先實現了網格化監管體系全建立、規模基地標準化生產全覆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和建立生產經營主體誠信檔案的目標。
監管隊伍建設上,全面建立運行以縣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辦公室,鄉(鎮)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和監管員,村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室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為主的縣、鄉、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體系,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執法人員達300多人。農業投入品監管上,積極推行“三卡兩員一榜一賬一記錄”(三卡:行政監督檢查記錄卡、農業投入品經營者承諾卡、農產品生產者承諾卡。兩員:聘請縣人大代表或縣政協委員擔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員和縣、鄉、村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一榜:推行監管“三色榜”,規范生產經營者上“紅榜”;初次發現問題并及時整改者上“黃榜”,并對其進行重點監管;再次發現問題者上“黑榜”,移交執法機構處理,并向社會公布。一賬:農業投入品經營臺賬。一記錄: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戶建立生產記錄)。
進一步修訂完善農業投入品清單,全面取消高毒農藥經營點,禁用高毒農藥,強化畜禽屠宰監管和無害化處理工作。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對全縣農資、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進行常態化監管,年出動執法人員600多人(次),出動車輛150多臺(次)。
通過加強對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植戶的宣傳引導,積極申報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認證,已申報的“隴西黃芪”區域公共品牌和2家企業商標入選首批“甘味”農產品品牌目錄。截至目前,隴西縣“三品一標”農產品達41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產品20個、綠色食品產品17個、有機食品產品2個、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產品2個。現有綠色食品原料(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1.707萬hm2,“三品一標”產品涉及馬鈴薯、黨參、黃芪、香菇等10個品種。
隴西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在全面完成省市例行檢測任務的同時,每月至少開展1次全面監測,節假日前加大抽檢頻次,重點對鞏昌、文峰、云田、菜子等鄉(鎮)的蔬菜生產基地、批發市場及超市的各類蔬菜進行抽檢,同時要求有檢測條件的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對轄區內生產基地的蔬菜進行抽檢,有效提升了風險預警能力。
完善農業標準制定工作相關管理制度,加強農業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依托農業科研院所和畜牧、農技、種子、農經等部門建立專家庫。在獸藥殘留、畜禽屠宰、飼料安全、中藥材種子種苗、產地初加工、已通過認證的綠色道地產品、小雜糧、菌菜等方面開展試驗和總結,制定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相配套的易學、易懂、易操作的生產操作規程和地方標準。截至目前,隴西縣共有31項技術規程通過了甘肅省質監局的審核并頒布為地方標準,共創建各級農業龍頭企業5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136家、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54家。
一是監管隊伍業務素質相對偏低。部分鄉(鎮)監管站人員專業不對口,崗位調整頻繁,業務素質偏低,專業培訓有待進一步加強,農民標準化種養技術推廣普及率低。二是監管工作宣傳培訓廣度和深度不夠。雖然隴西縣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培訓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從整體情況來看,宣傳培訓的方式還不夠新穎、范圍還不夠廣泛、力度還不深入,部分干部群眾對農業行政執法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識不到位,自覺監督、抵制假劣農資和農產品的意識不強,識假辨假的能力不高,假劣農資流動空間較大,群眾上當受騙的現象依然存在。三是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水平不高。鄉(鎮)雖然設立了監管機構,配備了檢測設備,但由于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專業人員,農產品質量監管檢測職能沒有發揮。四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經費短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量大面寬,監管檢測對象是千家萬戶的農民,由于工作經費短缺,監管檢測工作開展困難,專項整治和監管檢測無法深入有效開展,工作只停留在臨時性、階段性的突擊檢查和整治上,沒有建立有效的監管檢測長效機制。五是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無縫銜接不緊密。由于農產品與食品監管機構不同,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無縫銜接機制不完善,監管盲區依然存在。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量大面寬,從目前的隊伍建設現狀來看不能滿足監管需要。要持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尤其是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建設,加大對監管人員的培訓力度,配齊配強監管檢測設備,落實監管工作經費,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有序開展提供基礎保障。
多渠道爭取資金,鼓勵指導新型經營主體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技術規程生產,加快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全面推進標準化生產進程。
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積極協調行業管理、綜合執法和檢查機構的行動,突出源頭治理,將執法監管常態化,切實做好“檢打聯動”工作,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大力推行網格化、痕跡化監管模式,落實各項保障措施,全面推進縣、鄉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運行,將田間生產檔案、檢測結果、企業內檢等數據與省、市追溯信息平臺共享。